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婁海波 裴 杰
名村名鎮(zhèn)
一方絕勝嶂石巖
文/婁海波 裴 杰
贊皇縣嶂石巖村距石家莊市區(qū)約110公里,村西與山西省接壤,東與臨城縣交接,南與內(nèi)丘縣相鄰。最高峰海拔高度1800米。整個行政區(qū)植被良好,森林覆蓋率保持在92%以上。
嶂石巖最初是太行山懷抱中一個小山村的名字。據(jù)說,明代一位叫喬宇的吏部尚書,在接連三次游覽了這里的風光后,把“嶂石巖”三個字用秀美的篆書題寫在粉紅色的絕壁上。明代沂水進士劉應(yīng)賓也題寫碑記贊美嶂石巖為“一方絕勝”。1994年,嶂石巖被評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國家地質(zhì)公園、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qū)。同時,它也成為“嶂石巖地貌”的命名地,與湖南張家界的“張家界地貌”、廣東仁化的“丹霞地貌”并稱為中國的三大砂巖地貌。現(xiàn)在嶂石巖開發(fā)的景點120個,一線天、三秀峽、回音壁、凍凌玉柱、霧洞等滿載勝譽。每一處景觀都極具吸引力,操著各種口音的游客紛紛慕名而來。1995年建成的村中索道直通山頂,2012年石家莊市政府又重修通往嶂石巖的公路,所以,準備來此一飽眼福的你不用擔心山路難走。
西出贊皇縣城進入嶂石巖村,一幅壯美的畫卷漸次展現(xiàn)在眼前。嶂石巖村是一個大村,由西家坪、紙糊套、西格臺、嶂石巖、南臺、石人寨、東掌、南掌、莊戶、狼尾巴坪十個小山莊組成。嶂石巖村共170多戶,590多人。
嶂石巖村整個村莊保留了典型的太行山村莊的特色,村內(nèi)石階路縱橫交錯,漫步石階路,隨處可見紅色巖石板的遠古地質(zhì)痕跡,有水波紋的,也有泥裂痕的,這些都告訴你嶂石巖在地質(zhì)演變進程中的海洋、陸地的奇妙變換。為了保留傳統(tǒng)工藝,現(xiàn)在石磨、石碾仍然被村民當作加工工具而使用。漫步村中,你還會發(fā)現(xiàn)村民的房子多用粉紅色巖石砌成,白灰勾縫,參差錯落,別有情致。伴隨著初升的太陽,雄偉壯闊的嶂石巖三疊,被抹上一層奪目的紅,順著山勢綿延向遠方,恰如萬丈紅崚,醉臥于白云之端,這就是“天賜紅菱”奇觀。
走出山莊,奇山碧樹怪石即刻跳入眼簾,你不得不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放眼望去,嶂石巖的山脈呈現(xiàn)出一派峻峭挺拔、層巒疊嶂的獨特山岳景象,這就是素有“萬丈紅崚,十里赤壁”之稱的“嶂巖三疊”?!叭B”是指這疊起的三層絕壁。它每層高度約在100-150米之間,陡崖與陡崖之間是自然形成的平臺,可以通行,又稱為“棧道”。當?shù)卮迕駨纳系较铝晳T稱為頂棧、三棧、二棧、底棧。
觀罷險峰與巖石,口渴了吧?帶你去飲山泉水。擁有高山俊水才可謂之美景,嶂石巖村就有被村民奉為“萬古之泉”之稱的槐泉。槐泉水是嶂石巖村民的日常飲用之水。據(jù)說唐武宗時期,贊皇名相李德裕還曾經(jīng)用槐泉水和贊皇的金絲大棗釀成棗酒,進貢給唐武宗治病,療效極佳,唐武宗特賜名金相府酒,流傳至今。
山上的千年古剎槐泉寺和寺里的“鎮(zhèn)縣之寶”一定要看一看。槐泉寺始建于宋代,元代至正三年重修,原名石佛寺,明正德九年再度重修后更名槐泉寺。相傳喬宇解甲歸田后,放情于山水之中。身處嶂石巖秀美的風景之中,他發(fā)現(xiàn)槐泉水繞寺而流,為石佛寺增添了別樣的神韻,于是建議把石佛寺改名為槐泉寺。寺內(nèi)的《游淮泉寺碑記》碑被當?shù)厝朔Q為尚書碑,高4.1米,寬1.2米,碑首蟠龍,赑屃馱座,碑文共459個字,字體行楷結(jié)合,筆力遒勁,堪稱書法精品。
在槐泉寺,必須看一看贊皇縣的“鎮(zhèn)縣之寶”——吉日癸巳碑。據(jù)《贊皇縣志》記載,周穆王姬滿在攻伐犬戎時,當時正值三伏天,避暑至嶂石巖村?!肮锼取比涨耙惶欤苣峦跤e兵伐犬戎,但有謀士說第二天“癸巳”日是兇日,不宜發(fā)兵。穆王不聽,勃然而起,拔劍在巖壁上刻下了“吉日癸巳”四字,大聲說:“癸巳為吉,何礙用兵。”遂出兵一舉殲滅犬戎主力?!版?zhèn)縣之寶”吉日癸巳碑就是周穆王用劍所刻之石,它被許多專家稱為天下第一刻石,是迄今所發(fā)現(xiàn)的周朝摩崖石刻當中的珍品,堪稱中華刻石之瑰寶,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和文物價值。
抗戰(zhàn)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立了晉冀魯豫邊區(qū)根據(jù)地,嶂石巖村是晉冀魯豫邊區(qū)太行一分區(qū)的根據(jù)地,是八路軍從山西進入河北的重要通路,司令部駐在黃北平。因為西家坪有充足的水源,八路軍的野戰(zhàn)醫(yī)院就駐在此地,而石人寨是印刷廠。整個抗戰(zhàn)期間,嶂石巖村村民作出了貢獻。
讀者朋友,你如果看過央視“舌尖上的中國”,一定會感到中華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讓你讒涎欲滴,食指大動。其實,在我們河北,美食名吃同樣異彩紛呈且特色獨具,許多品牌被列入了各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從2014年第3期開始,本刊就向你依次奉上燕南趙北的美味名吃,嘗一嘗“河北味道”,定會品出歷史,品出文化,品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