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星
早年
我是羅伯特·舒曼,1810年出生在薩克森邦的茨維考(Zwickau)小鎮(zhèn),父親是奧古斯特·舒曼(August Schumann),母親是約翰娜·施納貝爾。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上面有兩個哥哥和一個姐姐。
從有記憶開始,我最熟悉、最喜愛的地方就是爸爸的書店。我喜歡安靜地坐在角落,翻閱各式各樣的書,聞書頁間的淡淡墨香。七歲起,爸爸請茨維考高中的音樂老師昆奇(Kuntzsch)先生教我學習音樂。從此,我的童年就暢游在兩個最美好的世界——文學和音樂中。
我愛作曲,用音樂來描繪所看到的世界;我愛寫作,用文字去吟唱我的歡樂和滿足。我喜愛的文學家有席勒、歌德和拜倫,最愛的是讓·保羅(Jean Paul);我喜愛的音樂家有貝多芬、舒伯特、門德爾松。爸爸為我在音樂和文學上的天分感到非常自豪,他是我最忠實的聽眾和讀者。由于爺爺是清貧的牧師,喜愛文學的爸爸首先要考慮的是賺錢給他的家庭創(chuàng)造更好的生活環(huán)境。早年在經(jīng)營雜貨鋪時,爸爸就建立了流動圖書館,后來開了書店,進軍出版業(yè),結(jié)交文化名流,自己也成了編輯和作家。1824年,他把我寫的文章搜集起來,編輯出版了我人生的第一本音樂美學雜談《名人的肖像》(Portraits of Famous Men)。兩年后,姐姐投河自盡,爸爸無法接受這個打擊,幾星期后也抑郁而死。十六歲的我連續(xù)經(jīng)歷兩次變故,精神受到很大的打擊,久久不能接受這悲慘的現(xiàn)實。爸爸死后,我在家里再也找不到精神上的知音,接替爸爸出版生意的哥哥和害怕變窮的媽媽都覺得我應該走出音樂與文學的虛無世界,做一名有地位、有尊嚴、能賺錢的律師。
轉(zhuǎn)折
1828年,中學畢業(yè)的我被送到了萊比錫學習法律。入學之前,我走訪了巴伐利亞的幾個古老的城市,感受了日耳曼民族在歷史上所經(jīng)歷的磨難和光輝。在拜羅伊特,我拜訪了自己最崇敬的詩人、哲學家讓·保羅的遺孀;途經(jīng)慕尼黑時,我見到了仰慕已久的年輕詩人海涅;到了萊比錫,我隨朋友去聽了一場音樂會,被一名大眼睛的九歲鋼琴女神童克拉拉·維克(Clara Wieck)精湛的技巧和如火如荼的音樂激情所震撼。她的父親是當?shù)氐匿撉倜麕煾ダ锏吕锵!ぞS克(Friedrich Wieck),聽說他用一種特殊的方法訓練女兒。從此,我一邊學習法律,一邊等待機緣,想拜維克為師。第二年,我跟隨音樂愛好者、樂評家蒂鮑特(Thibaut)教授轉(zhuǎn)到他所任教的海德堡繼續(xù)學習法律。在這里,我騰出了大量時間練琴、作曲。雖然很難彈到真正的鋼琴,但我發(fā)明了一個小的機械裝置——“練指器”來鍛煉手指的獨立性,以提高手指的速度和力度;盡管沒有作曲老師,但我通過分析和學習莫謝萊斯和胡梅爾的樂曲風格,寫下了《阿貝格主題變奏曲》,我的作品第1號。
1830年的復活節(jié),我特地趕去法蘭克福,觀賞大名鼎鼎的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現(xiàn)場演奏。大師用他魔術般的技藝將我?guī)У揭粋€奇幻的世界中,在那里我找到了自己的路。音樂和法律之于我,如同詩歌和散文,他們長期爭奪著我的時間、我的熱情和我的心。現(xiàn)在,我必須結(jié)束騎墻,兩者舍其一,全心投入我所鐘愛的唯一。1830年7月30日,我鄭重地給母親寫了一封信,正式放棄法律,投身到音樂的學習中去。圣誕節(jié)過后,我離開海德堡,回到萊比錫拜維克為師。
維克老師是一個不茍言笑、強調(diào)效率的人。他的教學方法靈活、漸進,不是用僵化的紀律和枯燥的手指練習來提高技巧,而是能夠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針對個人的天分和不足,循循善誘,讓他們在音樂中發(fā)現(xiàn)樂趣和動力。他對技巧的要求是彈出平均的音量和音質(zhì)、如歌的連奏和充滿感情的表達。對于手指的拉伸練習,他的態(tài)度非常謹慎——每天嚴格限制練琴的時間,以免因為過度練習而損傷手指肌肉。另外,他非常注意培養(yǎng)學生一個健全的體魄和習慣于思考的頭腦。
住在維克老師家學琴一年,我親眼目睹了他為女兒克拉拉制定的學習方案:每天上一小時的綜合課,包括鋼琴、小提琴、聲樂、樂理、和聲及對位作曲法;只限于兩小時的鋼琴練習;只要天氣好,父女倆一定有半天的散步——呼吸新鮮空氣和交流思想。我真羨慕克拉拉有這樣一位能在音樂上關懷指引她的父親,雖然家里沒有母親,但從她機智的談吐和快樂的眼神,我猜想她已經(jīng)從音樂中得到了母愛的補償。不過,作為父親,維克老師也并不是完美的。當他給九歲的兒子Alwyn上課時,就完全無法忍受孩子沒有天分的演奏,時常會破口大罵:“你這惡棍、無賴!你就用這種聲音來報答你老爸嗎?!”奇怪的是,面對這種暴行,克拉拉卻沒有一點反應,這讓我十分震驚:難道這聰明、文靜、愛笑的女孩有著一顆冰冷的心?
