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建兵
摘 要:天主教最早傳入黔西南布依族地區(qū)是在17世紀中葉南明永歷帝避居安龍府時期。之后,該地區(qū)部分布依族民眾接受了天主教。天主教的傳布,對布依族信仰文化心理產(chǎn)生了沖擊,對布依族傳統(tǒng)文化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
關鍵詞:天主教 布依族 黔西南
中圖分類號:B9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05(2015)01-23-29
一、天主教傳入貴州
在鴉片戰(zhàn)爭前,西方天主教就不斷向中國滲透。1575年,羅馬教皇額我略十三世諭令在澳門設立主教區(qū),將地處西南的貴州劃入澳門主教區(qū)。但傳教士這段時期并沒有到貴州來傳教。1690年,教皇亞歷山大八世諭令在南京、北京設立主教區(qū),貴州又劃屬南京主教區(qū)。1696年,羅馬教會重新劃分中國傳教區(qū),在華增設了部分代牧區(qū),貴州劃為代牧區(qū),意大利耶穌會士都嘉祿1701年被任命為首任代牧,但他將總部設在廣州,自己未到貴州,只派了三個傳教士來貴州。1708年,法國耶穌會士劉聲聞以福建、廣東宗座代理兼任貴州代牧,他本人也沒有來過貴州,而是派遣傳教士來黔。由于他無力顧及貴州,就把貴州教務委托給四川宗座代牧法國人穆助肋管理。1712年,他到務川、思南視察。1762年,教廷傳信部授權四川教區(qū)創(chuàng)建人、法人羅方濟各管理貴州教務。1802年,四川宗座代牧法國人Dufresse將貴州劃分為兩個分區(qū):黔東道,黔西道(務川到興義一帶,由神父駱瑪?shù)诠芾?。?846年3月27日,教皇額我略十六世規(guī)定貴州成為獨立教區(qū),次年任命白斯德望為貴陽教區(qū)長,1849年升任主教。當時,貴州有天主教徒一千二百余人,散居十余堂口,但多為簽名教徒。1853年,白斯德望死后,貴州教徒增至2000余人,全省已有十六、七個州縣開教。
晚清時期西方傳教士進入貴州之前,貴州已有天主教活動。關于天主教傳入貴州的時間,學界歷來存在爭議。第一種觀點,認為天主教傳入貴州是在十六世紀中期,后推測是在明朝萬歷年間?!百F州是一個多民族省份,其偏處西南一隅,經(jīng)濟文化相對落后,但天主教會仍將其作為傳教地區(qū)之一,早在十六世紀中期,即有傳教士深入貴州土家族等少數(shù)民族聚居的務川縣開展傳教活動。……據(jù)P·Havrel《西安碑》載,利瑪竇繪制的《山海輿地全圖》曾由郭子章于萬歷三十四年(1606)在貴州將其縮小刻板翻印……在翻印此圖時,很可能有追隨利瑪竇的中國教徒入黔;或郭子章曾派人請教過利瑪竇或與繪制地圖有關人員,言談之中,勢必涉及天主教教義。《西安碑》對此記之甚詳,‘利瑪竇在欽佩他的官員中有許多朋友,其中貴州省長(指郭子章)算一個。他未忽視向他們宣傳教義,并且勸回頭了許多人,可能我們的地圖官員是一個教友?!薄?〕“早在明末萬歷年間,意大利傳教士利馬竇在京與官紳士人階層交往,不少人信奉了天主教,其中就有貴州舉人。思南信奉天主教的王家,其祖輩就是當時進京考試的舉人,他在京入教后回到家鄉(xiāng),在貴州做了官。其本家族及有姻親關系的家族成員在他的影響下均信奉了天主教,并世代相襲,逐步擴展,思南、務川等黔東北地區(qū)即成為貴州有洋教傳布的最早地區(qū)。石阡是貴州天主教三大教區(qū)之一,據(jù)說,石阡最早的兩家教徒呂家和沈家,是明末由江西遷黔留居貴州石阡的,在來石阡之前就已奉教?!薄?〕此說缺乏必要的歷史文獻、考古資料等材料佐證。
