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近現(xiàn)代學校武術教育的發(fā)展歷程及路徑依賴研究

2015-08-20 19:30劉軼
武術研究 2015年4期
關鍵詞:武術體育學校

劉軼

摘要:文章以路徑依賴理論為基礎,對中國近現(xiàn)代學校武術教育的發(fā)展歷程進行探索和思考。,研究認為:中國近現(xiàn)代學校武術教育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具備各異的發(fā)展特點;當武術被動的進入近現(xiàn)代的教育體系時,尚未建立起與之相適應的傳承體系;受路徑依賴效應的影響,總體呈現(xiàn)出與傳統(tǒng)文化愈走愈遠、與競技訓練愈走愈近的路徑走向特征。

關鍵詞:學校武術路徑依賴 近現(xiàn)代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643(2015)04-0001-04早在夏商時期,民族傳統(tǒng)體育在我國的學校教育中就已經占有了一席之地,當時把“習射御”和“習武”作為主要的內容,也包含有“禮”和“德”的教育在內。[1]武術作為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組成部分,歷經千年的滄海沉浮,始終在農耕文化背景下的學校教育中占有不可估量的重要的一席之地。然而,鴉片戰(zhàn)爭的爆發(fā),將中國封閉已久的大門直接敞向了世界的四面八方,中西方的文化因此也得以匯聚和交融。武術不可避免地與西方體育在現(xiàn)代教育體系下產生了激烈的交流與碰撞。1近現(xiàn)代學校武術教育的發(fā)展概況1.1民國時期的學校武術教育

隨著西方文明攜帶著西方體育一并涌人中國,武術在學校教育體系中的地位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質疑”。有的人認為“現(xiàn)在火器昌明,怕你練成銅筋鐵骨飛天本領,有了小小手槍,即可致你死命”;還有人認為“國術沒有科學化,用以鍛煉身體,不及西洋各種體操和運動”;更有人談到“國術在我國,已成了江湖賣技者流,為高尚人所不齒”。[2]在這種政治、社會背景下,激起了一些具有愛國思想人士的民族危機感。他們認為“火器輸入中國之后,國人多棄體育技擊而不講,則致社會個人積弱愈甚”,并提出“強鄰迫侮,國恥日增,……應以培養(yǎng)國民體育及尚武精神,為惟一救國之要圖。除效法歐美體育運動而外,恢復我國故有技能,提倡武術,以作當務之急?!盵3]“普及于全國人民,由小學而迄中大學應認國術為必修之科,此乃治本之策”[4]的呼聲也隨之高漲?!巴裂篌w育”的論爭將學校武術教育提到了一定的高度。

1915年,“全國教育聯(lián)合會”第一次會議通過《擬請?zhí)岢袊f有武術列為學校必修課》議案,議案中的“(一)擬請學校體操課內兼授中國舊有武術,列為必修課以振起尚武精神。提倡把‘小學體操科目改列為游戲、普通體操、武術;中學改列為普通體操、兵式體操、武術。(二)擬請教授武術者編訂講義,說明原理,用科學的目光喚起學生之注意。(三)擬請于師范學校內將中國舊有武術列為主課,以裕師資?!盵5]得到了官方的認可,教育部明令“各學校應添授中國舊有武技,此項教員于各師范學校養(yǎng)成之”,[6]這標志著武術逐漸步入了近代學校的教育體系,并得到了制度層面的保障。這一時期,不僅中小學教學大綱中加入了武術課的內容,高校的專業(yè)課也把武術作為主要的教學內容列為其中。1930年,教育部通令全國各級學校體育課程增設國術(武術)一科,并于次年公布《初級中學體育課程標準》及《高級中學普通科體育課程標準》,規(guī)定“國術”為“體育”必修課程。[7]歷經15年的發(fā)展,武術在學校教育體系中的地位,終于得到了官方真正的認可和重視。隨后,由于社會的政治環(huán)境逐步走向穩(wěn)定,政府出于維護其統(tǒng)治的需要,對教育的投入明顯加強,加之社會上積極人士的不懈努力和廣大教育界、武術界同仁的辛勤工作,使學校武術教育的體系愈加詳細和完備。然而,受抗日戰(zhàn)爭的影響,學校武術教育的發(fā)展戛然而止,幾乎進入停滯階段。1.2建國初期的學校武術教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社會制度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恢復國民經濟并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同時,也對舊有的教育體系進行了徹底的改造,學校武術教育也隨之步入新的發(fā)展階段。

