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羅森
【關鍵詞】 文言文;通假字;假借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5—0079—01
所謂通假字即假借字或同借字。假者,借也。假借就是古人在書寫某個詞的時候,沒有寫本字,而是用了一個音同或者音近的字,來代替了本字,這就形成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特別是在先秦兩漢的古籍中通假字為數不少,就是現行中學語文課本所選編的文言文里通假字也是一個普遍現象。例如在《詩經.碩鼠》三章中都有“逝將去也”一句,這其中的“逝”字就是一個通假字?!笆拧弊质前l(fā)誓的意思,和它的本意“離去”或它的引伸義“死亡”毫無一點關系,只是讀音相同罷了。所以也叫古音通假。在初中語文所選的古文中這種通假字也是為數不少的。例如:在《孟子》兩章中就出現了5個通假字,象“距”通“拒”,借字是“距”,它的借字跟本字在意義上,毫無聯系,僅僅是同音假借而已?!芭稀蓖ā芭选?,背叛、叛亂之意。本字是“叛”,借字是“畔”,“曾”通“增”,增加之意,本字是“增”,借字是“曾”,“衡”通“橫”,梗塞不順之意。它的本字是“橫”,借字是“衡”,借字和本字之間意義毫無關系,只是因為讀音相同。在《愚公移山》一文中,有“甚矣,汝之不惠”句中的“惠”字也是個通假字,通“慧”,是智慧之意。它的本字應是“慧”,借字是“惠”字,本字與借字在意義上也毫無關系,只是讀音相同亦屬于通假現象。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既是個文字和詞匯的問題,同時也是個重要的語音問題。說到底它的根源就是漢字的同音或近音的替代現象。亦即“古音”通假現象。這也是通假字產生的歷史淵源。
文言文中的“假借”大致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六書”(即象形、指示、形聲、會意、轉注、假借6種造字法)上的假借,即“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例如:東西南北的“西”字,本來沒有專用字,是借“鳥西息在巢上”的“西”字,后來為了區(qū)別,才另造了一個“棲”字,表示“鳥西息在巢上”之意,而“西”字就專用為表示東南西北的“西”了。再如:“女”用為第二人稱代詞也屬于這類情況。在先秦只有表示婦女的“女”字。而第二人稱代詞“汝”這個詞在口語中也早就產生了,由于意義較為抽象,不好造字,就借用讀音十分相近的“女”字去表示。借用之后“女”字在上古時代既表示婦女的詞義又同時作第二人稱代詞?!叭辍弊执蠹s在周朝也產生了。但最初只用作水名。如《荀子.議兵》有“汝穎以為陰”之句,直到戰(zhàn)國以后,才借用表示水名的“汝”字,去表示第二人稱代詞,而“女”字則專用于婦女的詞義了。要知道“女”和“汝”在今天讀音有很大差別,但在上古讀音里,兩字的讀音很相近。兩字的韻部同屬魚部,聲調都是上聲,韻母“汝”為日母,“女”為泥母,而泥、日在上古同屬鼻舌音,只是發(fā)音部位略有不同罷了。所以“女”和“汝”是屬于古音通假。
假借的另外一種情況是,本有其字但書寫的人卻寫了另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字。如“逝”借為“誓”,“歸”借為“饋”。又如《列子.愚公移山》:“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句子的“反”借為“返”?!肚f子·秋水》:“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句中“辯”假借為“辨”。再如《曹劌論戰(zhàn)》“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句中“徧”通“遍”,即“徧假借為遍”。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古代這種用字的假借在現代人看來就是寫了錯別字了。但在古代特別是在上古時代,文字還沒有規(guī)范化的條件下,是允許的,跟我們今天的寫錯別字是有區(qū)別的。因為在漢代以前沒有產生促進漢字規(guī)范化的字典。加上書寫工具又有許多不便,書面材料的展轉相抄也比較容易采用同音替代的辦法。而且還往往采用筆劃較簡的音同或音近字,以代替筆劃繁多的字,這也是漢語發(fā)展過程中產生的一種趨勢,更是先秦兩漢古書中通假字比較常見的原因。
假借字和它的本字,有同音和近音的不同,而因此也就產生了一個假借字的讀音問題,如果假借字和它的本字讀音完全相同,如:“逝”借為“誓”讀shì,“惠”借為“慧”讀huì,就不存在讀什么音的問題了。如果假借字的讀音和本字讀音有別,一般就要按所表示的本字來讀了。如《詩經·魏風·碩鼠》“逝將去女,適彼樂土”中的“女”,借作第二人稱代詞,就要讀作rú(汝),而不能讀為nǘ。再如:《詩經豳風.七月》“八月剝棗”中“剝”假借為撲,應讀為pū,而不讀為bū.
通假字在文言文教學中有利于學生打好字詞基礎,順利理解句意,不可等閑視之。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