在跟隨維克老師學習的這一年里,因為太想成為一名一流的鋼琴家,以為勤能補拙,我悄悄地用自己發(fā)明的“練指器”從早到晚地鍛煉弱指,想把四、五指練得像二、三指那樣獨立、靈活、強健。結(jié)果,這樣做違背了老師“一定要限制練琴時間,以免損傷手指肌肉”的原則,拉傷了右手的肌腱。受傷后,我找了外科醫(yī)生,希望通過手術來修復損傷,但得到的診斷卻是——我的右手徹底殘廢了。
我是懷揣著成為一流鋼琴家的夢想而放棄了成為律師的學業(yè),但右手的殘廢摧毀了我的鋼琴家之夢。幸好我對音樂的熱愛并不只限于鋼琴演奏,或許,上帝就是想要成全我當一名作曲家,讓我用音樂的語言來譜寫人生的篇章。
“大衛(wèi)同盟”
1832年,我的第二首作品《蝴蝶》(Papillons,Op.2)誕生了。我用音樂的語言描繪了讓·保羅小說《Die Flegeljahre》中參加化裝舞會的十二種神采各異的人物。
音樂和文學是我的兩個摯愛。我喜歡用音樂來刻畫文字中的人物和畫面,用文字來表達音樂中虛幻的哲學和意境。我虛擬了兩個角色——寬容、善感的尤瑟比烏斯(Eusebius)和激進、理性的弗洛倫斯坦(Florenstan)作為音樂的愛好者和評論家,通過他們對音樂家及其作品的討論和爭辯,表達我對樂界時弊的針砭、對庸俗藝術的抵抗和對優(yōu)秀作品的贊揚。后來我又加入了中立者拉羅(Raro)教授,一起成立了“大衛(wèi)同盟”,借用《舊約》故事中“以色列牧童大衛(wèi)以石擊破巨人歌利亞的頭,繼而取其首級,戰(zhàn)勝了強大的敵人——腓力士軍隊”的典故,表達了我們要向看似強大如腓力士軍隊的當代庸俗音樂之風挑戰(zhàn)的決心。
1831年10月,在聽好友科諾(Julius Knorr)彈了波蘭人肖邦的《莫扎特“唐璜”主題變奏曲》(Op.2)后,我激動萬分,當晚就寫下了一篇以“大衛(wèi)同盟”成員們的討論為形式的情景樂評——《作品第2號》,向依然沉醉在羅西尼歌劇中的德國音樂界宣布:“脫帽,向天才致敬!”我把這篇文章投給了《大眾音樂報》(Allgemeine Musikalische Zeitung),刊登于1831年12月7日??偩幇盐业倪@篇文章和另一篇對這首變奏曲唱反調(diào)的樂評放在一期,該作者鼓吹肖邦的這首作品只是“姣好地反映了老式風格”,充斥著“炫技和華彩”。多么短見,多么迂腐!為什么我們對年輕人閃光的才華如此漠然?!其實,我在《大眾音樂報》已經(jīng)投稿無數(shù),卻鮮有登載,說明我的思想和文風,或是說我這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本身,和那裝腔作勢、附庸風雅的主流根本就是格格不入,很難在這個被權威壟斷的刊物發(fā)出自己的聲音。于是,我和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們決定創(chuàng)建一本自己的刊物,來挑戰(zhàn)這全民癡迷于空洞炫技而看不到音樂之靈魂的歪風邪氣,重現(xiàn)莫扎特、貝多芬和舒伯特時期的輝煌!