建國初期,我國各方面的基礎都比較薄弱,對于如何建立社會主義體制缺乏一定的經驗。因此,不論政治經濟,還是文化教育的建設都向當時的“蘇聯(lián)老大哥”進行學習和借鑒。學校體育工作也不可避免的傾向于“蘇式教育體系”,在我國各級學校中大規(guī)模的推廣其體育教育理論和實踐。蘇聯(lián)體育教育理論是建立在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學說理論基礎之上,并結合當時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伊·安·凱洛夫(N·A·Kaiipob)的教育學原理發(fā)展而來的。它對教學計劃、教學大綱以及教材教法尤為重視,倡導“以教師為主導、以運動技能學習為主要內容”的教學思想,以達到增強學生身體素質、培養(yǎng)學生優(yōu)良的共產主義道德品質,并為社會主義生產和國防服務的目標。整個教學體系完全圍繞運動技術和技能進行構建。遵照這一指導思想,我國學校武術教育也開始在借鑒蘇聯(lián)經驗的基礎上構建起自身的教育體系。

1950年頒布的《小學體育課程暫行標準(草案)》在說明中指出“條件具備的學校,五年級可加拳術”。1956年頒布的《中學體育教學大綱(草案)》中也出現(xiàn)了“對抗和角力”的內容。直至1961年,教育部將之前的草案進行修改和調整,正式頒布了《小學體育教材》和《中學體育教材》,提出“根據(jù)學生各年齡階段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從體操、田徑、武術和游戲各類運動中選擇教材?!贝舜谓虒W大綱的修訂,首次明確了武術的地位和重要性,并對為何加入武術作了如下詳細的說明?!盀榱税l(fā)揮我同行之有效的民族形式體育運動的作用,特選編了一部分武術教材。由于過去在學校中,一般很少選用武術教材,并且為了保持武術特有的風格,將武術教材單獨列為一類。在實際教學時,武術教材可以在基本部分單獨教,學生較熟練后,也可以作為田徑、體操的準備活動。沒有學過武術的教師,需要先學習武術教材,基本上掌握后再去教學生?!睆倪@段文字的表述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國政府已經意識到了武術在學校教育體系中的缺失,期望通過對武術在學校教育中重要作用的肯定,引導各級各類學校建立并逐步完善學校武術教育體系。這一時期的武術教學在政策的指導下,相比民同時期更加規(guī)范和系統(tǒng)。但是,剛剛步入正軌的學校武術教育,受“文化大革命”的影響而停滯不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出現(xiàn)了倒退。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由此實現(xiàn)了我國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深刻轉變。這個時期的學校武術教育也悄然經歷著逐步深入、豐富與變化的過程。當年,教育部就頒布了《全日制十年制學校體育教學大綱(試行草案)》,提出“武術是我國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遺產之一,我們應批判地繼承,列為三、四、五年級的基本教材?!?988年,原國家教育委員會頒布了《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初審稿)》,明確要求各年級教材,都要在原有武術的基礎上,發(fā)展、拓寬、增加我同傳統(tǒng)的養(yǎng)生、保健知識和行之有效的健身術。隨后,五禽戲、八段錦等傳統(tǒng)養(yǎng)生功法出現(xiàn)在教學內容中,逐漸豐富著學校體育課的課堂。武術也被并人民族傳統(tǒng)體育,與其他民族項目一并在中小學的體育課堂上生根與繁衍。四年后,原同家教委在1988年《大綱》的基礎上,頒布了《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試用)》,進一步明確“要在繼承和發(fā)揚多年來武術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去粗取精,優(yōu)選我國傳統(tǒng)的養(yǎng)生法和健身術”,并強調“對現(xiàn)有的武術教學內容,盡可能簡化其套路,初中以基本功、動作組合和已為廣大師生熟悉的少年拳為主,適當增加健身拳等實用技能?!盵8]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和教學經驗的積累,學習和借鑒蘇聯(lián)教育模式促進我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方式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但是我國學校武術的教學體系卻因為長期得到“蘇式教育”的浸潤而不斷充實、發(fā)展并完善著。