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路獨舞
生離死別是人一生中最痛苦的經(jīng)歷,所以不管是呼天搶地也好,克制隱忍也罷,只要是真情流露,都屬正常反應。因為文化的差異,不同國家對死亡的認識是不同的,這也注定了葬禮儀式的不同。比如在美國的追悼會上,就幾乎聽不到號啕大哭,有的是鮮花、音樂,對逝者一生的回顧、禮贊和感恩,甚至還有笑聲。
美國人家里有人去世后,具體事宜一般交給專門的殯儀館處理,他們會根據(jù)家屬的愿望安排所有細節(jié),包括接送遺體、協(xié)助購買棺木(美國以土葬為主)、幫助選擇墓地和墓碑、給死者修整遺容、刊登訃告、安排慰問親屬活動、協(xié)調(diào)追思會和葬禮細節(jié)等。全部費用從3 000美元至10 000美元不等,一般用死者的保險或遺產(chǎn)來支付。
慰問親屬活動一般在死者去世后兩天舉辦,報紙或殯儀館的訃告中會登出具體時間,地點常在死者所屬的教堂,也可以在殯儀館的大廳。慰問親屬的時候,一般死者的遺體會在現(xiàn)場,壽終正寢的常會開棺供親友向遺體告別,但也有因各種緣由選擇閉棺的。來賓和家屬握手或擁抱,小聲回憶一些死者生前令人難忘的經(jīng)歷等,來賓多穿黑色、深藍或其他深色衣服,以示莊重和哀悼。慰問親屬活動在美國南方是很重要的一個儀式,這讓來賓有機會向逝者的家人表達自己對逝者的感情,比較私人和人性化一些。
追思會一般安排在慰問親屬活動之后、葬禮之前,但也有一些人家選擇在只有親屬參加的葬禮之后單獨舉辦追思會,我參加的這次就是這樣。追思會的主題是“慶祝死者的生命”,因為美國是以基督教為主的國家,對基督徒來說死亡不過是放下了世上的勞苦,這不是生命的終結,而是新生命的開始。因此基督徒并不畏懼死亡,雖也為生離死別悲傷,但他們深信這種分別是暫時的,將來還會在天堂重逢。所以,在基督徒追思會上的發(fā)言主要是圍繞著死者的生平,包括回憶其生前有趣的生活片段,還經(jīng)常會穿插一些美國人慣有的幽默,間或聽到會心的笑聲。這也正解釋了題目中“可以笑”的說法。
追思會后一般緊接著是葬禮,牧師為死者祈禱后將棺材裝在靈車上駛往墓地,家屬和親友則開著自己的車緊隨其后。在美國南方,會有警察主動為葬禮車隊開道,沿途其他車輛也會主動停下來行注目禮。行至墓地,還有一個簡短的安葬儀式,這時候墓地的工作人員已經(jīng)挖好了墓坑,并會幫忙落下棺木,送葬親屬以同死者關系的遠近為序一一擲入鮮花,并為墓穴掩土——這只是象征性的,隨后,墓地工人會駕駛推土機把墓穴填平,并把土壓實,再鋪上碧綠的草皮。
美國南方還有一個傳統(tǒng),就是鄰居和親友會給有人去世的人家送吃的,這樣有喪事的人家就可以專心安排葬禮細節(jié),而不必操心自己和來賓的飲食了。至于表達紀念的方式,可以選擇送鮮花,一般打電話直接讓花店送到殯儀館即可,30美元至100美元不等。手寫的慰問卡是最常見的,也是最能表達感情的。
今天的美國,簡化葬禮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選擇火化的人數(shù)在不斷增加,其中最明顯的是位于美國西部的亞利桑那州、科羅拉多州、內(nèi)華達州等,而在南方各州,傳統(tǒng)宗教式的喪葬儀式依然占據(jù)主流位置。
在美國家喻戶曉的詩歌《請不要站在我的墓前哭泣》是20世紀30年代美國著名詩人Mary Elizabeth Frye寫的,它常出現(xiàn)在追思會中——
請不要站在我的墓前哭泣/我不在那里,我沒有死去/我是那輕揚起千遍的風/是雪地上耀眼的鉆石/我是成熟麥芒上閃爍著的金色/是秋天輕柔的雨/當你從早晨的寂靜中醒來/我是那只凌空輕翔的鳥兒/我是夜晚溫柔對你眨著眼的星星/請不要站在我的墓前哭泣/我不在那里,我沒有死去。
編輯/申冬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