1834年4月,在恩師維克和親如兄弟的舒恩克(Ludwig Schuncke)的協(xié)助下,我的《新音樂雜志》(Die neue Zeitschrift für Musik)創(chuàng)刊了。從此,我用理想之師“大衛(wèi)同盟”,慷慨贊揚那些敢于創(chuàng)新的天才如肖邦和柏遼茲,對那些平庸空洞的炫技、為制造崇高和喧囂而無所不盡其極、用音樂嘩眾取寵的所謂創(chuàng)新之舉,則發(fā)出質(zhì)疑之聲。雜志上的每一篇文章幾乎都是我這個主編親自執(zhí)筆的,常用的筆名就是“大衛(wèi)同盟”的核心人物:弗洛倫斯坦和尤瑟比烏斯。其中有少數(shù)幾篇是我英年早逝的好兄弟、鋼琴家舒恩克用筆名喬納丹(Jonathan)寫的。舒恩克和我同歲,在創(chuàng)刊當年的圣誕節(jié)患肺結(jié)核去世了,還沒等到自己的二十四歲生日。一年前,當我得知哥哥和姐夫都死于霍亂時,曾經(jīng)消極厭世,想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是舒恩克日夜陪伴我,用他的關懷幫助我挺過了危機。我把他的遺像掛在我的鋼琴上,以紀念這位甘苦與共的好兄弟。
同年,我在維克老師的家里遇見了他的女學生愛斯坦(Ernestine von Fricken)。她是波西米亞貴族弗列肯(Fricken)男爵的養(yǎng)女。我們很快墮入情網(wǎng),并秘密地訂婚。愛斯坦的養(yǎng)父弗列肯男爵接受了我們的訂婚,也告訴了我一個秘密:原來愛斯坦是男爵姐姐的私生女,雖然被他領養(yǎng),卻沒有資格繼承他的財產(chǎn)。這個消息對我來說無疑是一個打擊——妻子無法繼承財產(chǎn),意味著婚后為了賺錢養(yǎng)家,我可能要回到法律行業(yè)去賺薪水!我被這個可怕的前景嚇壞了,愛情輸給了現(xiàn)實。懷著愧疚,我向男爵提出反悔,取消訂婚。出乎我的意料,他們父女居然接受了,完全沒有指責和刁難。多年后,當岳父維克不惜運用法律手段阻止女兒克拉拉和我的婚姻,請求男爵出具對我不利的證詞時,被他正直地拒絕了。無論在情在理,我對他們父女都是虧欠的。1837年,我取了男爵先生所作的一段旋律進行變奏,寫成一部得意之作——《交響練習曲》(Op.13),這是后話。
這一年,我寫了一部比《蝴蝶》更加成熟的套曲《狂歡節(jié)》(Carnaval,Op.9),用愛斯坦的出生地、波西米亞的小鎮(zhèn)阿什(ASCH)的四個字母,效仿巴赫的B-AC-H樂旨,寫了二十一首小曲,每首小曲代表一個人物,他們戴著面具穿梭在狂歡節(jié)的化裝舞會上。其中有和市儈、狹隘的腓利斯人作斗爭的大衛(wèi)同盟、同盟的核心戰(zhàn)士弗洛倫斯坦和尤瑟比烏斯、肖邦和帕格尼尼、以帥氣的克拉拉為原型的賈琳娜(Chiarina)和我美麗戀人愛斯坦的化身愛斯黛拉(Estrella)。
追愛
我和克拉拉點燃愛火是在1835年茨維考的一場音樂會。當年九歲的小女孩現(xiàn)在已經(jīng)出落成十六歲的花季少女,她的臺風、演奏、身姿和容顏都散發(fā)出一種我從來沒有感受過的女性魅力。在我們朝夕相處的日子里,曾經(jīng)有那么多愉快的回憶——她讀我的文章,彈我的作品,用無比清澈的眼睛望著侃侃而談的我。那時,我并沒有在意一個孩子對我的崇拜,而現(xiàn)在,經(jīng)歷世事的我越來越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我要一個能夠理解我的才華,慰藉我孤傲靈魂的伴侶,而克拉拉就是上帝為我而造的夏娃。于是,我們開始瞞著她爸爸,像羅密歐和朱麗葉那樣在夜晚幽會。但不久,我們的戀情就被維克老師發(fā)現(xiàn)了。他暴跳如雷,逼著我們燒毀了寫給彼此的情書,把我趕出家門,不再讓我們相見。
