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健 趙曉霞
語文教學過于功利化,教學活動只是圍繞考試打轉(zhuǎn),教師教得很累,學生學得很苦,效果還不太理想。教師抱怨學生對語文學習投入太少,學生認為語文學和不學一個樣。語文教學之所以出現(xiàn)這些狀況,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審美實踐的缺失,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卓越教師培養(yǎng)計劃應該對語文教師的審美知識、審美能力、審美品位諸方面提出一個可操作性的系統(tǒng)要求,在認真實施的基礎上,引領語文教學走進審美的境界,在審美實踐的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涵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歷練學生的審美能力,從而改變目前一些不盡人意的現(xiàn)象。審美實踐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本文從審美實踐與學習心理效應相互貫通的視角,嘗試探討有利于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有效路徑。
一、移情效應與審美實踐活動
移情效應指在藝術創(chuàng)作或?qū)徝缹嵺`中,審美主體將自己的主觀情趣挪移到審美客體之上,使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緣情合一、同象言志的現(xiàn)象所形成的藝術感染力與學習效果。美學家朱光潛認為,移情作用并不限于眼睛看得見的形體,比如音樂純粹是一種形式的藝術,我們只能聽出抑揚頓挫、開合承轉(zhuǎn)的關系,但是也能在這種純?yōu)樾问降年P系之中尋出情感來,說某種曲調(diào)悲傷,某種曲調(diào)快活。這些情調(diào)原來在我,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中,我們把在我的情調(diào)外射出去,于是音樂也有情調(diào)了。①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說字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強,二曰氣象渾穆,三曰筆法跳越,四曰點畫峻厚,五曰意態(tài)奇逸,六曰精神飛動,七曰興趣酣足,八曰骨法洞達,九曰結構天成,十曰血肉豐美?!边@十美除第九以外大半都是移情作用的結果,都是把墨涂的痕跡看作有生氣有性格的東西。這種生氣和性格原來存在觀賞者的心里,在移情作用中不知不覺地把它挪移到文字上面去了。在審美實踐中,學習者聚精會神于一個意象上面,所以該意象就成為一個獨立自足的世界;審美者的目的不在于盤問效果,所以心中沒有意志和欲念;也不去尋求事物的關系道理,所以心中沒有概念和思考。美感的境界往往是夢境,是幻境,把鮮花看成美女,把古塔看成英雄,就科學的態(tài)度來說,為錯覺;就實在的態(tài)度說,為荒唐;而就美感的態(tài)度說,則為意象直覺。
審美實踐是一種物我兩忘的境界,物我兩忘的結果是物我同一。學習者徜徉于美感體驗之際,無暇區(qū)別物與我,于是我的生命和物的生命往復交流,在無意之中我以我的情感灌輸?shù)轿铮瑫r也把物的姿態(tài)吸收于我。比如觀賞一棵青竹,玩味到聚精會神的時候,我們常不知不覺地把自己心中清風亮節(jié)的氣概移注到青竹,同時又把青竹的高聳挺拔的姿態(tài)吸收于我,于是青竹儼然變成一個人,人也儼然變成一棵青竹??偠灾?,在美感經(jīng)驗中,我和物的界限完全消失,我沒入自然,自然也沒入我,我和自然在一塊生發(fā),在一塊感動。
宋代朱熹《春日》詩云:“勝日尋訪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春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詩人認為,只要有一種美麗的心態(tài),一雙能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漫步春日水濱滿目萬象更新,觀賞草姿花態(tài)盡呈萬紫千紅。這首詩說的是一種審美體驗,一種對自然的美的頓悟。有一首禪詩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闭f的也是審美的心理活動,春夏秋冬,風花雪月,四時更替,物象風流,這些大自然饋贈給人類的美景,年年皆有,人人共擁。有些人能夠發(fā)現(xiàn)她的美麗,體悟她的溫柔;有些人卻滿眼盡是滄桑,一生都付空流??梢?,審美主體的心境,審美主體的情趣,在審美實踐中發(fā)揮著潛在的作用。這兩首詩的相同之處,都認為審美鑒賞是學習者主體的文化修養(yǎng)、心態(tài)情趣和自然景象的融合過程,學習者發(fā)現(xiàn)了自然的美,而自然點亮了美的眼睛。
