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州
1953年,認知心理生理學的開創(chuàng)者赫布教授指導其博士后對老鼠的大腦進行移植電極試驗。他們把一對微電極植入老鼠的顱骨內(nèi),微電極通過電線連接一個控制電流刺激的開關。某一次實驗中,他們不小心埋錯了電極的位置。這個錯誤,也許是行為神經(jīng)科學史上最激動人心的時刻。在接下來的研究中,老鼠為了獲得大腦刺激,竟然可以在一個小時之內(nèi)按壓控制電流的開關達7000次,即便是處于饑餓或口渴的狀態(tài)之下,甚至雄鼠會罔顧旁邊發(fā)情的雌鼠。最終,為了不讓老鼠餓死,研究人員不得不把它們強行移開。
在這個實驗之前,我們一般從人類學和社會歷史學的角度來審視人類追求快樂的本能。而從這以后,我們可以嘗試從另一個更基礎的角度,也就是生物學的理論來解釋快樂。人類大多數(shù)的超驗體驗,不管是社會認可的習俗和活動(如運動、冥想、公益、性高潮、購物或高熱量食物),還是違法的或不道德行為(如吸毒、酗酒、賭博),這些行為都激活了大腦中的“內(nèi)側前腦束愉悅回路”,人類的快樂就發(fā)生在大腦中的這一小束神經(jīng)元上,這也正是前述實驗中電極植入的老鼠大腦的位置。
大腦愉悅回路理論徹底改變了人類對自身行為的認識。追求快樂的行為并不受法律、宗教禁律或社會道德控制,也與生殖器官、嘴巴、聲帶無關,一切都是愉悅回路在起作用。大腦中的這束神經(jīng)元正是這場欲望戰(zhàn)爭的始作俑者?!队鋹偦芈贰愤@本書列舉了七種愉悅回路的激活方式,其中既有我們意料之中的進食、性愛、賭博、電子游戲,也有出乎意料的運動、冥想、繳稅與慈善捐助、信息。是的沒錯,運動、冥想、繳稅、慈善與獲取信息也能夠刺激愉悅回路的神經(jīng)元,增加多巴胺的分泌,讓人獲得快感。這就解釋了生活中一些令人迷惑的現(xiàn)象,比如運動上癮,樂善好施的本性,以及大家對八卦新聞的喜好。
追求快樂同時伴隨它的陰暗面——成癮。研究發(fā)現(xiàn),成癮與大腦愉悅回路神經(jīng)元的持久變化有關,這些改變引發(fā)了成癮行為的各種特征:耐受性、渴望、戒除和舊癮復發(fā)。這個研究說明,成癮是一種生理疾病。我們現(xiàn)有的醫(yī)療救助體制和法律制度認為成癮是意志薄弱的結果,傾向于懲罰為主,或許是錯誤的。好消息是,科學家對愉悅回路中持久變化的分子分析,正在讓我們找到新的療法,幫助人們成功戒掉各種不健康的成癮行為。
《愉悅回路》并不是一本通俗易懂的書。作者大衛(wèi).林登博士是美國著名的神經(jīng)學家,《神經(jīng)生理學雜志》主編。在長達20余年的研究工作中,他對于大腦的理解已經(jīng)超出了科學工作者的范疇。林登博士在最后一章預言,將來的神經(jīng)生物學能夠讓所有的愉悅唾手可得,且不會上癮。到那個時候,人類還會認為節(jié)制是一種美德嗎?人類還會有目標嗎?甚至還會有欲望嗎?我們的商業(yè)機制和法律會不會也因此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