不相見,更相思。通過可信的朋友們,我們開始通信,談論音樂、文學、生活中的瑣事和對彼此無限的思念。每當維克老師帶著克拉拉到遠方進行幾個月的巡回演出,只要聽到她在某一城市演出的消息,我就會到音樂廳邊上的咖啡館癡癡等候,只為在音樂會前后望一望她匆匆而行的身影,或者幸運的話,能夠被她發(fā)現(xiàn),悄悄走到我面前,交換一下深情的目光,或是說上寥寥數(shù)語;當我們共處萊比錫時,咫尺天涯的煎熬就更加難耐。我沉浸在漫長的等待中,甜蜜中帶著辛酸,樂思被漫漫的思念所撩撥,腦海里閃現(xiàn)著無盡的旋律。我來不及捕捉,常常耗盡長夜,記錄下這轉(zhuǎn)瞬而逝的美麗。
1836年6月,在對克拉拉痛苦的思念中,我寫了《C大調(diào)幻想曲》(Op.17)。為了響應在波恩為貝多芬樹立紀念碑的號召,我先后把這部三個樂章的作品投給著名的出版商Kirstner和Haslinger,但都被他們拒絕了,理由是技巧太難,不可演奏。于是,我把這常人覺得不可演奏的曲子題獻給炫技大師李斯特,在他的推動下,布賴特科普夫與哈特爾(Breitkopf & H?rtel)出版社終于在1839出版了這部力作。當李斯特在1837年到我家彈奏此曲時,心力交瘁的我告訴他,兩年里我只聽過克拉拉兩次演奏,最近已經(jīng)長久沒有收到她的來信,看來這苦戀可能難以維系了。
不久,克拉拉派人給我傳來消息——她要在8月13日的音樂會上演奏我最近出版的《交響練習曲》,邀我一定要到現(xiàn)場聆聽。當日,我如約來到現(xiàn)場,在觀眾席上欣賞她的演奏。只見她沉穩(wěn)帥氣地走上舞臺,兩顆無比深邃的大眼睛在一張無比憔悴的面容上閃耀著堅毅的光芒。當她優(yōu)雅地按下第一組和弦時,我就明白了她的心意:既然無法在私底下向我傾訴衷腸,她就要在公眾面前,通過音樂向愛人表達她最忠貞的愛情。她的每一個音符都敲打在我的心頭,那種對樂思的理解、對細節(jié)的洞察、對結(jié)構(gòu)的把握以及從頭至尾的傾情演釋,可以說,通過她的手,我的這部作品被詮釋成驚世杰作。作為愛人,我萬般感動,作為藝術家,我向她鞠躬致敬!音樂會結(jié)束后,我寫信告訴她,她依然是我世間的最愛。
9月13日,克拉拉十八歲生日那天,我正式向老維克提出要娶他的女兒為妻,他的回答是:休想!其實,他的用心我也明白:從克拉拉五歲開始,作為單親爸爸的他就為父為師地苦心經(jīng)營,十三年后終于培養(yǎng)出一顆冉冉上升的新星,可以和他分享勝利的成果,一起在歐洲巡演,名利雙收。所以,他根本不想讓女兒出嫁,更不用說嫁給我,一個在他看來既沒有高貴的出身,又沒有穩(wěn)定收入的音樂家。當時克拉拉只有十八歲,依然在她父親的監(jiān)護之下,要等到她二十一周歲時才能擺脫束縛,和我合法登記結(jié)婚。但我們等不及了,為了愛情,我們決定向法院訴請罷免老維克對克拉拉結(jié)婚許可的權利。收到法院傳票的老維克惱羞成怒,他恐嚇我們要剝奪克拉拉的繼承權,要吞沒她所有音樂會的收入,還放言說要用槍斃了我……我們只得秘密訂婚,把戀情再次轉(zhuǎn)向地下。
11月,正在布拉格演出的克拉拉收到我的新作——《大衛(wèi)同盟舞曲》(Davidsbündlert?nze,Op.6)。之所以將作品定為第6號,是因為樂曲的主題取材于克拉拉的作品第6號瑪祖卡。由十八首小曲構(gòu)成的組曲,每一首都是弗洛倫斯坦和尤瑟比烏斯對音樂和人生的探討。我在一種苦盡甘來的喜悅中創(chuàng)作,心中滿是一幕一幕婚禮的場景。在扉頁上,我寫下了一段古老的諺語:
生生世世,苦樂相依;樂時虔誠,苦中不懼。
克拉拉曾經(jīng)說過,我有時在她面前簡直像個孩子。每當想到她對我說這句話的樣子,我總會瞬間穿越回童年。為此,我寫了三十多首關于童年的小曲,選了十二首合成組曲《童年情景》(Op.15),繪聲繪色地描述了那不可重返的快樂童年。
