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池
一輛黑色小汽車在曲折的盤山公路上“爬”行。
終于,轎車行至一座村落,在村口停了下來。
車上走下來4個人,為首的是縣里選派來的“第一書記”楊萬清,其余3人則是扶貧工作隊隊員。
村黨支部書記駱世明早已在村口等著了。
構(gòu)筑堡壘
重慶市級貧困村開縣長沙鎮(zhèn)譚銀村位于海拔1000余米的山上,通往外界的那條路崎嶇不平,通行困難。
已經(jīng)連任兩屆村支書的駱世明,一心想把這條路修好。
修路資金不夠,他拿自己的錢墊上;路修好后需要維護,他又當起了“護路工”。
但一個人孤軍奮戰(zhàn),力量畢竟有限,難以改變?nèi)宓呢毨婷病?/p>
譚銀村地勢高,旱季農(nóng)田灌溉用水成了問題。
“修建堰塘的事誰來負責?”駱世明在村干部會上問。
沒有人應(yīng)承。
“美麗鄉(xiāng)村”建設(shè)項目遭到群眾反對,駱世明提議由村干部和黨代表去做群眾的思想工作。
結(jié)果還是無人響應(yīng),駱世明只好一個人挨家挨戶去走訪。
深感無助的駱世明意識到:基層黨組織戰(zhàn)斗力的強弱,已成為事關(guān)扶貧攻堅戰(zhàn)役成敗的關(guān)鍵。
事實上,譚銀村的情況并不是個例。
在開縣120個貧困村中,很多都存在黨組織軟弱渙散的問題。
為此,開縣將貧困村納入后進基層黨組織進行整頓,并選派“第一書記”和扶貧工作隊進駐貧困村。
2014年3月21日,也就是楊萬清到譚銀村的第二天,他讓駱世明通知大家:“明天召開黨員座談會!”
翌日,全村56名黨員出乎意料地全部到齊了。
“今天會議的內(nèi)容就一個——找自己的問題和不足?!睏钊f清說。
“我先來說?!瘪樖烂髀氏劝l(fā)言,“第一,我在跟大家溝通方面做得不夠好……”
隨后,黨員們紛紛發(fā)言,談問題、找不足。
幾次座談會之后,黨員們不僅認識到自身的問題和不足,也知道了今后該如何去做,精神面貌有了明顯改觀。
“第一書記”和扶貧工作隊的到來,一下子給譚銀村基層黨組織注入了活力。
“黨員干部形成堅固的第一陣營,成為帶領(lǐng)群眾脫貧致富的戰(zhàn)斗堡壘。”駱世明高興地說。
結(jié)對幫扶
黨員座談會后,村干部開始討論如何開展扶貧工作。
“扶貧工作倒是一直在抓,但脫貧效果還是不理想。”駱世明簡單介紹了一下情況。
“先摸底排查,再實施精準扶貧。”扶貧工作隊隊長徐剛支招。
開縣實施的“精準施策,扶貧攻堅”,提出了六項措施:
——因地制宜,實施產(chǎn)業(yè)扶貧;
——降低成本,加快搬遷扶貧;
——聚合力量,深化幫扶扶貧;
——疊加政策,實現(xiàn)“兜底”扶貧;
——“五個一批”,推動就業(yè)扶貧;
——創(chuàng)新方式,開展金融扶貧。
扶貧工作隊就是要協(xié)助村級基層黨組織,落實好扶貧措施。
“二組有7戶貧困戶?!?/p>
“一組有16戶貧困戶?!?/p>
譚銀村兩個村民小組的組長把貧困戶的名單報了上來。
“黨員干部分頭去排查,核實為貧困戶的,一定要幫扶好?!睏钊f清提出要求。
幫扶對象一劃分,扶貧工作隊及黨員干部紛紛行動起來。
黨員程安榮的幫扶對象是朱振武一家。
65歲的朱振武因身體原因喪失了勞動能力,其妻患有小兒麻痹癥。
程安榮走進朱家,見朱振武一臉愁容。
“家里有什么困難?”程安榮問。
“我兒子考上大學(xué)了。”
“這是好事??!”
“唉……”朱振武嘆起氣來。
程安榮馬上明白了:朱振武沒錢供兒子上大學(xué)。
“先別著急,我?guī)湍阆胂朕k法?!?/p>
幾天后,程安榮帶來了好消息:某企業(yè)老板愿意資助朱振武的兒子讀大學(xué)。
朱振武和家人緊鎖的眉頭終于舒展開來。
在黨員干部的積極作為下,村里的貧困戶對脫貧致富更有信心了。
引進項目
在推進結(jié)對幫扶的同時,“第一書記”和村干部又琢磨起了增收的問題。
“結(jié)對幫扶為貧困戶解了急難,要是能進一步增加貧困戶的收入就好了?!瘪樖烂髡f。
“得引進項目,發(fā)展產(chǎn)業(yè)?!睏钊f清說。
“啷個引進項目嘛?我們?nèi)狈?jīng)驗?!?/p>
“我先來想想辦法。”
在楊萬清的引薦下,一家企業(yè)打算來譚銀村投資種植冬桃。
駱世明召開村支“兩委”會,討論這事。村干部的意見高度一致——支持引進這個項目。
村干部的態(tài)度令駱世明感慨良久,僅僅一年時間,譚銀村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接著,村里又召開大會,征求黨員和村民代表的意見。
“流轉(zhuǎn)一畝土地,一年能有多少收入嘛?!?/p>
“假如過個5年、10年,項目停了,我們啷個辦?”
由于一些村民代表心存顧慮,沒能取得一致意見。
會后,部分村干部和黨員主動提出上門去做村民代表的思想工作。
一周后,再次開會,反對的聲音沒有了,引進項目的事終于得到村民認可。
民意通過了,駱世明又為買樹種的錢發(fā)起愁來。
早在協(xié)商項目引進時,那家企業(yè)的負責人就明確提出:“我們負責項目運營,但冬桃樹種由你們解決?!?/p>
“買樹種的錢從哪里來?”駱世明向楊萬清求助。
“可以向縣扶貧辦申請扶貧資金?!睏钊f清出了個主意。
于是,錢的問題也解決了,冬桃項目終于在譚銀村落地。
山村初變
2014年9月的一天,駱世明突然接到一個電話。
“駱書記,路堵了,運輸車進不來!”
冬桃種植項目上馬后,譚銀村的軟肋暴露出來——降雨引發(fā)幾處滑坡,道路堵塞,汽車開不進來。
“道路一天不修好,譚銀村的產(chǎn)業(yè)就興盛不了。”駱世明心里著急。
“我們?nèi)ゼ庸躺襟w!”幾位黨員主動站了出來。接著,村里56名黨員全部加入了義務(wù)勞動。
不到一個月,村里通往外界的道路徹底暢通了。
“招工啦!”冬桃項目負責人在村委會大院貼出告示。
項目引進來后,村民通過土地流轉(zhuǎn)獲得了收益?,F(xiàn)在,產(chǎn)業(yè)發(fā)展又帶動了村民就業(yè),他們不必像以前那樣外出務(wù)工了。
嘗到了發(fā)展產(chǎn)業(yè)的甜頭,譚銀村加快了發(fā)展的步伐——
香稻種植項目引進來了;
核桃種植項目引進來了;
高山扶貧搬遷工程開始實施了;
美麗鄉(xiāng)村建設(shè)開展起來了;
鄉(xiāng)村旅游發(fā)展起來了……
脫貧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寬廣,但大家不會忘記帶領(lǐng)他們拼搏奮進的“第一書記”和村黨支部,還有那事事爭先的56名共產(chǎn)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