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凱欣穆國寶席忠民陸兵
(1.廣州汽車集團乘用車有限公司;2.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材料在循環(huán)應力或循環(huán)應變作用下,由于某點或某些點產(chǎn)生了局部的永久結構變化,在一定的循環(huán)次數(shù)以后形成裂紋或發(fā)生斷裂的過程稱為疲勞。結構振動疲勞是指結構所受動態(tài)交變載荷(如振動、沖擊、噪聲載荷等)的頻率分布與結構固有頻率分布具有交集或相接近,使結構產(chǎn)生共振而導致的疲勞破壞現(xiàn)象,因此結構件疲勞壽命的預測在設計階段顯得尤為重要。文章根據(jù)線性累積損傷理論采用名義應力法[1],獲得結構動態(tài)響應應力-時間歷程和結構的S-N曲線后,估算結構的疲勞壽命。
名義應力法以名義應力為設計參數(shù),從材料的S-N曲線出發(fā),考慮各種因素的影響,得出零件的S-N曲線,并根據(jù)該曲線進行疲勞壽命的計算。針對一般的線性振動系統(tǒng),利用有限元技術分析出結構危險點的應力-時間歷程[2],并對應力譜進行簡化處理,最后通過Miner線性累積損傷理論進行可靠性疲勞壽命的估算。其流程,如圖1所示。
在很多種情況下,作用在結構或機械上的載荷是隨時間變化的,加載過程稱為載荷-時間歷程。對所有實際的結構都可以看作具有一定復雜程度的彈性系統(tǒng),當系統(tǒng)加以隨時間變化的工作載荷時,會激起系統(tǒng)的多個振動模態(tài)。在離開加載點足夠遠的某一點的系統(tǒng)動態(tài)響應表現(xiàn)為應力-時間歷程,它與載荷-時間歷程相比較,在振幅、相位及頻率上都不一樣。應力-時間歷程包含外部載荷作用和結構對這些載荷的動態(tài)響應。在實際測試中,通常不能直接觀察外部載荷,只能測量它在結構上某些特定點的響應。在時域中,這個響應通常是一個應力或應變隨時間的變化關系。把結構中某一點測得的輸出響應函數(shù)都統(tǒng)稱為應力-時間歷程,即不管它們是應力、應變還是其它任何可以說明結構應力信息的量。任何一個疲勞分析總是從結構或零部件的響應開始,在進行疲勞分析時,結構危險點的應力-時間歷程是非常關鍵的數(shù)據(jù),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疲勞分析結果的準確性。
為了估算結構的使用壽命和進行疲勞可靠性分析,以及最后設計階段所需要的全尺寸結構和零部件疲勞試驗,都必須有反映真實工作狀態(tài)的疲勞載荷譜。由于實測的應力-時間歷程的隨機性、真實工作狀態(tài)千變萬化及壓縮試驗時間等原因,都需要對疲勞載荷譜按照疲勞損傷等效的原則進行簡化處理,把實測應力-時間歷程簡化為能反映真實情況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載荷譜”。
將應力-時間歷程簡化為一系列的全循環(huán)或半循環(huán),來計算循環(huán)個數(shù)的方法,叫做“計數(shù)法”。其中雨流法[4]是比較常用的一種計數(shù)方法,是由M.Matsuishi和T.Endo提出。雨流法取一垂直向下的坐標表示時間,橫坐標表示應力。其計數(shù)規(guī)則如下:
1)重新安排應力-時間歷程,以最高峰值或最低谷值(視兩者絕對值哪一個更大)為起點;
2)雨流依次從每個峰(或谷)的內側向下流,在下一個峰(或谷)處落下,直到對面有一個比其起點更高的峰值(或更低的谷值)停止;
3)當雨流遇到來自上面屋頂流下的雨流時,即行停止;
4)取出所有的全循環(huán),并記錄下各自的幅值和均值。
雨流計數(shù)法簡化載荷譜過程及簡化后的典型載荷譜示意圖,如圖2和圖3所示。
雨流法與應力應變分析法結合使用時特別有利,可以鑒別出封閉滯回環(huán)的個數(shù),從而可以使用應力-壽命曲線和Miner線性累積損傷理論計算其損傷和壽命。
疲勞失效以前所經(jīng)歷的應力或應變循環(huán)次數(shù)稱為疲勞壽命,一般用N表示,試樣的疲勞壽命取決于材料的機械性質和施加應力水平。表示外加應力水平和標準試樣疲勞壽命之間關系的曲線稱為材料的S-N曲線。S-N曲線常用如下公式表示:
