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識猷
研究結果是,相比有無孩子,倒是有無婚姻對幸福感影響較大,已婚人士幸福感通常高過離婚、喪偶和未婚人士。同時,感覺能不能控制自己的生活同樣重要——假如一個人單身是出于自愿選擇,他往往自覺幸福滿足。而當單身者感到周遭親友壓力時,控制感會減弱,被迫進入婚姻或者被迫生子時,控制感就會跌到谷底。而有無工作則對幸福感有著極大影響——如果一個人因為結婚生子而放棄工作,幾乎可以斷定,她的幸福感會顯著下降。
發(fā)展心理學者埃瑞克·埃里克森(Erik?Erikson)認為,人有諸多發(fā)展階段,要“順利成熟”,需要從小到大一步步解決諸多問題——幼年要弄明白“這個世界安全嗎?”青春期要弄明白“我是誰?我能成為誰?”進入社會要弄明白“我能做到什么?”結婚前要弄明白“我能愛與被愛嗎?”生子前要弄明白“我能關懷他人嗎?我的人生可以‘延續(xù)’和‘再生’嗎?”以及,在人生盡頭時捫心自問,“我對自己的一生滿意嗎?”
倘若未曾弄明白這些問題,就在催促下糊里糊涂結婚生子,這種揠苗助長,結果反而不美。還有一些人,不曾結婚,但依然敢于愛與被愛;無法生子,但能通過教育、著書立說甚至關心環(huán)保等其他方式“關愛”和“再生”,他們同樣可以過得幸福滿足。
當然,倘若遇到“對的人”,相輔相成相親相愛,提供親密支持,無疑會大大提升幸福感。而一旦第一個孩子出生,幸福感往往急速下降——精神物質(zhì)體力的壓力統(tǒng)統(tǒng)變大,互相關心和從事業(yè)余愛好的時間急速減少,此外,妻子往往發(fā)現(xiàn)自己需要承擔更多撫育責任,這種不公平的感覺也會讓她飽受折磨。一般而言,西方家長在小孩成年離家后,幸福感會大大提升。東方家長則可能要等到小孩買房買車、結婚生子,才能松一口氣,去各地登山拍鳥,在廣場翩翩起舞——真的幸福感,還是來自“盡完責任后終于可以為自己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