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青
11月23日,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道格拉斯·諾斯(Douglass North)在其位于密歇根州本佐尼亞的住所去世,享年95歲。
諾斯出生在美國馬薩諸塞州劍橋鎮(zhèn),哈佛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都在這里。他年輕時很任性,因為家庭原因放棄了去哈佛大學讀書的機會,而選擇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本科讀書階段,他同時選擇了政治學、哲學和經濟學三門專業(yè)。
政治學、哲學和經濟學的專業(yè)背景,造就了諾斯與眾不同的經濟歷史視角。在宏觀經濟生產理論研究中,大多數人認為科學技術是推動經濟增長的第一要素,但是諾斯大膽地提出制度也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制度的地位并不比科學技術低。
諾斯認為在一個國家的經濟發(fā)展中,“有效率的經濟組織是經濟增長的關鍵,是西方興起的原因所在。有效率的組織需要在制度上做出安排和確立所有權以便造成一種刺激,將個人的經濟努力變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社會收益率的活動。”
諾斯開創(chuàng)性的研究使得意識形態(tài)、產權制度和國家制度成為考量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他成為新制度經濟學的創(chuàng)始人。1993年,諾斯與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羅伯特·福格爾(Robert W. Fogel)一起獲得當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福格爾因為把現代數學工具引入了經濟史研究而得獎,他開創(chuàng)了經濟學史計量歷史學門派。
在新制度學派領域中,諾斯是與羅納德·科斯(Ronald Coase)齊名的學術泰斗。諾斯深耕長期經濟變遷理論,科斯深耕企業(yè)理論。如果說科斯是新制度經濟學的開創(chuàng)者,那么諾斯就是新制度經濟學之集大成者。
1991年,科斯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比諾斯早兩年拿到該獎。2013年,105歲的科斯去世。巧合的是,他正好比諾斯早兩年去世。
諾斯在他的《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中,運用新制度經濟學分析框架,令人信服地回答了英國和西班牙、英屬北美和西屬拉丁美洲的歷史殊途是怎樣形成的問題。
比如,英國在1688年“光榮革命”之后通過憲政與代議制等制度安排,通過政府與公民之間可信的契約承諾,奠定了經濟增長的穩(wěn)定基礎,而許多國家因為未能形成穩(wěn)定的制度,只能在短暫和平與長期混亂風險的兩難處境中徘徊掙扎。
諾斯尤為重視產權制度的重要性,他認為在產權明晰的基礎上才有有效率的經濟組織,也因此才有知識創(chuàng)新和科技進步。諾斯和科斯都認為,有效率的產權是具有競爭性和排他性的,而不明晰的產權會導致“搭便車”和浪費,導致行為短期化和機會主義。這些觀點已經是制度經濟學的共識。
晚年的諾斯對新制度經濟學進行了修正,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論。其中最重要的是他提出了“有限進路秩序”和“開放進路秩序”理論。
所謂“有限進路秩序”是指,可以先在精英群體內部形成穩(wěn)定的權力制衡關系,建立“成熟的有限進路秩序”。以此為基礎,在精英群體層面實行法治化、建立永續(xù)性的政治與經濟組織、對有暴力潛能組織建立起政治控制,由此,推動國家向“開放進路秩序”轉型。
諾斯反對在“有限進路秩序”階段貿然引入一些“開放進路秩序”的制度。他認為這會攪亂“有限進路秩序”的發(fā)展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