此后,“素質教育”的理念在我國教育界興起,并很快輻射到學校體育教學當中,學校武術教育因此也步入了新的發(fā)展時期。1.3素質教育時期的學校武術教育素質教育是為了應對“蘇式教育”演變而來的“應試教育”所提出的全新的一種教育理念。中共中央國務院于1999年6月頒布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對素質教育的內涵進行了如下的界定,“素質教育,就是以提高同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2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盵9]并且在有關學校體育教學方面指出“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 伴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應運而生,《課程標準》結合體育學科的特點和學生身心發(fā)展特征,構建了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五個學習領域,以及課程目標、領域目標和水平目標三個層次的課程目標體系。武術的教學內容也必須按照要求達到做出簡單的武術組合動作、初步掌握一套簡單的武術套路、完成一兩套武術套路或對練、較為熟練地完成一兩套有一定難度的武術套路或對練的運動技能水平目標。此舉改變了原有武術教材“全同一統(tǒng)”的現(xiàn)狀,并允許學校和教師從課程的學習目標出發(fā),結合當?shù)貙嶋H情況和區(qū)域特色,選擇適合本校學生學習的素材。這使得學校武術教學選擇性、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明顯加大,對師資隊伍的建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近現(xiàn)代學校武術教育的路徑走向2.1學校武術教育與傳統(tǒng)文化漸行漸遠民同時期,受西方國家硬實力和軟實力的雙重影響,西方現(xiàn)代體育以其簡單、實用的特性,浸潤入我國學校體育課程體系,洋體操開始盛行,特別是由日本傳人的“軍同民體育”,以及后期取代日本兵操的美同“自然主義體育”,對我同學校體育的發(fā)展造成了較大的影響,并逐漸引導著我同學校武術教育的路徑走向。為了避免全盤西化,中國的一些有志之士對我同學校體育的現(xiàn)實狀況和武術的未來發(fā)展進行了反思,這些思潮中已初步顯現(xiàn)了民族本位的意識形態(tài)。于是,武術在“強種強國”的呼聲中被推進了學校體育的教學空間,成為保護傳統(tǒng)文化、維護民族尊嚴和提高民族士氣的有力武器。但是,這一時期的武術教育尚未形成科學的理論體系。從形式上看,武術教學基本上停留在技術的傳授層面,針對武術在傳承傳統(tǒng)文化和弘揚民族精神方面的教育比較缺乏,導致學生“只知其形、不明其意”,武術與其賴以生存的傳統(tǒng)文化逐漸被淡化并剝離。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千瘡百孔的學校武術也在積極的尋找發(fā)展的出路。此時恰逢蘇聯(lián)教育思想引入我同,其以運動技能為中心的指導思想,與我國人民身體素質亟待提高的現(xiàn)實需求一拍即合,武術被當成了鍛煉學生身體的主要手段,其技術體系也藉此機會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而其中所蘊含的文化教化的功能逐漸被人們所遺忘。 誠然,這與一定歷史時期下的現(xiàn)實需求有很大的關系,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武術不僅完成了這一光榮的歷史使命,而且從中得到了較為強勁的動力源泉。但是,這種只重視技術習練而忽略文化傳承的發(fā)展模式,與其他運動項目義有何異?武術是根植于我同傳統(tǒng)文化而發(fā)展起來的,在中國的發(fā)展史上,始終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屬于體育,但義高于體育的特性,使其在教育模式的構建時,應當不同于其他的體育項目。但是受民同時期武術教育模式和蘇聯(lián)教育思想的雙重影響,在實際操作層面,武術往往是被當作如同田徑、體操等西方體育項目來看待,忽視了它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教育價值。過分注重技術,而淡化文化傳承的教育模式,勢必會造成武術“根源”的丟失。2.2學校武術教育與競技訓練愈走愈近endprint