式中:S——應力水平,MPa;
N——疲勞壽命(應力循環(huán)數(shù));
m,C——常數(shù),可通過線性相關系數(shù)極值法擬合獲得。
材料的疲勞極限和S-N曲線代表標準光滑試樣的疲勞性能,實際工作中必須綜合考慮結構尺寸、形狀、表面加工方法及應力集中系數(shù)等因素得到的結構S-N曲線。
累積損傷規(guī)律是疲勞研究中的最主要方法,它是估算變幅載荷作用下結構疲勞壽命的基礎。Miner線性累積損傷理論[5]形式簡單,使用方便,且在多數(shù)情況下其壽命計算與試驗結果有相當程度的吻合,所以是目前應用最為普遍的疲勞壽命預測方法。
Miner理論是基于以下假設:
1)在試樣受載過程中,每一載荷循環(huán)都損耗試樣一定的有效壽命分量;
2)試樣的疲勞損傷與其所吸收的功成正比,這個功與應力的作用循環(huán)次數(shù)和在該應力值下達到的破壞循環(huán)次數(shù)之比成正比;
3)試樣達到破壞時的總損傷量是常數(shù);
4)損傷與載荷的作用次序無關;
5)多循環(huán)應力產(chǎn)生的所有損傷分量相加為1時,試樣就發(fā)生破壞。
通過測量各級應力的頻次與零件S-N曲線上的理論頻次之比的累積值可得到零件的損傷量,如圖4所示。
若試件受到 σ1,σ2,…,σn,等 n 個不同應力水平的作用,試樣在各級應力水平下的理論壽命分別是N1,N2,…,Nn,而各級應力水平下的實際循環(huán)數(shù)為n1,n2,…,nn,則應力等級σi的損傷分量為:
由此可得每個循環(huán)該試件的總損傷為:
則試件可以承受的總周期數(shù)為:
試件的疲勞壽命為:
算例為某結構的振動疲勞問題。板材料為LY12-CZ,彈性模量為0.7×105MPa,體積質量為2.7 g/mm3,泊松比為0.33。當材料的應力集中系數(shù)Kt=2.6時,應力與壽命的關系,如表1所示[6]。所加隨機載荷譜,如圖5所示,其頻率范圍為10~500 Hz。按表1所示的數(shù)據(jù)進行S-N曲線公式的擬合,其公式為:
式中:S——應力水平,MPa。
表1 材料為LY12-CZ的應力和壽命關系(應力集中系數(shù)為2.6)
首先,對試件進行模態(tài)分析,其前4階的固有頻率分別為 126,195,236,279 Hz,由于隨機振動載荷的頻率為10~500 Hz,結構會發(fā)生共振,圖6示出結構的1階彎曲模態(tài),滿足了結構疲勞破壞的3種形式[3],即:1)共振導致的結構破壞;2)最大響應應力、應變或位移超過結構危險點的臨界值而引起的破壞,即最大響應破壞;3)由結構損傷的累積而引起的破壞稱累積疲勞損傷破壞,是振動破壞中最常見的形式。
其次,用有限元軟件Hypermesh和Nastran等進行結構危險點應力分析,底座與支撐臂連接部位有應力集中,如圖7所示;圖8示出通過雨流計數(shù)法得出的應力-時間歷程直方圖。
最后,按照結構隨機振動疲勞壽命預測的名義應力法估算其壽命,其理論壽命為347 min。
取5組試件進行試驗驗證,振動臺選用DCS-3600-40-08電動振動試驗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由DC-4000電動振動臺臺體、SA10-40開關功率放大器、SC-0808液體靜壓式水平滑臺及振動控制儀組成。最終測試數(shù)據(jù),如表2所示。
表2 試件疲勞壽命計算結果與實際結果對比
文章介紹了一種隨機振動疲勞壽命預測方法——名義應力法,闡述了名義應力法的計算步驟,并在某工裝夾具設計的具體項目開展了應用驗證。分析表明,名義應力法在開展結構隨機振動疲勞壽命的預測時誤差小于5%,具有較高的準確性。同時在對疲勞載荷譜的簡化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一定的誤差,主要原因是現(xiàn)行的計數(shù)方法均未計及載荷循環(huán)先后次序的信息資料,探索載荷先后順序對疲勞損傷的影響是接下來的研究重點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