林逾靜
清代著名文學評論家金圣嘆在《水滸傳·序三》中說:“水滸所敘,敘一百單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氣質(zhì),人有其形狀,人有其聲口……”他贊揚的是施耐庵所塑造的梁山一百零八員好漢,個個有自己的面貌、語言,有自己的性格、氣質(zhì),個個鮮活靈動,栩栩如生。高爾基也指出,要“活潑地表現(xiàn)作品中的人物……一切必須寫得像浮現(xiàn)在讀者眼前一樣”。確實,要達到高考作文發(fā)展等級中“形象豐滿”的要求,寫人的記敘類文章,應寫出人物的個性特征。所謂個性特征,指的是一個人在思想、品質(zhì)、行為、習慣等方面有異于他人的特征。由于人們的生活經(jīng)歷和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各不相同,因而個性的差異是普遍存在的;即使是同一思想品質(zhì),在表現(xiàn)形式上也總有這樣那樣的區(qū)別,不會完全相同。善于表現(xiàn)人物的個性特征,文章才容易打動讀者。要想寫出人物的個性,應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選材恰當而有意趣
所謂“恰當”,主要指選用的事例能夠準確而生動地概括出人物在各個方面的性格特征;所謂“有意趣”,就是要留心捕捉有情有趣的生活“浪花”,從而展示人物個性的豐富內(nèi)涵。曾有一位考生這樣寫《習慣》:數(shù)學老師名喚“吳吉昌”,他有一個口頭語——“簡單”,總是揮舞著“簡單”這面小紅旗,鼓勵、引導同學們攀登數(shù)學之峰。粗粗一瞥,他不大像一位正兒八經(jīng)的老師,有些像啦啦隊的隊長,不停地用“簡單”為同學們打氣。有一次,上語文課,語文老師問:“吳吉昌有一句什么口頭語?”全班同學大聲回答:“‘簡單!”
作者把語文課本中那位植棉模范吳吉昌,與數(shù)學老師吳吉昌攪在一起寫,引得閱卷老師哄堂大笑。這不但渲染了全篇的喜劇色彩,而且巧妙地向人們暗示:這位數(shù)學老師也是一位“勞動模范”,也是一位“耕耘好手”,真是妙趣盎然。
善于由細微處見精神
真實、典型的細節(jié)描寫是刻畫人物、豐富情節(jié)、表現(xiàn)主題的重要手段。事實證明,像《紅樓夢》這樣的名著,之所以令人百讀不厭,并不是因為它描寫了驚天動地的事件,而是由于它通過無數(shù)精彩的細節(jié),塑造了許許多多血肉豐滿的人物。請看小說中賈母宴請劉姥姥時的文字:賈母這邊說聲“請”,劉姥姥便站起身來,高聲說道:“老劉,老劉,食量大似牛,吃一個老母豬不抬頭!”自己卻鼓著腮幫子,兩眼直視,一聲不語。眾人先還發(fā)怔,后來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齊哈哈大笑起來。湘云撐不住,一口茶都噴出來。林黛玉笑岔了氣,伏著桌子只叫:“噯喲!”寶玉早滾到賈母懷里,賈母笑得摟著寶玉叫“心肝”,王夫人笑得用手指著鳳姐兒,卻說不出話來。薛姨媽也撐不住,口里的茶噴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離了座位,拉著他奶母,叫“揉揉腸子”。地下的無一個不彎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著笑去的,也有忍著笑上來替他姊妹換衣裳的。獨有鳳姐、鴛鴦二人撐著,還只管讓劉姥姥。
這是一段十分精彩的描寫——劉姥姥事先受到囑咐,為了“哄著老太太開個心兒”,在宴席上故意出洋相,逗得大家哈哈大笑。難得的是作家筆下眾人的笑,笑得各不相同,笑得非常個性化,完全合乎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理,乃至年齡和體質(zhì)特征。這就使得這一段短短的細節(jié)描寫形象生動、妙不可言。細節(jié)描寫不能單獨存在,它總是依附在其他各種描寫(比如對人物、環(huán)境或物體的描寫)之上的。細節(jié)描寫的基本要求是“細”和“精”?!凹殹?,就是要盡可能地細致入微,越“細”越具有表現(xiàn)力,越“細”越能展示語言的魅力;“精”,就是要精選能表現(xiàn)出人物個性的典型細節(jié)。豐滿、生動的細節(jié),源于豐富多彩的生活,平時多觀察,多積累,多思考,作文時積極展開豐富的想象,就有可能寫出感人至深的細節(jié)來。