1924年,中華民同第三屆全同運動會在武昌閱馬場舉辦,此次大會首次將國術列為表演項目,并制定了按照“手、眼、身、法、步”五項技法進行評判的簡單規(guī)則,由此,武術逐漸拉開了競技化的帷幕。特別是在1935年舉行的民同第六屆全運會的國術表演中,按照姿勢、動作和運勁三個方面進行評判,使其評價愈加客觀,引導著武術向著標準化、規(guī)范化和科學化的方向發(fā)展。隨著武術競賽規(guī)則的完善和運動水平的提高,人們發(fā)現(xiàn),武術所蘊含的技擊含義和民族風格,與西方競技體育“更高、更快、更強”的要求,無法做到完美的融合,為了加快其同際化的步伐,不得不對武術的技術動作更加規(guī)范,而文化內涵這種無法量化的內在指標被逐漸舍棄。由此,競技武術從傳統(tǒng)武術中脫離出來,自成體系。

建國以后,出于社會的穩(wěn)定和政治的需要,武術中技擊性較強的散手、短兵和長兵被武術主管部門封存,僅僅留下套路演練一種形式。并且,依然受西方體育“規(guī)范化、簡單化”思想潛移默化的影響,傳統(tǒng)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文化內涵逐漸被舍棄,取而代之的是武術套路進一步的規(guī)范化和樣板化,基本動作術語、演練風格以及基本訓練方法逐漸被固定下來,長此以往周而復始。這種被極度異化的武術,基本上丟掉了其內在的攻防意識和文化內涵,失去了應有的多元教育價值。也正是在此期間,武術被作為強身健體的重要手段,在我同各級各類學校的體育課堂中發(fā)生著悄然的變化。

從新中國成立至20世紀末的50年間,學校體育雖然歷經多次改革,但是有關武術教育的改革總體來說比較小,并且在武術變革的引領下,其競技化趨勢愈加明顯。在教學內容上,武術白1961年正式進入中小學體育課堂以來,一直在沿用基本功、基本動作、組合動作、套路演練等教學內容。在教學方法上,采用的是競技體校培養(yǎng)運動員的模式,動作必須標準到位,路線必須清晰準確,所有的一切只是為了通過技術動作展現(xiàn)所謂的運動風格特點。結果,日復一日的基本功練習,年復一年的套路演練,將本應是生動活潑的體育課堂開展的死氣沉沉。長期以往,學生心目中追隨武術的向往逐漸被磨滅,參與其中的熱情也蕩然無存。這種以教師為主體的灌輸式技術教學,師生之間缺乏足夠的互動,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模仿和重復習練的狀態(tài)。我們應當明確,競技體育與大眾教育本是兩條不同的道路,它們都有各自不同的教學目標和特有的教學方法。學校武術教育是在學校的范圍內,以學生為對象進行的武術傳承的教育活動,應當具有普適性、針對性和教育性的鮮明特點。而競技武術是以培養(yǎng)優(yōu)秀的運動員、創(chuàng)造優(yōu)異運動成績?yōu)橹饕繕耍哂休^強的目的性和奪標意識。無論從兩者的概念還是所針對的對象來看,都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前者看重普及的范圍和效果,而后者則更注重運動成績的高低。我們不否認學校教學的標準化,更不否認競技武術多年來為武術的傳播和發(fā)展所做出的貢獻,但是針對武術在校園的開展與普及,套用競技訓練的方式,應當引起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與反思。競技有競技的特點,教育有教育的規(guī)律,兩者本是相平行的發(fā)展路線,我們切不可將競技武術所追求的“高、難、美、新”,當成對每一個學生的具體要求,更不可期望通過競技武術的刻苦訓練,完成傳承民族文化和弘揚民族精神的歷史重任。3 近現(xiàn)代學校武術教育的路徑依賴解析

路徑依賴理論告訴我們,人類社會的演進或制度的變遷,都有類似于物理學中的慣性,一旦人們進行了選擇,慣性的力量會使這一選擇不斷強化,并輕易走不出去。近現(xiàn)代學校武術教育的發(fā)展也沒有違背這一原理。

民同時期,雖然武術被推入了學校體育的課堂,但實質上屬于同家處于危難之際救亡圖存的無奈之舉,由于其尚未建立適應學校的完整的教學體系,最終導致西方體育在我同學校教育體系中占據(jù)了優(yōu)先地位,具備了報酬遞增的先天條件。西方體育憑借強大的先發(fā)優(yōu)勢,吞噬了武術在學校中更多的發(fā)展空間,使其協(xié)同效應越發(fā)明顯,造成了新中國成立后,依然將西方體育作為體育課堂主要教學內容的狀況。民國政府被推翻后,新的政權接替,全中國白上而下幾乎所有的制度都被推翻重新建立,我國的教育體制也不例外。此次的社會變革,本應是武術在學校脫離原有的路徑依賴,建立起與西方體育平等對話的地位,并實現(xiàn)跨越式發(fā)展的最佳契機。然而,由于武術自身體系的零散和文化軟實力的薄弱,加之當時人們尚未形成應有的文化自信,因此,武術依然受路徑依賴的影響,無法在學校教育體系中分割西方體育的生存空間,占據(jù)其應有的“半壁江山”。