韓愈《初春小雨》云:“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在詩人的眼中,一場浸潤大地的春雨過后,遠遠望去草尖上流動的綠意是那樣的沁人心脾,可是近觀卻若有若無,正是這種景象令人感悟到了春天帶來的希望,這種美麗的景色是皇城楊柳蔥郁的盛景無法比擬的。詩句折射出了對充滿生機的大自然的喜愛,對春雨小草自由生活的憧憬,也流露了幾許對官場生涯的無奈。審美鑒賞的心理活動大概是人類最復雜的心理活動,所以理論家對它的描述猶如萬花筒一般精彩紛呈。深入地了解不同審美觀點的理論價值,對語文學習具有重要意義。
林逋《山園小梅》詩云:“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绷皱蛯γ坊ㄇ橛歇氱?,梅花在他的心中只一個“獨”字了得。所以梅花在百花凋零之后綻放,小園風情也數(shù)她第一。疏影橫斜,探身清澈如鏡的水面,是在欣賞自己的麗影,還是對水中的游魚訴說著什么?暗香浮動,在月光下散發(fā)著淡淡的芬芳,在黃昏里飄溢著幽雅的香氣。白鶴飛過禁不住要偷窺梅花的姿色,婀娜粉蝶也羞愧不如梅花的神韻。幸虧我可以親近梅花為她吟哦心中的詩句,檀板弦歌,金樽美酒,在這里都是多余的東西。全詩以“獨”為眼,一寫梅花之獨特,開花時節(jié)、開花環(huán)境,均與他花不同;梅花的純潔氣質(zhì)、梅花的淡雅清香,令生界尤物傾倒。二寫詩人情趣之獨特,陶淵明苦愛菊,周敦頤偏愛荷,林和靖獨愛梅,“梅妻鶴子”是他的整個世界。其實,詩中之梅花就是林逋,于世獨立,堅守著純凈的心靈;林和靖就是山園小梅,我行我素,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渡綀@小梅》就是林逋的審美實踐,就是詩人美麗人生的象征。所以朱熹說林逋,“宋亡,而此人不亡”。
審美體驗被人們經(jīng)常描繪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領悟狀態(tài),而語文學習關注的審美實踐活動,不但要律動能夠意會的體驗,而且要生成可以言傳的效果。也就是說,移情效應與審美實踐活動相融合,既要引領學習者直覺領悟?qū)徝缹ο髱Ыo自身的情感律動與形象沖擊力,而且要把那些律動和沖擊通過書面表達留下自身的言語思維痕跡,就像上面學習朱光潛、康有為、韓愈、朱熹、林逋那樣的審美作品,才能有效地引領語文學習過程。
二、直覺效應與審美實踐活動
直覺效應指面對某個人、某種意象、某件事情的時候,不是通過思辨、調(diào)查或者查閱資料去分析它、認識它,而是憑借直覺立即做出判斷的現(xiàn)象所產(chǎn)生的學習效果。比如意象直覺是創(chuàng)造性審美實踐的途徑之一,具有思維的發(fā)散功能,對培養(yǎng)學習者的審美意識,提高學習者的審美能力很有幫助。
把下面這幅圖呈現(xiàn)給學習者,讓他們憑借直覺說出符合畫面意義的詩句,你會發(fā)現(xiàn)學習者的答案是那樣的千差萬別。
直覺“太陽”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保ㄍ蹙S《使至塞上》)“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登黃鶴樓》)“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保ò拙右住稇浗稀罚捌矫魅粘鰱|南地,滿磧寒光生鐵衣?!保ɡ钜妗抖绕圃G沙》)“清風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陸游《新竹》)
直覺“月亮”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保◤埲籼摗洞航ㄔ乱埂罚懊髟鲁鎏焐剑n茫云海間。”(李白《關山月》)“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保ɡ畎住堵勍醪g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云衢千里明。”(李樸《中秋》)“同來玩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趙嘏《江樓感舊》)
直覺“江河”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保ɡ畎住秾⑦M酒》)“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保ㄌK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保ǘ鸥Α督濉罚案〕燎Ч攀?,誰與問東流!”(薛瑩《秋日湖上》)“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保ㄍ鯙场洞伪惫躺较隆罚?/p>