第二種觀點,認為天主教傳入貴州是在清朝前期或者清初。“據(jù)可信資料,天主教約在清前期開始傳入貴州,而基督教新教則在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后才傳入貴州?!薄?〕此說對清前期天主教在貴州的傳布情況進行了分析,但在傳入時間上還是沒有給出明確的說明。有人認為,“史籍記載及口碑傳說,貴州天主教的歷史只能推至清初。”〔4〕盡管他對南明永歷政權與天主教的關系從文獻資料、出土文物資料記載的角度表示認可,但以為南明王朝及西方傳教士對當?shù)夭家雷迕癖妭鞑继熘鹘痰目赡苄运坪醪淮嬖??!敖癜昌埥烫脙?nèi)仍殘存一二件文物反映這段歷史。盡管有傳教士及教徒的活動,因其身份限制,他們欲向布依族民眾傳播天主教似不可能?!薄?〕他同時指出了天主教之后對當?shù)夭家雷宓挠绊懀捌浜?,清軍的壓迫,南明政權遷至云南,天主教的影響因之消失。直到18世紀末,這里始有天主教的活動,延續(xù)至今?!薄?〕此說雖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角度對天主教傳入黔西南布依族地區(qū)的時間進行了謹慎論證,但其對南明永歷王朝駐蹕安龍四年里,認為天主教影響僅限于朝廷內(nèi)部的看法值得我們認真思考,使我們或可進一步考察南明永歷王朝中的外籍傳教士及教徒在黔西南進行民間傳播天主教歷史的具體狀況。另有人認為,貴州傳入天主教是在清朝康熙四十三年(1714年),正式傳入布依族地區(qū)是在1797年至1800年期間?!疤熘鹘虃魅胭F州是在清康熙四十三年(1714年),始于意大利耶穌會都嘉祿兼任貴州首任代牧時派遣傳教士亞比亞立等到貴州考察的這一時期。而正式傳入布依族地區(qū)是在1797年至1800年期間?!薄?〕
第三種觀點,認為天主教傳入貴州是在明末清初時期,與南明永歷王朝駐蹕安龍時期密切相關。持第一種觀點者對南明永歷王朝與天主教傳入貴州進行了關注,但表態(tài)顯得模棱兩可,仍然富含推測成分?!扒宄酰S著永歷王朝退至安龍,天主教亦被帶入該地,故《貴州教會史》載,在傳教士進入貴州之前,興義已有部分教徒,可能就是永歷王朝散落當?shù)氐男沤坦賳T及其后裔,或受影響而興教的后人。”〔8〕有的專家、學者則對南明永歷王朝于天主教傳入貴州之直接而必然的關系作出了理直氣壯的判定。有人認為,“明末清初,西方天主教傳入貴州。”〔9〕這是其在引述以下資料的基礎上作出的判斷?!芭d義也是有洋教傳布較早的地區(qū),據(jù)載南明的永歷皇帝、太子公斯當定、太后赫肋納和隨從的文武官員都曾到興義住過,太子、太后和部分隨從人員是在廣東奉了教的,由于他們的影響,興義始有了教徒?!薄?0〕“明末的永歷王朝最先接受了天主教,使之傳入貴州。……永歷王朝駐蹕貴州安龍之后,天主教也隨之傳入貴州?!薄?1〕該文對永歷王朝與天主教及羅馬教廷的關系做了較為充分的論述。此說證據(jù)確鑿,理由充分,既有中外歷史文獻資料加以證明,又有考古資料予以斷定。永歷王朝是1647年在廣東肇慶成立,于1652至1656年避居貴州安龍府。關于永歷王朝與天主教的關系之研究,又有中外專家學者沙不列〔12〕、沙百里〔13〕、費賴之〔14〕和王治心〔15〕、方豪〔16〕、蕭若瑟〔17〕、裴化行〔18〕、JeaN-Paul Wiest〔19〕、作喆(馮佐哲)〔20〕、衛(wèi)清心〔21〕、康志杰〔22〕、陳文源〔23〕、顧衛(wèi)民〔24〕、金國平和吳志良〔25〕、黃一農(nóng)〔26〕、張西平〔27〕、孫景堯和龍超云〔28〕、史繼忠〔29〕、周天〔30〕、董少新〔31〕、趙玉田〔32〕等積極探究,基本上摸清了南明永歷時期天主教傳播的情況。由于眼力所限,諸多關于南明永歷時期天主教方面研究成果無法枚舉。endprint
二、天主教傳入黔西南布依族地區(qū)
(一)南明永歷王朝與天主教
南明政權與天主教聯(lián)系較為密切。西方天主教傳教士畢方濟與南明弘光、隆武、永歷三帝均有所交結,天主教對南明的影響是一些封建官僚地主甚至皇室人物接受并信仰天主教。歷仕崇禎皇帝和南明弘光、隆武、永歷三朝太監(jiān)的龐天壽和南明重要大臣瞿式耜等信仰及永歷皇帝的皇太后、皇后、太子等均受洗禮。我們考察,黔西南天主教的開始傳入是在明末清初時期。據(jù)記載,南明永歷朝廷與羅馬教廷保持較密切的關系。傳教士瞿紗微等曾在朝廷中任職,為御用神父。永歷皇帝的太后、太子和部分隨員在廣東就受洗奉教了。由于他們的影響,興義②開始有了教徒?!?3〕南明政權曾派傳教士卜彌格代表朝廷向羅馬教廷求助,將瞿紗微派到澳門、羅馬教廷周旋求援。
