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哲
《料理小說俱樂部》
作者:殳俏
定價:32.00元
出版社:重慶大學出版社
“你知道,有時候,如果你在食物里放入你太多的靈魂,那食物也是會變味的。”
——《料理小說俱樂部之攤販之光》
殳俏:悅食中國創(chuàng)始人,《悅食Epicure》雜志出版人,曾獲《華爾街日報》“年度創(chuàng)新人物獎”。著有美食虛構小說《料理小說俱樂部》、美食散文集《人和食物是平等的》《吃,吃的笑》《貪食紀》《元氣糖》等,小說《雙食記》被改編為電影,亦被泰國詩琳通公主翻譯成泰語出版。
合上殳俏的這本《料理小說俱樂部》,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充滿著饑餓感。我試圖尋找各種觸手可及的食物來填充空虛的胃,巧克力、壽司、三明治、油墩子、甚至還特意找了烘山芋的店……飯量增至平時的兩倍,可終究無濟于事。
難言空虛,我又重新閱讀了這本書三遍,只要餓的時候,就挑一篇出來看,這才漸漸緩解了這份空虛。原來,我饑渴的并非真正的美食,而是殳俏筆下那一道道讓我垂涎三尺的料理,以及神奇存在的故事。
在我的朋友圈里,各種曬美食的不計其數。朋友聚會,要發(fā)美食;談工作,要發(fā)美食;出去旅游,發(fā)美食;甚至傷心難過,也得來頓大餐……美食無所不在,似乎也無所不能,它所達到的治愈療效堪比神藥板藍根。雖是如此,空洞洞的美食圖也不能讓我增加饑餓感,甚至我認為食物本身并沒有被真誠對待。
直到我看到雜志《悅食Epicure》、悅食電臺、悅食大會,順藤摸瓜了解到創(chuàng)始人殳俏,心想著這是一個怎樣熱愛美食,懂美食美學的人?進而楚塵文化就《料理小說俱樂部》邀請我參加上海站的分享會,才近距離感受到了這份熱忱。彼時正值端午,我分到了悅食中國帶來的粽子,那種感覺像是變魔術,把紙上描繪的食物變到了現實中。
當天,聽著Btr、唐七和殳俏關于美食的對話,再加之正是午餐時間,我自然充滿了對食物的無限敬意,幻想著也去吃次小野二郎的壽司。也正是那天的對話,重新更正了自己的美食觀,原來和人的親疏關系,是可以用吃了幾頓飯來衡量的。然后也是各種饞《紅樓夢》里史湘云燒烤的兔肉、胭脂鵝脯……
Btr說,殳俏是一個可以讓你增長很多知識的人。就拿小說名中“料理”二字,是和制漢語。是很有趣的一個詞,在中文里是“處理、整理”的意思,而日語則是“菜肴”,稍稍的改變,在字面意思上后者聽上去更有食欲。殳俏說,日本美食和中國美食的差異在于,日本人很具有專業(yè)精神;但中國美食比日本美食更有大眾精神,什么都敢吃,都能接納,同時也很具有幽默感,比如“佛跳墻”,光去想這個畫面就很有趣多。
也正是這份眼光獨到,殳俏寫出來的食物都特別好吃。在《攤販之光》里她是這樣解釋這份特異功能的,“我的眼孔太小,每次只能看全一塊蛋糕的長寬高而已,所以,我不如多想想關于食物的問題?!?/p>
在寫小說史上,其中不乏有很多摻雜食物的橋段的作品,但那畢竟是芝麻綠豆般的小事兒罷了。在殳俏的小說俱樂部里,她隨時隨地都可以以各種理由,讓各色美食混入。比如校門口東宮阿婆的油墩子,西宮阿婆的茶葉蛋和蘭花豆腐干;情敵上門教做一道厚煎雞蛋卷;止不住饑餓的香蕉黃瓜三明治;僵尸放了寂寞的菜;壁櫥里的巧克力……
仿佛每個故事都是一出精彩的戲,不僅讓人記住了故事里的美食,讀完連每個人物都如此鮮明。也難怪,我像那位患了公園病的人一樣,一到公園就止不住的饑餓,唯有不斷的狼吞虎咽下這些俱樂部里的美食才能解脫。
精彩書摘:
①
“星期四,砂糖茄子口味三明治,狂歡,但是憂郁?!?/p>
“星期天,巧克力番茄泥三明治,有點低齡化,可是過‘舌不忘?!?/p>
“上星期三,咖喱蘋果魚干末三明治,太強烈的反差,以至于看不清真是面目,蘋果在整個三明治里被掛油彩,像個失落的戲子。
②“你放了寂寞,但是你自己不知道,寂寞是人世間最好吃的東西?;钪娜硕枷矚g一個人吃寂寞,他們不愿把這種最好吃的東西分給別人,所以就越來越寂寞?!?/p>
③“節(jié)制是個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無論是愛食物,還是愛人,都必須有節(jié)制,以及不徐不急,也只有這樣,你才比較容易接近某一種食物,或某一種人的真相?!?/p>
④“我不想當廚師,因為我太珍重自己的饑餓感,以及如何去滿足這種饑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