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盈
“治窮先治愚?!?/p>
“扶貧先扶智?!?/p>
“培訓一人、就業(yè)一人、脫貧一家?!?/p>
…………
近幾年,重慶大力推進“雨露計劃”,開展職教扶貧、創(chuàng)業(yè)扶貧等多種培訓,賦予貧困家庭“向上流動的能力”。
用教育挖通道,防止貧困代際傳遞
曹燈杭是來自城口縣高觀鎮(zhèn)白巖村一個貧困家庭的女孩。
2012年,曹燈杭初中畢業(yè),分數(shù)距普通高中線差了幾分。
如果想繼續(xù)上普通高中,就要支付上萬元擇校費,而家里根本無力承擔。
曹燈杭的讀書生涯眼看就要結(jié)束了。
“我特別傷心,準備去廣州打工。”曹燈杭說。
就在她準備動身時,母親從村干部那里聽說了重慶市扶貧辦推行的“雨露計劃”。
這一年,重慶啟動了“雨露計劃·職教扶貧”項目,面向武陵山區(qū)、秦巴山區(qū)12個貧困區(qū)縣的“建卡貧困戶”家庭招生,貧困家庭學生就讀中高職一體化課程,可享受學費和生活費補貼。
“不僅免除學費、住宿費,每月還有生活補貼。”村干部說。
這個消息像雨后的陽光,瞬間照亮了曹燈杭黯然的眼睛。
曹燈杭立即放下行囊,報名參加“雨露計劃”。
2014年10月的一天,重慶旅游職業(yè)學院內(nèi)。
“除了每學期500元的書本費,兩年來,我基本沒有從家里拿過錢。”曹燈杭說。
“雨露計劃”不僅解決了曹燈杭的實際生活困難,還在精神上給了她極大的鼓勵。
“每次上課走神時,我就會提醒自己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辈軣艉颊f。
在校期間,曹燈杭品學兼優(yōu)、表現(xiàn)優(yōu)秀,并擔任了班長一職。
“我選擇了酒店管理專業(yè),因為這個專業(yè)實用性強,就業(yè)途徑較寬?!辈軣艉嫉哪樕蠈憹M了對未來的憧憬。
“雨露計劃”就此改變了曹燈杭人生的航向。
“如果沒有得到幫助,我現(xiàn)在就是個南下的打工妹了。”曹燈杭說。
以技能破貧困,授魚不如授漁
家住云陽縣紅獅鎮(zhèn)向陽村的村民楊春芳,是一個典型的留守婦女。
因為沒有一技之長,不得不長期閑在家中。
30多歲的她,丈夫在外地打工,家里上有年邁的父母需要照顧,下有一兒一女需要撫養(yǎng),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2014年,在搬到向陽村前,楊春芳是云陽縣高山生態(tài)扶貧搬遷的一員。
生態(tài)扶貧搬遷后,地沒有了,楊春芳一下子感覺人空了。
“在家整整閑了4個月,天天都是打牌。”楊春芳說。
這樣的日子,讓楊春芳覺得渾身不自在。
想找點事兒做,可是做什么呢?
“我什么都不會?!睏畲悍颊f。
漸漸地,楊春芳陷入深深的焦慮中。
此時,恰巧向陽村干部入戶了解情況,楊春芳將煩心事一股腦兒說了出來。
“你可以去參加縣扶貧辦免費開展的技能培訓班啊,學習一門技能?!贝甯刹空f。
這也正是“雨露計劃”中的一個核心目標——大力開展各類技能培訓,扶持和幫助貧困人口增加就業(yè)發(fā)展機會。
“太好了?!睏畲悍家慌拇笸取?/p>
在村干部建議下,楊春芳學習了縫紉機技術(shù)。
培訓老師講得很仔細,楊春芳上手也快。
很快,楊春芳就掌握了基礎(chǔ)的縫紉技能。
2014年10月,憑借學到的縫紉技能,楊春芳進了一家玩具廠上班。
“一個月下來,輕輕松松就收入1500元,還能照顧老人和小孩?!睏畲悍颊f。
以創(chuàng)業(yè)斷窮根,輸血不如“造血”
“來來來,多吃一點,這可是我們自家種的高山蔬菜?!?/p>
2014年10月5日,云陽縣清水鄉(xiāng)歧山村一處農(nóng)家樂院子內(nèi),56歲的主人譚如山正在招呼客人。
“盛夏、節(jié)假日,游客非常多,今年收入超過30萬元?!弊T如山說。
而就在三年前,譚如山一家還住在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茅草房里。
那里不通公路、不通電,經(jīng)濟來源主要靠種地和養(yǎng)豬。
“一年到頭,掙不了幾個錢,碰上年頭不好,養(yǎng)豬還會倒虧,經(jīng)常一天只吃兩頓飯,日子過得很艱難?!弊T如山回憶說。
怎么走出貧困?譚如山萬分著急。
“先搬下山嘛,搬下來才有出路?!编l(xiāng)干部多次勸說。
“搬下山去,兩頓飯都吃不上怎么辦?”譚如山心里擔憂。
2012年,譚如山和老伴終于答應搬遷下山。
這個答應,源于云陽縣扶貧辦的承諾。
“‘雨露計劃不但會提供各種就業(yè)培訓,還可以幫助你們創(chuàng)業(yè)?!笨h扶貧辦工作人員說。
如何幫助創(chuàng)業(yè)?采取“政府+龍頭企業(yè)+小微企業(yè)+千家萬戶”的孵化方式,從資金、技術(shù)、項目、策劃、管理、市場等各個方面進行幫助和扶持。
下山后,譚如山學了烹飪,老伴學了會計。
為何這么安排?
“我們這里毗鄰國家4A級景區(qū)——云陽縣龍缸國家地質(zhì)公園,可以開個農(nóng)家樂?!弊T如山說。
剛開始,譚如山和老伴兩眼一抹黑,學起來有些吃力。好在課程既豐富又實用,老兩口逐漸摸到了門路。
譚如山老伴還參加了禮儀接待培訓,“我們都是山里的粗人,接待游客還是要懂點相關(guān)知識?!?/p>
沒過多久,譚如山的農(nóng)家樂就正式開業(yè)了。
盛夏季節(jié),大量游客來此休閑避暑,譚如山的農(nóng)家樂每天要接待六七十位客人。
短短兩年,譚如山和老伴的“卿大嫂農(nóng)家樂”就在當?shù)赜辛嗣麣狻?/p>
“幫助我們創(chuàng)業(yè),可比直接補助給點錢好得多?!毙σ?,在譚如山眉角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