南明永歷皇帝避居安龍府期間(1652—1656年),太后、皇后和皇子信仰天主教,朝廷內(nèi)外有不少人也信仰天主教?!?4〕
我們至今可以在貴州省安龍縣天主教堂等處找到永歷王朝將天主教帶入黔西南布依族地區(qū)的考古確證。孫景堯、龍超云的論文《永歷王朝耶穌會士“適應政策”的乖舛①與敗因——從貴州安龍現(xiàn)存永歷政權的遺物談起》、《天主教與南明永歷王朝關系蠡測——以安龍碑為中心》從出土文物入手結合歷史文獻資料,對南明永歷皇帝時期的天主教情況進行了較為透徹的分析。張西平《關于卜彌格與南明王朝關系的文獻考辨》及其他專家、學者充分運用國內(nèi)外歷史文獻資料,對南明王朝卜彌格等傳教士及教徒的活動進行了富有成果的考察。筆者在此不必重述。要說明的是,2014年8月中旬,在安龍參加全國南明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時,筆者與全國諸多專家、學者一起見到了孫景堯、龍超云先生所云之現(xiàn)存安龍?zhí)熘鹘烫玫哪厦魈熘鹘讨T多實物,因此贊同南明永歷王朝時期天主教傳入貴州之說。
永歷帝駐蹕之地在今黔西南地區(qū),歷來是布依族聚居之地,當時的安龍府治在今安龍縣,為彼時黔西南之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由于缺乏歷史文獻和出土文獻的明確記載,我們雖然不能輕言天主教對當?shù)夭家雷逡欢óa(chǎn)生了影響,但也不能說,既然皇帝等達官貴人都信仰天主教,就未必沒有對當時的布依族產(chǎn)生了影響。在中國封建社會,皇帝的地位至高無上,是萬民頂禮膜拜的天子,其信仰天主教對當?shù)氐牟家雷宓刂鞴倭藕兔癖娛菚l(fā)揮示范作用的。
(二)清朝末年法國傳教士弘教黔西南布依族地區(qū)
1847年,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在貴陽設立傳教會。光緒三年(1877年),基督教(即新教或耶穌教)傳入貴州。基督教傳入貴州的最初十余年間,有內(nèi)地會傳教士十九人,在貴陽、安順、興義、遵義、獨山等城鎮(zhèn)建立了教堂,并辦義學、診所、戒煙館等,吸引群眾入教。每逢場天和節(jié)假日,傳教士便四處講道和散發(fā)福音傳單。很多貴州人民加入了天主教、基督教。英國內(nèi)地會利用機會向貴州布依族民眾傳教,出版了《仲家話馬太福音》③等傳教書籍,企圖擴充基督教勢力。法國等國傳教士在貴州全省各地建立了許多教會、教堂,大力弘教。1904年李寬淑《中國基督教史略》一書中說,1920年,貴州天主教徒有三萬四千零三十四人。雖然在信徒人數(shù)上比不上東三省、直隸、山東等省,但與周邊省區(qū)相比,貴州的信徒還是比較多的,比四川省的少,與湖南的不相上下,但比云南、廣西高出許多。
乾隆末年之后,黔西南天主教逐漸步入快速發(fā)展時期。乾隆末年,桐梓、湄潭等地的楊姓、王姓及蔣姓天主教徒遷居到興義的泥凼、大山等地,之后該地的信徒有所增加?!?5〕清嘉慶時期,黔西南教務歸貴州教區(qū)黔西道管轄。之后,外國傳教士在興義、興仁、安龍、貞豐、晴隆等地都修建了教堂或神父住宅。道光四年(1824年)后法國傳教士進入興仁大山等地傳教?!傍f片戰(zhàn)爭剛剛結束,天主教的傳教士就深入到貴州少數(shù)民族居住地。對于天主教傳教士來說,他們是在過去的廢墟上重新修建圣堂。1846年,成立了獨立的貴州教區(qū),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的神父白斯德望擔任主教職務。后來,陸續(xù)有大批的天主教士穿越崇山峻嶺進入布依族、苗族等少數(shù)民族居住地傳教。其中龐大的安龍教區(qū)的傳教范圍基本上是以少數(shù)民族為傳教對象的。