1838年,我打算把我的《新音樂雜志》開到音樂之都維也納,向老維克證明我的才華和實力。但維也納的保守風氣和官僚制度讓我處處受挫,沮喪之時,我步行到埋葬著貝多芬和舒伯特的魏林格墓地,瞻仰兩位德奧音樂的偉大亡靈。在舒伯特的墓前站立良久,我回想十八歲的自己聽到他去世的消息時,嚎啕大哭,一直惋惜自己錯失了和這位偉大音樂家切磋交流的機會。不知道被什么力量所驅(qū)使,我回到了維也納市內(nèi),敲開了舒伯特的胞兄費迪南的家門。費迪南的長相和舒伯特墓上的雕塑頭像十分相似,得知我是他弟弟熱忱的崇拜者后,他和我聊了很多,又給我看了弟弟死后留在他這里的一大堆手稿。這意外的驚喜讓我震撼了——歌劇、彌撒曲和一摞一摞的交響樂。在眾多手稿中,我發(fā)現(xiàn)了從未出版的《第九交響曲》。
據(jù)費迪南說,這是維也納“音樂之友協(xié)會”的約稿,當舒伯特交稿之時,協(xié)會竟以“太難,無法演奏”為由,婉言拒絕了。作曲家過世后,這樂譜就再也無人問津,一擱就是十年。我屏住呼吸讀完全曲,感覺貝多芬的精神在舒伯特的音符中復活了,還增添了青春的無窮幻想、朝氣和活力。雖然這次創(chuàng)刊的挫折讓我對曾經(jīng)擁有過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的維也納失去了信心,這個城市在舒伯特生前也并不善待他,人們只是在唱他寫的歌曲,沒有人愿意出版他的交響樂。但看到了他的這部交響樂,我再一次被這座城市所蘊含的浪漫情懷和藝術土壤所折服。我請費迪南把這些手稿寄到萊比錫,布賴特科普夫與哈特爾出版公司立刻買下了版權,大量出版;1839年3月21日,門德爾松指揮布商大廈管弦樂團公演了舒伯特的《第九交響曲“偉大”》,拯救了這部偉大的作品。雖然我的維也納之行沒有完成初衷,但我非常滿足。而且,在貝多芬墓碑前我拾到一支鋼筆,竊喜,我用它寫了一篇樂評《舒伯特的C大調(diào)交響樂》,登載于我的《新音樂雜志》。
1839年7月,我再一次請求和老維克庭外和解,又一次被他拒絕。我不得不重新向法庭提起控告,老維克提出了和解的附加條件——索要克拉拉七年來的全部音樂會收入,并要求她支付一千泰勒以換取她的鋼琴和私人物品;他還要求我支付八千泰勒作為萬一婚姻失敗后克拉拉的生活費。法院駁回了他的無理要求,于是他開始對我進行人身攻擊和誹謗——說我是個“品德敗壞的酒鬼,邏輯混亂、思路不清、自負、懶散、不可信、幼稚、無能、沒有責任感,對社會完全沒有適應能力,是個平庸的作曲家,作品晦澀荒誕、無法演奏……”;他還到克拉拉經(jīng)常演出的城市去散發(fā)他的控狀,詆毀我們的名聲;為了打擊女兒,他甚至不惜高調(diào)培養(yǎng)法國女鋼琴家卡米爾·普萊耶爾夫人(Madame Camille Pleyel)和克拉拉爭奪市場。
1840年7月,為時三年的法律訴訟以老維克的敗訴終于塵埃落定,我轉(zhuǎn)而控告他誹謗罪,獲勝。9月12日,在克拉拉二十一歲生日的前一天,我們在勛菲爾德(Sch?nefeld)結(jié)婚了。其實,再過一天,她就成年了,不再需要父親的首肯,可以嫁給任何她愛的人。但為了紀念我們?yōu)閻鄱鞒龅亩窢?,慶祝愛情最終的勝利,我們選擇讓老維克在喪失監(jiān)護權的前夜品嘗他的失敗。這一年,我寫了一百六十八首德國藝術歌曲,沉浸在前所未有的幸福和滿足中。經(jīng)過漫長的等待,克拉拉,這個外表溫柔、內(nèi)心強大、歐洲最偉大的女鋼琴家將伴隨在我身邊,成為我的靈感、我的戰(zhàn)友、我孩子們的母親。我,羅伯特·舒曼,成為了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