直覺“原野”的:“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保ǘ鸥Α对亼压袍E》)“向晚意不適,驅(qū)車登古原?!保ɡ钌屉[《樂游原》)“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雷震《村晚》)“北山輸綠漲橫陂,直塹回塘滟滟時?!保ㄍ醢彩侗鄙健罚霸七呇銛嗪煸?,隴上羊歸塞草煙?!保赝ン蕖短K武廟》)
只有一幅圖,學習者憑借各自的印象,從第一直覺分別捕捉到了太陽、月亮、江河、原野等意象,聯(lián)想到了和畫面相關聯(lián)的詩句,展示出了豐富多彩的審美成果,令人驚嘆不已。如果離開了直覺效應,采用分析講解的方式,無論怎么努力,恐怕也不會有如此令人欣慰的學習效果。
直覺效應具有激活創(chuàng)造潛能的作用。英國科學家瓦特,因為受“水開了壺蓋就會跳動”的啟迪,發(fā)明了蒸汽機。英國科學家牛頓,受“蘋果落地”的啟迪,發(fā)現(xiàn)了萬有引力定律。美國科學家貝爾受電報機“滴滴答答”工作聲音的啟迪,經(jīng)過反復實驗,終于發(fā)明了世界上的第一臺電話。美國科學家沃森和英國科學家克拉克發(fā)表的《核酸的分子結構——脫氧核糖核酸的一個結構模型》,加深了人們對生命本質(zhì)的認識,標志著在遺傳物質(zhì)的認識史進入了新的階段,而他們?yōu)榇蠹姨峁┑氖且粋€非常直觀的“DNA雙螺旋構造模型”。在人類文明史上,像這樣因直覺效應啟迪而實驗成功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為數(shù)不少。
《壇經(jīng)·機緣品》說:惠能“自黃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無知者。有儒士劉志略,禮遇甚厚。志略有姑為尼,名無盡藏,常誦大涅槃經(jīng)。師(惠能)暫聽,即知妙義,遂為解說,尼乃執(zhí)卷問字。師曰:‘字即不識,義即請問。尼曰:‘字尚不識,曷能會義?師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尼驚異之,遍告里中耆德云:‘此是有道之士。”②“非關文字”就是認為語言文字都是公眾的交際工具,是社會群體所遵守的共同規(guī)則,禪宗認為要真正達到或把握本體,依靠這種共同的東西是不可能的。只有憑個體的親身感受領悟,才有可能達到智慧的最高境界。釋迦牟尼在靈山法會以“拈花微笑”方式將“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傳授大弟子摩訶迦葉,其實也用的是這種“非關文字”的直覺方式傳達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
朱自清先生在《綠》的開篇說:“我第一次來到仙巖的時候,就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本褪沁@個“綠”的直覺效應,產(chǎn)生了唯美主義的抒情散文名篇。直覺效應對創(chuàng)造意識和創(chuàng)造潛能的啟迪和激勵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我們認識到了直覺效應的積極意義,就應該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條件,把倏忽而來的直覺印象轉(zhuǎn)化為比較持久的學習動機,從而引導學習者走上創(chuàng)造之路。
三、夢幻效應與審美實踐活動
夢幻效應是指綜合采用幻覺、癡夢、神話、傳說、想象等手法的文學作品來熏陶學生的藝術情感,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品位和言語表現(xiàn)力的審美現(xiàn)象所產(chǎn)生的學習效果。夢幻是文學家十分鐘情的營造藝術意境的方式,這種方式強調(diào)把夢幻印象和現(xiàn)實社會生活融為一體,展示一種亦幻亦真的藝術天地,讓讀者在審美殿堂陶醉不已、流連忘返。
唐代張若虛一曲《春江花月夜》,以令人心醉神迷的夢幻般意境抒寫戀人的離愁別恨,讓無數(shù)讀者為之傾倒。詩人也憑一首詩,“孤篇橫絕,竟為大家”。夢幻也是蘇軾詩詞中出現(xiàn)頻率很高的藝術畫境,“聚散細思都是夢,身名漸覺兩非親。”(《至濟南李公擇以詩相迎次其韻》)因為詩人將宇宙、人生、心靈通體參透,似乎唯有夢幻才能表達這種頓悟。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是一首譜寫夢幻的巔峰之作。大江東去,浪濤奔涌,此自然之流動序幕也;三國赤壁,豪杰如流,好雄奇壯闊的一個舞臺;少年公瑾,美娥小喬,登臺曼舞,颯爽婀娜,羨慕唏噓之聲一浪更比一浪高;士兵吶喊,刀槍相鳴,檣櫓灰飛,火影江波,一段驚心動魄的故事突然結束了;詩人猛然看到拂動在眼前的華發(fā),傻笑竟然穿越了時空,傻笑把三國周郎當成了自己,傻笑故事戛然而止自己還沒有醒過神來;夢幻縈繞著一切,舉杯滿酌與明月共飲,卻分不清楚月亮是在天上,還是在江里,這就是夢幻效應帶領我們徜徉的審美之旅!莊子講“化蝶之夢”,大乘空宗講“如夢如幻”,蘇軾卻把莊禪融合為一,在文學史上渲染出“人生如夢”之美輪美奐的藝術至境。