直到近代歷史的結束,貴州的天主教神父一直把在少數(shù)民族中傳播基督教作為工作的重點?!薄?6〕巴黎外方傳教會成立于1659年,1664年獲得羅馬教皇的批準。它是一個歷史上最早的全力從事海外傳教的天主教組織。到中國西南地區(qū)含貴州貴陽教區(qū)、石阡教區(qū)、安龍教區(qū)傳布福音是其傳教重點區(qū)域之一。安龍教區(qū)的布依族民眾很多。到布依族民眾中宣傳天主教,以使之信仰天主教自然成為巴黎外方傳教會傳教士努力工作的目標。1847年、1849年貴陽教區(qū)長法國神父白斯德望派法籍教士孟穆肋、郭德祺到興義、貞豐、安龍等地建立教堂,又派方義和等多名教士到望謨、冊亨、貞豐等地傳教,設立安龍教區(qū)?!?7〕1850年,貴州教區(qū)先后向興義黃草壩、鎮(zhèn)寧等地派出傳教人員。1875年建成興義大山教堂。1876年建成興仁教堂。1885年建成安龍教堂。1909年在晴隆蓮城鎮(zhèn)建立教堂。1911年在興義縣城建立教堂?!?8〕天主教的傳播深入到貴州西南部較偏遠的布依族地區(qū)。教堂或者傳教堂口建立前后,西方傳教士均在黔西南布依族地區(qū)努力宣教。作為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導火索的“馬神甫事件”,其主角之一馬賴神甫就在黔西南興義縣城之教堂、板江之堂口和泥凼大山天主教堂呆過較長的時間,雖然他的傳教目的并不是在黔西南布依族地區(qū)傳教,而是受巴黎外方傳教會駐香港總會計李播神甫的派遣去廣西西林等地傳教,以從貴州西南部方向打開廣西西北部的傳教缺口,但其1852年至1856年2月由貴陽經(jīng)興義到廣西西林逗留興義大山、板江等地期間,對當?shù)夭家雷迕癖婇_展過傳教活動,指導了教堂的翻修。我們可以從馬賴給其他傳教士的信件中一窺端倪。他在1855年8月28日寫給貴州教區(qū)主教李萬美的信中,開頭即提“寫于大山”。此處大山就是興義泥凼的大山教堂?!拔覀儾荒茉谝惶熘畠?nèi)就達到大山……我們的教徒嫁女時大飲酒,結婚時,總不舉行宗教儀式。我原來曾安排使他們晚幾天結婚的,因為那個未婚夫在宗教方面訓練得還不夠?!笊降慕烫寐┯旰芾?,像露天一樣,看來不久將要崩塌。我們應該預先準備好一筆維修經(jīng)費。”〔39〕傳教條件的艱苦與活動場所的簡陋,并沒有打消馬神甫傳教的信念。一個月之后,他于1855年9月28日在興義板江寫給同道的信中說,“我剛剛完成了到教徒那里的訪問。在大山,正如你所說的,我已吩咐姓楊的修建一座教堂?!诖笊接兴膫€人已經(jīng)不在了。這四個人是:富大哥、馮二哥的妻子。土地坡一個姓劉的,還有一個是去年剛受洗禮的馮奶?!以谖杭易×怂奶欤医o他的女兒洗禮入教,又給他母親領堅振圣事。……在我訪問教徒時,舉行懺悔的有八十一人,領圣餐的三十九人,成年人臨終受禮的二人,小孩子三人,領堅振的五人,婚姻二人,死亡十人,新入教八人,領臨終四人,再復懺悔的三十人,再復領圣餐的二十五人?!薄?0〕信中提到的諸多信教民眾,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能判定其是否為布依族,但可看出馬神甫在興義大山、板江等地的傳教活動是極為活躍的。在其致同道的其他信中,我們也可以找到馬神甫宣教黔西南布依族地區(qū)的歷史活動痕跡。法國傳教士司立修于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企圖沿著馬賴神甫的足跡到廣西傳教。“1871年3月間,司就離開廣東想經(jīng)貴州進入廣西。當時由于戰(zhàn)亂,他在貴州等待多年才進入廣西。當司立修在貴州等待期間,曾在興義府傳教,從1873年至1879年他負責黃草壩教堂事務,在此期間,他在大山修建了教士住宅和教堂一座。”〔41〕十九世紀后期以來,法國傳教士馬賴、司立修、丁若望、胡德緒、方義仁等先后到泥凼大山教堂傳教,從至今興義泥凼大山仍然存在天主教堂、信仰天主教者大多為當?shù)夭家雷迦罕姷膶嶋H情況看,當?shù)匾恍┎家雷迕癖姾V信天主教,并且子孫代代相傳。在傳教士的努力弘教下,興義府所屬盤江八屬地區(qū)信教者甚眾,就是極偏遠的布依村寨都有傳教士去傳教,一些布依族人民信仰了天主教。安龍縣龍山鎮(zhèn)下壇村和長田村、望謨縣桑郎、冊亨縣乃言與者述等布依村寨,有西方傳教士開展傳教活動,當?shù)匾恍┎家雷迕癖姵蔀樘熘鹘掏?,至今仍為布依族教友聚居村寨。endprint