添加必要的背景
此法途徑有二:一是描繪人物活動的自然環(huán)境,或映襯人物的行動,或渲染、烘托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或顯示人物思想性格的某種變化,起到以景寫人的作用;二是描寫人物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或者能夠體現(xiàn)人物性格的特定場所,為人物充分“表演”創(chuàng)設(shè)最為適宜的“舞臺”。
【佳作示范】
我給探究課點個贊
江西考生
說起探究課,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個借班上課的老師給我們上魯迅小說《祝?!返恼n。
那是高一下學期,暮春的一個下午,外面淅淅瀝瀝地下著小雨。聽說一位新老師要借我們班上公開課,同學們都很興奮。鈴響了,進來一個高個子中年人,精瘦,鼻梁上架著的眼鏡片像酒瓶底,鏡片后的眼睛不大,但很有神。他問大家都預習魯迅的《祝?!窙]有。當他知道大家都預習過了,就唰唰地在黑板上寫了一行大字:“祥林嫂究竟是被誰殺死的?”字體瀟灑極了。
這個問題問得新鮮,大家的胃口瞬間就被吊起來了。四人小組討論得很激烈,教室里像炸開了鍋。到了代表發(fā)言時,班上的“評書王”搶了個先。他拿出說書的絕活兒,把祥林嫂三次出現(xiàn)在魯鎮(zhèn)的故事以及她眼神的變化都繪聲繪色地說了一通。老師在黑板上記下了關(guān)鍵詞語,然后大筆一括,寫了“情節(jié)”二字,然后問“評書王”:“你還沒說是誰殺死了祥林嫂呢?!薄霸u書王”說:“這不明擺著嗎?作品中的‘我唄。他說什么‘說不清,吹滅了祥林嫂心里最后一盞燈,祥林嫂只有去死了。”“是呀,他該說‘有靈魂,不就能見著阿毛了,她就不會去死呀?!?/p>
組里有人幫腔。這時班里的“大炮”開火了:“有靈魂,有地獄,祥林嫂就得被鋸成兩半,一半給祥林的鬼魂,一半給賀老六的鬼魂。依我看,怪就怪那該死的柳媽,宣傳迷信,害死了祥林嫂?!?“可柳媽也是迷信思想的受害者,她勸祥林嫂給廟里捐門檻,也是為了洗刷祥林嫂的‘罪孽,她是同情祥林嫂的。依我說,是魯四老爺和四嬸殺了祥林嫂。他們太自私冷酷了,沒有一點惻隱之心?!蔽沂菑牟话l(fā)言的,不知從哪里借了個膽兒,竟然說了這番話,坐下后,心還一直狂跳。
老師趁機在黑板上寫下了這幾個人物的性格要點,并和我們一起分析人物。然后指指黑板,讓大家再找殺害祥林嫂的元兇??拼碚酒饋碚f:“祥林嫂是一個沒有春天的女人。你看,她的第一個丈夫是在春天沒了的,阿毛又是在春天被狼叼走的,她自己又在春節(jié)來臨時死了。所處環(huán)境對她太殘忍了?!崩蠋煼隽朔鲅坨R,似乎怕興奮得眼鏡掉下來,他手有點兒抖,在黑板上寫了“環(huán)境”二字。當老師再問“誰殺死了祥林嫂”時,大家異口同聲:“是封建禮教的大環(huán)境殺死了祥林嫂。”
這時老師一點鼠標,屏幕上顯出了丁玲的批語: “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樣把她往死里趕,是一樣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迸?,原來小說還可以這樣讀,我懂了,我得給探究課點個贊。
【寫作提示】
這篇記敘文樸實而生動地記錄了一堂魯迅作品探究課上發(fā)生的故事。有同學們各種思想撞擊的火花,有教師駕馭課堂的機智,真實地再現(xiàn)了小說閱讀的探究過程,讓人們看到“探究”這種重要的學習方式是怎樣激活學生思維、調(diào)動學生潛能,讓學生贏得學習的主動權(quán),從而學會如何去學習的。作者的這個“贊”,“點”得好!文章著力刻畫老師的形象。兩次寫到老師的眼鏡(“老師扶了扶眼鏡,似乎怕興奮得眼鏡掉下來”這一筆尤為出彩),顯示其充滿睿智與激情。他舉重若輕,一個問題就帶出了小說三要素——情節(jié)、人物、環(huán)境的分析;他指揮若定,調(diào)出丁玲語錄,進一步拓展學生的視野。多個學生形象的刻畫也頗見功夫,把“我”擺入文中,值得肯定;“我是從不發(fā)言的,不知從哪里借了個膽兒,竟然說了這番話,坐下后,心還一直狂跳”一句,兼有側(cè)面烘托的意味,結(jié)尾部分則言簡意賅、發(fā)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