從武術的自身情況來看,其技術和文化的雙重屬性,決定了在學校的傳承,應采用技術和文化雙足并進的方式。但是,長期以來的實踐教學都是圍繞技術傳承而進行的,文化的傳承都是隱藏于技術的背后,需要長期的歷練而自我感悟其中的文化內涵。當武術被動的進入近現(xiàn)代的教育體系時,并沒有形成應有的類似于西方體育的成熟的理論體系和文化傳承的方式。缺乏了理論和文化的支撐,技術的傳承就顯得過于乏味和單薄。技術發(fā)展的優(yōu)勢效應,使其步入良性循環(huán)的軌道,不斷蠶食著理論發(fā)展和文化傳承的空間,并將其擠入無效的“鎖定”狀態(tài)。建國初期,這種路徑依賴的效應不但沒有改變,反而受蘇聯(lián)教育思想的影響,武術技術傳授遠高于文化傳承的教育模式得到進一步強化。因此,技術體系依據(jù)報酬遞增的原理,在自身的發(fā)展和變化中不斷自我強化,并進入高速發(fā)展的軌道。相反,武術中豐富和多元的文化內涵,由于缺乏理論的支撐和足夠的重視而陷入“鎖定”狀態(tài),難以與西方體育相抗衡。出現(xiàn)如上狀況的原因在于,武術在學校的發(fā)展過程中,主要由非正式規(guī)則和正式規(guī)則組成。正式規(guī)則主要是人們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的一系列政策規(guī)則,包括教育法規(guī)、教學大綱等。它對學校武術發(fā)展的作用是連續(xù)的,教育法規(guī)和教學大綱盡管可以修改,但是其變更的速度總是落后于實踐,并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難以改變。例如,1940年《修正初級中學體育課程標準》中,規(guī)定國術的教學時數(shù)占總教學時數(shù)的10%,歷經60年的發(fā)展,在2000年的《體育與健康教學大綱》中,武術所占的比重依然是10%。如此的教學比重,自然無法引起教育工作者和學生對它足夠的關注,并直接造成了其在學?!靶瓮u肋”的狀況發(fā)生。非正式規(guī)則主要是人們在長期交往過程中無意識形成的,具有較為持久的生命力,包括價值信念、倫理規(guī)范、道德觀念、風俗習慣、意識形態(tài)等。它對學校武術發(fā)展的作用更是持久難衰,其在學校變遷的結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人們過去的習慣、信念和意識形態(tài)等。例如,武術自1915年進入學校,實行的是套路教學的模式,建同后《大綱》中首次加入武術的內容,也是以基本功、組合動作和套路為主要的教學內容,長期以往使得人們在習慣上認為武術教學就是套路教學,因而造成了許多教師在實施新課標時,“不教套路,武術還能教什么;不教武術,民族傳統(tǒng)體育還能教什么”的困惑。4 結語美同經濟學家諾斯曾經說過:“歷史總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不僅僅在于我們可以向過去取經,而且還因為現(xiàn)在和未來是通過一個社會制度的連續(xù)性與過去連接起來。今天和明天的選擇是由過去決定的?!盵10]這段話透露出了歷史變遷中“路徑依賴”的存在。每次改革的路徑選擇,看似是人為的操作,實質是歷史起到了決定性的推動作用,無論政策的制定還是具體的執(zhí)行,都與曾經發(fā)生過的歷史有密切的關系。中國近現(xiàn)代學校武術教育歷經百年的發(fā)展,具有路徑依賴的特性是毋庸置疑的。在中國經濟和文化飛速增長的今天,如何使學校武術教育借助改革的力量跳出路徑依賴的“怪圈”,實現(xiàn)傳承民族文化和弘揚民族精神的重任,是當前面臨的迫切而義現(xiàn)實的課題。參考文獻:[1]邱丕相.民族傳統(tǒng)體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李定芳.同術的地位和價值[J].浙江國術游藝大會匯刊,1929.[3]編撰委員會.中國武術百科全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4]吳心毅.論同術為救同之本[J].浙江國術游藝大會匯刊,1929.[5]同家體委體育文史工作委員會編.中國近代體育史[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85.[6]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中國武術史[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6.[7]邱丕相.中國武術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8]吳履平.20世紀中國中小學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匯編?體育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中共中央,同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 [EB/OL]. http://www. law-lib. com/law/law_view. asp?id=69684,2010-11-30.[10]諾斯.諾貝爾獎得主諾斯答京城聽眾問[N].經濟學消息報,1995.endprint

猜你喜歡
武術體育學校
中華武術
2016體育年
我們的“體育夢”
學校推介
武術
如何讓學生掌握好武術中的寸勁
談體育實踐課中知識的擴展
I’m?。睿铮簟。纾铮椋睿纭。猓幔悖搿。簦铩。螅悖瑁铮铮欤∥也换貙W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