由于儒教、佛教、道教和天主教等外來宗教的傳播,布依族由被動接受轉向主動接受這些外來宗教。他們信仰外來宗教,既有宗教情感的原因,也有生活上的其他原因。如果儒教的傳入能使黔西南布依族深化對禮義廉恥、功名利祿的認識,佛教和道教的傳入能給陷于現(xiàn)實艱難的布依族人民帶來超脫現(xiàn)實磨難追求成佛、成仙的宗教理想的話,布依族人民信仰天主教除了有信仰它們能得到虛幻世界中的耶穌保佑的希冀之外,更現(xiàn)實的是,尤其在近代以來,信仰天主教能得到洋人的保護而免除一些現(xiàn)實災難。有學者認為,教會施加的保護,改善了信仰者的弱勢地位,顯示了優(yōu)勢。在清朝末年,“百姓怕官,官怕洋人”的諺語概括了在中國大地上的外國人的特殊優(yōu)勢。這種教會、洋人強勢能延伸到教徒。在貴州青巖、開州教案發(fā)生之后,貴州教會和傳教士的強者地位凸顯。后來,傳教士還參與到興義等地的回民等反清斗爭中,充分顯示了教會和傳教士在中國的特殊地位。所以,黔西南很多地方的布依族在希望得到教會和洋人保護的動機下,紛紛加入天主教,這種思想是黔西南部分布依族人民信仰天主教的動機和原因之一?!?2〕安順至興義一代奉教者風起云涌,甚至一村一村的全體加入?!?3〕天主教在黔西南的迅速發(fā)展還與傳教士的努力弘教分不開。他們花言巧語游說?!耙粋€當官的教友的幕僚在冊亨一日間便走遍很多村寨,勸人入教。他說:入教吧,就是遭到欺壓時,也損失不大,是真的。不會有更難忍的虐待?!薄?4〕他們又能確實能拿出打動布依族人民心靈以吸引其入教的諸多好處,如免費教育、免費醫(yī)療和幫忙打贏官司等。所以當他們到望謨、冊亨等布依村寨游說時,很能打動人心。黔西南一些少數(shù)民族人民看到有洋人保護,就可以避免官府的迫害,信教的群眾一天天增加。如望謨黑布寨羅阿生因婚姻糾紛將被官府拿問,轉而乞求教會保護。傳教士方義和以其為教徒出面保護,喝退了前來抓捕的差役。“幾天之后,羅阿生領著十幾個打貫寨的人來奉教,并請方義和到打貫寨傳教。全寨人眼見法國傳教士權勢如此之大,都登記信了教?!薄?5〕類似現(xiàn)象在冊亨乃言下寨與尾巴寨也有發(fā)生?!?6〕
黔西南天主教在晚清之前只有天主教會,而無天主教堂。自鴉片戰(zhàn)爭之后始有西方傳教士在華通商口岸建立天主教堂之濫觴。黔西南天主教堂之設更晚一些。在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至咸豐三年(1853年)編纂的《興義府志》中,我們之所以沒有找到關于天主教堂設立及天主教傳教方面的文字記載,這與清朝政府關于天主教的政策有密切關系。盡管之前,天主教就傳入了黔西南布依族地區(qū),但清朝“禁教”之后,很多地方志無法對天主教傳播情況進行記錄。因為地方志書是由在朝廷的要求下,由中國各級地方政權主持修纂的。對于朝廷政策敏感性問題,各級地方官在主持修撰官方志書時,是要注意朝廷關于天主教方面政策的。兩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盡管《中英南京條約》《中法黃埔條約》《中美望廈條約》允許西方傳教士在中國被迫開放的通商口岸可以自由傳教,但尚不能進入中國內(nèi)地自由開展布教活動。尤其1851年爆發(fā)的天平天國運動是借“上帝會”作為行動組織的,清朝朝廷內(nèi)外對外來之基督教、天主教極為敏感,限制其傳播,不許西方傳教士和其他神職人員進入內(nèi)地傳教,否則視為非法,將面臨嚴厲制裁。所以我們在《興義府志》等貴州西南部地區(qū)有關地方志中找不到天主教存在的痕跡。而此時的天主教,在黔西南布依族地區(qū)處于民間秘密傳播的狀態(tài)。
