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莎美
有人抱怨,中國游客特別吵鬧,缺乏修養(yǎng),這當然是一種偏見。事實上,我碰到過不少年輕的中國游客,不但懂禮貌、知風俗、英語好,而且獨立且樂于幫別人拍照,是真正的旅行者。
我每次出行,真正覺得有點頭疼的,是帶著孩子的中國游客。
一次乘飛機,旁邊坐著一位帶著三四歲孩子的中國母親。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這個小男孩每隔半小時就鬧著要吃東西,從他們自帶的餅干、薯片等各種零食到飛機餐,從礦泉水到果汁,一刻不停。所有食品混合起來的奇特味道,加上母親與他不間斷的討價還價,讓我這個從頭到尾的旁觀者在下飛機時精疲力竭。
我唯一感到慶幸的是,這只是數(shù)小時的中國國內(nèi)航班。如果在超過10小時的國際航班上碰到這樣一對母子,我該怎么辦?
孩子當然都是會吵鬧的,但中國家長似乎不大注意約束孩子在公共場合的行為,甚至默許孩子的調(diào)皮搗蛋。我在上海地鐵里經(jīng)??吹?,孩子跑來跑去嬉笑打鬧,或者拿著零食漢堡旁若無人地大吃,還不時把碎屑往地上扔。最糟糕的當推機場的廁所——不時可以見到,家長上廁所,孩子在外面撒歡,試圖打開別人的廁所門,還有家長抱著孩子在洗手池上玩耍,占著地方不說,還把水濺到別人身上。
印度也存在類似的問題。而在西方不少國家以及亞洲的日本,地鐵里是禁吃食物的,再餓也只能等到出地鐵再解決。比較小的愛哭鬧的孩子,一般都會銜著安慰奶嘴。實在有特別調(diào)皮或者愛哭的孩子,家長常會紅著臉在最近一站下車,并且向周圍乘客道歉。
原因在于,公共場所有一個潛在的秩序規(guī)則,就是所有人都要約束好自己,盡力不給別人添麻煩,尊重他人獲得安靜的權(quán)利。在中國的公共場所,特別是碰到孩子的時候,家長往往太過重視滿足自己孩子的需要,忽視了這個公共秩序。
所謂“中國游客”的負面形象,恐怕就要從“公共空間不等于自家客廳”這個意識的建立開始。
從根本上說,這也意味著,要從小教育孩子做一個對自己公共行為負責的人——而不是只享受溺愛,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父母和長輩。
有一次,我站在星巴克買咖啡的時候,腳被旁邊玩耍的小男孩輕輕踩了一下。站在我身后的母親,馬上沉下臉,把孩子拉過來讓他向我道歉。我故意沒有立刻說“沒關(guān)系”,而是繼續(xù)等待著。最終,在憋了一分鐘之后,這個頑皮的小孩終于說出了那句“對不起,阿姨”。
我知道,這不是一句容易的話,但對孩子,卻會是受益一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