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亮
【適用話題】對手與知己 做人的方式 對抗與尊重 做人的氣度 雅量
馬通伯是安徽桐城縣人,自幼勤學(xué),博覽群書,深得桐城派義法之要旨,是近代有名的古文家。
作為舊文人,馬通伯對新文化運動抱持強烈的反對態(tài)度,對主張廢古文、用白話的新文化運動主將陳獨秀更是恨之入骨。他不僅責罵新思潮,還以陳獨秀為靶子,動不動就射上幾箭。陳獨秀也不好惹,在他眼里,仿古作品,一概唾棄。而舊式文人,不是“謬種”,便是“妖魔”??梢哉f,處在新舊兩個陣營里的陳獨秀與馬通伯,水火不容,勢不兩立。然而,當陳獨秀被捕入獄時,馬通伯竟做出了令人驚詫的舉動。
1919年6月11日,陳獨秀與人在外派發(fā)傳單。當他把傳單放到北京前門外“新世界”游藝場時,被京師警察廳跟蹤的巡警和步軍統(tǒng)領(lǐng)衙門的便衣特工當場逮捕,并押至警署。翌日,陳獨秀被捕的消息傳遍了京城,也漸漸傳向全國。
很快,社會各界人士對陳獨秀的被捕表示了極大的義憤和關(guān)注。他們以各種形式聲援和營救陳獨秀。原以為馬通伯會幸災(zāi)樂禍,拍手稱快,可讓人不解的是,他沒有袖手旁觀,而是聯(lián)合姚叔節(jié)、余裴山等友人致函警察廳,要求保釋陳獨秀。有人問個中緣故,馬通伯不假思索:“主張不妨各異,雖同是士林斯文一體,文字之獄,萬不可興?!痹谡劦阶约旱牧鰰r,馬通伯表示,陳獨秀“所著言論或不無迂直之處。然其學(xué)問人品亦尚為士林所推許”,吾等“與陳君咸系同鄉(xiāng),知之最稔”,懇請準予保釋。
面對強大的輿論壓力,京師警察廳作出了釋放陳獨秀的裁決。多年后,胡適在給陳獨秀的信中,不無感慨:“我記得民國八年你被拘在警察廳的時候,署名營救你的人中有桐城派古文家馬通伯……我心中感覺一種高興,我覺得在這個黑暗社會里還有一線光明:在那個反對白話文學(xué)最激烈的空氣里,居然有幾個古文老輩肯出名保你,這個社會還勉強夠得上一個‘人的社會,還有一點人味兒?!?/p>
不黨同伐異,不落井下石,不以親疏定是非,不以好惡論人事,彰顯的是理性、豁達與博愛。有這樣的雅量和氣度,可歌可敬!
【素材分析】馬通伯與陳獨秀,在各自的學(xué)術(shù)觀點上,為著各自的理論和認識針鋒相對、互不相讓。但是,在陳獨秀身陷囹圄時,馬通伯竟致函警察廳,要求保釋。這看似前后矛盾的待人接物的方式,卻正是知識分子內(nèi)心對待善惡的那份正直與誠摯:盡管思想意識有所不同,但不影響他們之間相互的敬重與關(guān)心;在專制政權(quán)威脅到學(xué)術(shù)的自由時,不落井下石,反而放下成見,這份氣度與豁達,值得每一個人學(xué)習(xí)。
(特約教師 江紅波)
NEW視野
波蘭著名鋼琴家及作曲家帕岱萊夫斯基不僅才華橫溢,且心胸開闊,氣度非凡。有一次演奏會上,一位母親,帶著一個活潑的9歲男孩赴會。演奏還未開始,孩子似乎有點不耐煩了,他趁母親不注意便悄悄溜向演奏臺,彈起了自己最近學(xué)會的一首曲子:《筷子》。聽見琴聲,觀眾一下子都靜下來,數(shù)百雙眼睛一齊看著小孩,還有人埋怨:“制止他!別讓他弄壞了鋼琴!”帕岱萊夫斯基也聽見臺前的琴音了。他趕忙跑到臺前,站在小孩的身后,伸出手,即興地彈出了配合《筷子》的和音,并在小孩耳畔低聲鼓勵他:“繼續(xù)彈,不要停止……”一曲既畢,臺下掌聲雷動,不只是為這首曲子,更多的是為帕岱萊夫斯基的氣度所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