(三)民國時期黔西南布依族接受天主教情況
民國十一年(1922年),羅馬教廷在貴州成立安龍監(jiān)牧區(qū),下轄興義、貞豐、望謨、冊亨和者隘五個鐸區(qū)。民國十六年(1927年)正式成立安龍主教區(qū),主教府設于安龍?zhí)熘魈每偺?,賈祿由監(jiān)牧升任主教。安龍教區(qū)正式成立前后,派出眾多法國神職人員到邊遠的包括布依族村寨在內(nèi)的少數(shù)民族村寨中宣教成為教區(qū)的重要職能。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到1949年底安龍解放之前,先后到安龍教區(qū)活動的法國傳教士和修女有方義仁、賈祿、黎德光等三十余人?!?7〕諸多法國傳教士及修女,還有他們培養(yǎng)與發(fā)展的神職人員活躍于黔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在安龍教區(qū)開展傳教活動,于是教堂數(shù)量與信徒人數(shù)都有較快增長。1802年,黔西南地區(qū)只有興仁一個堂口、五名信徒;到安龍教區(qū)成立后數(shù)年,即發(fā)展到興義、貞豐、望謨、冊亨和廣西者隘五個總鐸區(qū),二十多個有神父主持的堂口以及安龍溫牛、興義白碗窯、興義頂效、興義板江、貞豐楊家院、興仁巴鈴、晴隆城內(nèi)、普安城內(nèi)、望謨播東、冊亨丁馬、廣西沙梨和洞州、凌云、羅里等十六個沒有神父主持的非正式堂口?!?8〕安龍教區(qū)信徒人數(shù)較前有所增長。1935年,安龍教區(qū)有教徒一萬零六人,保守(待入教者,今稱信教群眾)七千七百零二人,中外傳教士二十余人。〔49〕這些教徒以布依族為主,多分布在冊亨、望謨、貞豐和安龍。1945年,安龍教區(qū)有天主教徒一萬一千余人?!?0〕法國傳教士方義仁主持興義泥凼大山教堂時,大山地區(qū)信仰天主教的信眾較多?!胺搅x仁在大山時,大山教徒的發(fā)展達到最盛時期,約一千四百人左右,都是布依族,戶戶織布、染布、賣布,經(jīng)濟收入多,相當富裕;同時,信教的歷史悠久,基礎牢固,信仰又十分虔誠,每逢主日(星期日)及大占禮日(教會節(jié)日),男女老幼到教堂過宗教生活的絡繹不絕;另外,大山教務的發(fā)展,一帆風順,沒有經(jīng)受任何挫折。由于這些原因,大山天主堂不但聞名全省,而且傳揚到法國,受到巴黎外方傳教會的重視,成為安龍教區(qū)的‘樣板堂口?!薄?1〕為了更好地傳布天主教,安龍教區(qū)法國神職人員還通過培訓、培養(yǎng)的方式將一些少數(shù)民族教徒發(fā)展成神職人員,主要輔佐外國傳教士開展傳教及其他活動。因此有的布依族教徒還成為了神職人員。安龍教區(qū)從成立到安龍解放期間,中國神父二十人中,有孟憲章、吳溯源、覃澤、王少懷、韋廷忠等是布依族?!?2〕安龍教區(qū)有“教徒一萬一千三百人,其中,布依族教徒為七千人?!薄?3〕
當時,黔西南一些布依族村寨,只要有一人信教,則幾乎全寨都隨之信教。因為法國傳教士掌握了貴州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宗教信仰的特點:要信教就全村信教,不信教就一人也不信?!坝谑?,他們總是先向具有代表性、有威望的少數(shù)民族人物宣講教義,這些人愿意信教后,基本上就導致全村人都信教。因此,十九世紀中葉,法國傳教士在貴州西南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傳教的初期,發(fā)展教徒的速度超過漢族地區(qū),并培養(yǎng)了不少的少數(shù)民族神職人員和為教會服務的少數(shù)民族修女?!薄?4〕因而在黔西南地區(qū)形成了泥凼大山、安龍下壇和長田、望謨桑郎、冊亨落央、打言和者述等若干天主教傳教點,數(shù)以萬計的布依族群眾信仰了天主教。由此可見,從明末清初至民國時期,天主教在黔西南布依族民眾中具有一定的影響。盡管他們信教有一定的原因,也有反教會的斗爭,但黔西南部分布依族人民信仰天主教是歷史的事實。直到今天,在興義、望謨、興仁、貞豐、安龍、冊亨等縣市還有一些布依族群眾信仰天主教。endprint