夢幻效應作用下的審美實踐活動,可以凈化、純化、美化人的心靈,潛移默化人的向善行為,引領社會文明的發(fā)展。所以,語文學習應該重視夢幻效應的審美功能,并借助其提升學習者的審美能力和審美品位。
四、宇宙感悟效應與審美實踐活動
中國文化的審美實踐理論具有宇宙感悟、天人合一、主客一體的東方特色,對涵養(yǎng)學習者的品德情操,提升學習者的審美品位與審美能力,具有潛移默化的促進作用。宇宙感悟效應是指在宇宙、自然、萬物、人生融為一體的境界,通過認識世界、表現(xiàn)生活時所生成的情感體驗轉(zhuǎn)換為言語作品的實踐活動,促進學習者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發(fā)生潛在變化的學習效果。古代啟蒙教材《千字文》開篇說:“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闭沁@種融天地宇宙、日月星辰、春夏秋冬、人事倫常為一體的思維方式,在啟蒙教育的第一課就讓孩童們撞進了宇宙感悟的境界,從而在藝術天宇升起了無數(shù)璀璨奪目的中華之星。李白的詩“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之所以令人震撼,應該歸功于宇宙感悟效應。詩句將天宇、黃河、大海、詩人融為一體,表現(xiàn)出了氣勢恢宏、一瀉萬里、一往無前的心靈追求。如果將詩句改為“黃河之水青海來”,不失為科學,但詩意蕩然無存,因為沒有了宇宙感悟,雄奇壯美的意境消失了,“詩仙”的風骨也就消融了。
宋代陸象山有一句名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這是對宇宙感悟的絕妙注釋。明代王陽明的《傳習錄》下說:“先生游南鎮(zhèn),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雹圻@段話討論的重心并不在心外有物還是無物,而是物與心有何關聯(lián)的問題?;湓谏钌街凶蚤_自落,這是不爭的事實,友人是肯定的,陽明也沒有否定。陽明認為,心物不相接時,心是心,物是物,心物阻隔,體用為二。當心物相接時,心物相通,體用為一,物得心之用而顯現(xiàn)了價值和作用。這種心即宇宙、心即萬物的認知,孕育著創(chuàng)造的無限可能性,因為這種認知是審美的、個性化的,是隨著時間和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的。
前人評論柳宗元的山水游記,一般都用“文筆清新秀美,富有詩情畫意”來形容。其實,其他人的山水游記也具有這樣的特點。柳宗元的思想集儒道釋為一體,他的游記散文經(jīng)由儒學的美化、道學的純化、釋學的禪化,熔鑄成了一種新穎純?nèi)绲奶攸c,即“心凝形釋、冥合萬化”。他在《始得西山宴游記》中說:“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來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這種“始得”之見,就是“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的創(chuàng)造性體驗:其中有儒家特立獨行的執(zhí)著追求:是山特立,不與培塿為類;有道家“逍遙游”的浪漫飄逸:悠悠乎與顥氣俱,洋洋乎與造物者游;有佛家“看山不是山”的超凡脫俗:自遠而至,至無所見;儒道釋齊集于此,又不著一點痕跡;詩人與宇宙一體冥合,心形相融,不分彼此。這才是人世間至善、至真、至美融而為一的快樂體驗。
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同樣具有宇宙感悟、天人合一的特點。文中描寫的篁竹幽靜、潭水清冽、日光魚影、與人相樂的意境,傳達的是一顆純?nèi)绲男撵`與一潭澄明的自然之間的默契與照應。這幅水墨寫意圖中的竹、石、水、魚等意象反照的是作者清明澄澈的人格色彩,還是作者將自己的人格追求賦予大自然以幽靜、清冽、純美的象征?天人合一、物我同象,這就是“心凝形釋、冥合萬化”給予我們的啟示,就是宇宙感悟效應給予人類的藝術享受吧!
一個卓越的語文教師,不應該在功利化的教育潮水前隨波逐流,而應該徜徉審美實踐之境界,領悟移情效應、直覺效應、夢幻效應、宇宙感悟效應的魅力,引導學生參與審美,體驗審美,表現(xiàn)審美,提升語文學習的品位,師生攜手建設美麗人生。
參考文獻
①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7頁。
②魏道儒注譯:《壇經(jīng)》,三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5頁。
③張祥浩:《王守仁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418頁。
[作者通聯(lián):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