三、結語
南明永歷王朝駐蹕安龍期間,天主教傳入黔西南布依族地區(qū)。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布依族保存了本民族原始宗教的信仰文化特點,但天主教的傳入,對布依族信仰文化心理產(chǎn)生了沖擊,從而使布依族信仰文化呈現(xiàn)多元化特征,對布依族傳統(tǒng)文化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
注釋
①[韓]李寬淑《中國基督教史略》,社會科學文化出版社,1998年,253頁。
②此處“興義”應指安龍府。明朝末年,無興義之稱。“興義”之稱最早在嘉慶二年(1797年)。永歷帝退居安隆守御千戶所,改所為安龍府。順治十五年(1658年),清占安龍府,改為南籠所??滴跏辏?687年),將南籠所歸入南籠廳。雍正五年(1727年),升南籠廳為南籠府。嘉慶二年(1797年),改為興義府。次年,裁黃草壩州判,以其地置興義縣,屬興義府。
③S.R.Clarke《Fu In Ma-Tai CHUNG CHIA》(仲家話馬太福音),出版:British and Foreign Bible Society,Shang Hai(上海大英圣書公會),印制:Printed at the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長老會出版社印刷),1904年。收藏者:澳洲 G.H.LUCE,影像版權:澳洲悉尼Dr.Kenny Wang。
參考文獻:
[1][8]林建曾,王路平,王海濤,納光舜等.世界三大宗教在云貴川地區(qū)傳播史[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160-161,162.
[2][9][37]孔 玲.洋教在貴州的傳播及其影響[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2):45,45,46.
[3]明秀麗.天主教在貴州的早期傳播[J].貴州社會科學,2002(4):109;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在貴州早期傳播異同論[J].貴州社會科學,2003(4):109.
[4][5][6][42][50]秦和平.試論天主教傳播布依族社會的部分原因[J].宗教學研究,2003(4):80,80,80,82,80-81.
[7]王 偉.黔西南布依族接受基督信仰的基本動因[N].中國民族報,2003-5-16.
[10][33]貴州宗教志編寫辦公室.貴州宗教史料:第1輯[Z],1985:53,53.
[11]何 萍.明清時期基督教在貴州的傳播[J].貴州文史叢刊,2000(1):54-55.
[12]沙不列著,馮承鈞譯.卜彌格傳[A].《西域南海史地考證譯叢》:第三卷[C].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13](法)沙百里著,耿昇譯.中國基督徒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14](法)費賴之著,馮承鈞譯.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M].北京:中華書局,1995.
[15]王治心.中國基督教史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6]方 豪.中國天主教史人物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8.
[17]蕭若瑟.天主教傳行中國考[M].上海:上海書店(據(jù)河北省獻縣天主堂1931年影印本).
[18](法)裴化行.天主教十六世紀在華傳教志[M].北京:中華書局,1936.
[19](美)JeaN-Paul Wiest著,王瑩潔譯.天主教在中國的傳教簡史(635-1949)[A].天主教研究論輯:第2輯[C].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
[20]作 喆.南明永歷朝皇太后、皇后與皇太子皈依天主教[J].紫禁城,1985(1);作 喆.信奉天主教的太監(jiān)龐天壽[J].紫禁城,1986(3);馮佐哲.南明出使羅馬教廷的卜彌格[J].紫禁城1988(4).
[21]衛(wèi)清心.法國對華傳教政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22]康志杰.明末來華耶穌會士與宦官交往探析[J].世界宗教研究,2000(1).
[23]陳文源.南明永歷政權與澳門[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6);西方傳教士與南明政權[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6).
[24]顧衛(wèi)民.中國天主教編年史[M].北京: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25]金國平,吳志良.龐天壽率團訪澳記[J].中西文化研究,2004(1).
[26]黃一農(nóng).兩頭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M].臺灣: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27]張西平.關于卜彌格與南明王朝關系的文獻考辨[J].史學史研究,2009(2).
[28]孫景堯,龍超云.永歷王朝耶穌會士“適應政策”的乖舛①與敗因——從貴州安龍現(xiàn)存永歷政權的遺物談起[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天主教與南明永歷王朝關系蠡測——以安龍碑為中心[J].學術月刊,2010(9).
[29]史繼忠.一件隱密多年的舊聞[J].文史天地,20009(5).
[30]周 天.跋涉:明清之際耶穌會的在華傳教[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31]董少新.明末奉教太監(jiān)龐天壽考[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32]趙玉田.卜彌格出使歐洲新探[J].肇慶學院學報,2011(6).
[34]方 豪.中國天主教史人物傳:上[M].北京:中華書局,1988:294-301.
[35]黃加服,段志洪.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30冊[Z].成都:巴蜀書社,2006:331.
[36]呂延濤,鄒曉辛.基督教的傳播與近代貴州少數(shù)民族社會變遷[J].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89(6):33.endprint
[38]根據(jù)貴州省現(xiàn)存各縣新舊史志書資料整理。轉引自林建曾,王路平,王海濤,納光舜等.世界三大宗教在云貴川地區(qū)傳播史[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416.
[39][40][41]庾裕良,陳仁華,吳國強.天主教基督教在廣西資料匯編[Z].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85:119,120-121,110.[43]范介萍.貴州開教以來大事年表[J].世光, 1946(5-6).
[44](日)武內(nèi)官房.清代布依族吸收它族文化的過程與民族認同意識[J].貴州民族研究,1992(1):138.
[45][47][48][51][54]周健鐘.法國傳教士在安龍教區(qū)[A].貴州文史資料選輯:第7輯[C].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1:128,118-119,117-118,139-140,116.
[46]韋學豐,陸卜紀林提供資料,何家禮整理.冊亨乃言公社乃言下寨解放前生產(chǎn)關系和生產(chǎn)力調(diào)查資料[A].貴州省編輯組,中國少數(shù)民族社會歷史調(diào)查資料叢刊》修訂編輯委員會.布依族社會歷史調(diào)查[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105.
[49]杞 憂.全國教區(qū)簡史[J].圣教雜志,第24年(11-12).
[52]程昭星.法國天主教傳教士在黔西南[J].貴州社會科學,1986(2):31.
[53]貴州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貴州省志·宗教志[Z].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7:359.
Review on Catholicism Spreading in Bouyei Nationality of Southwestern Guizhou
Peng Jian-bing
(Cultur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North and South Pan River Basin in Xingy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Xingyi Guizhou 562400)
Abstract: Catholicism being found most early in Bouyei Nationality of Southwestern Guizhou was during Emperor Yongli of South Ming Dynasty Staying at Anlong Fu(County)in the Middle of the 17th Century.After the times,some Bouyei people accepted Catholicism. Catholicisms spreading have impacted Bouyei peoples belief of cultural psychology,also have affected their traditional culture.
Key words: Catholicism Bouyei Nationality in Southwestern Guizhou
責任編輯:何 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