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林 李昊徐 馮鈺婕
干部召回制度以“當頭棒喝”的姿態(tài),猛力沖擊一些公務員“為官不為”的工作作風,在“能上不能下,能進不能出”的慣例中撕開了一道口子。
貴州省黔西南州人社局計財科工作人員小楊,心情不佳。去年單位實施的第一批不勝任現(xiàn)職干部召回管理中,她是其中一員,培訓完被轉崗到下級單位?!斑^去紀律觀念不強,上班自由散漫,現(xiàn)在動真格了,不認真干只能墊底?!?/p>
2014年10月以來,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在全州推廣干部召回管理制度,州委組織部梳理歸納了30種“惰政”情形?!案刹客瓴怀赡甓饶繕巳蝿眨倩?;在干部隊伍里鬧不團結,召回;上班期間打麻將玩游戲上網聊天,召回;工作方法簡單粗暴、態(tài)度生硬,召回……”包括上述問題在內的,涉及干部辦事冷硬推、吃拿卡要、履職不力等30項內容,供州屬各地參考。各單位通過組織召開全體干部職工和服務對象參加民主測評會議,將得票排名末位的干部列為召回管理對象。
干部召回之后去哪兒?除參加集中教育外,還有轉崗、降級降職、免職、辭退等幾種較為嚴厲的處理方式。對于“召回干部”,通過集中教育、跟蹤考察、組織處理等三種方式“回爐加鋼”。
以黔西南州人社局為例,先對“召回干部”集中培訓一周,費用由干部自理,培訓完后大部分回原崗位工作。余下的一部分被分至一線崗位或重點項目工作1—6個月,并實行跟蹤考察??疾旌细窈蠡卦瓖徫?,不合格則面臨轉崗、免職、降職、降級、待崗、辭退、解聘等組織處理。當?shù)匾恍└刹扛锌?,“召回”制度實施以來,自己如履薄冰,不敢懶惰、不敢不干。對那些認為“提拔當上領導就等于上了保險、干與不干一個樣”的干部來說,“召回”引起了較大反應,帶來了殺傷力。
干部召回制度實行半年多時間以來,從一份數(shù)據(jù)里可以看出這項制度的厲害:被召回干部1668名,其中132人被轉崗或免職,67人待崗,占全州公職人員總數(shù)的2.3%。據(jù)黔西南州人社局的考勤統(tǒng)計結果顯示,無人遲到,各地窗口單位辦事效率提高最高達60%。
召回“戒尺”的威力
貴州黔西南州試點的干部召回制度劍指“慵、懶、散、浮、拖”,著力整治“為官不為”的“懶官”、“惰官”,猶如在一汪池水中投進了一個石塊,激起了層層漣漪。在從嚴治黨中,治理懶政庸政和為官不為現(xiàn)象是一項重要任務。對于這些問題,當前不缺乏政治決心和懲治力度,而是缺乏有效的監(jiān)管方式和科學的管理手段。這樣一種大膽的嘗試,如揮動早已有之的“戒尺”,對干部隊伍中存在的陳年積弊可謂“當頭棒喝”,也產生了應有的效果。
首先,“干部召回”實則打破了舊有觀念,在干部隊伍中敲響了警鐘。長久以來,社會上一直流行這樣一種觀念,認為只要考上公務員,就是“端了鐵飯碗”,只要不犯大錯,就可以一直留在體制內。一些習慣了早九晚五工作的公務員,抱著不求上進、只求無過的心態(tài)“磨洋工”、混日子,遲到、早退、應付、拖延等現(xiàn)象屢有發(fā)生。導致行政指令和文件落實遭遇梗阻,老百姓辦事遭受冷遇,引發(fā)百姓對政府的行政執(zhí)行力和權威性產生質疑。干部召回制度以“當頭棒喝”的姿態(tài),猛力沖擊一些公務員“為官不為”的工作作風,在“能上不能下,能進不能出”的慣例中撕開了一道口子,有利于刺激某些公務員疲軟的神經,提升公務員的履職意識和紀律意識。
其次,引入壓力機制,倒逼“有位有為”。干部召回制度是行政體制內對公務員的一種內部監(jiān)督和制約,其由點及面的“懲治”和“示范”行為,影響波及全轄區(qū)的公務員。體制內的公務員可以由此端正思想,適時調整工作作風、及時糾正不良行為,這等于一改過往走形式、口頭警告、事后監(jiān)管的工作弊病,在干部管理過程中“治懶提前”、“抓早抓小”,從日常工作的環(huán)節(jié)給予干部“內壓”,預防“抱懶積病”的嚴重后果。這種動真格的干部管理工作,對公職干部不僅是一種警醒,更是一種壓力。如此一來,就讓干部有一種緊迫感和責任感,倒逼干部“在其位為其事”,懶作為、不作為、亂作為的問題也將得到有效遏制。
再者,重在查漏補修,改善隊伍作風。正如產品不合格就會被廠家召回返廠維修一樣,召回制度有對出現(xiàn)“質量問題”的現(xiàn)職干部進行“維修”的意味。按照制度規(guī)定,召回干部的“維修”過程就是通過一系列的教育和培訓,對干部進行“回爐加鋼”,進行反省教育和再學習。這一制度不是對“問題干部”的全盤否定,而是在預設“整改期”的前提下,給一部分干部再充電、再督促、再改正的機會,并且通過考核監(jiān)督,進而決定后續(xù)是任免、調崗還是辭退。這種召回重在檢視干部存在的問題,以糾偏少數(shù)問題干部的方式,端正干部的工作態(tài)度,有利于整體上整肅公務員隊伍的作風。
召回制度的內在缺陷
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莊德水撰文認為,治理懶政庸政和為官不為現(xiàn)象,當前不缺乏政治決心和懲治力度,而是缺乏有效的監(jiān)管方式和科學的管理手段。
干部召回制度猶如一把戒尺,何時揮舞、如何揮舞、朝誰揮舞,實際上掌握在人事組織部門的手中,因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
面臨召回標準操作化難題。一方面,各地干部召回的標準不一。黔西南州委只明確指導原則、執(zhí)行標準和基本方法,組織部梳理歸納了30種“惰政”情形,涉及干部辦事冷硬推、吃拿卡要、履職不力等內容,供各地參考,導致各地具體標準隨意性較大;另一方面,部分標準較為籠統(tǒng),操作難度大。以興仁縣為例,《興仁縣不勝任現(xiàn)職干部召回管理辦法》的12種情形,引起很多爭論。其中,剛性要求很好操作,譬如“連續(xù)曠工超過7天或一年內累計曠工超過15天的”“工作被省、州、縣‘一票否決’的”等。但是,像“工作不思進取、不謀干事,思想不純、信念動搖的”規(guī)定,就難以付諸實踐。此外,召回制度采取的“三評一印證”方式(上評下、下評上、開聯(lián)席會議考察印證)中,選擇哪些人充當評議人、選擇的范圍有多大,可能會產生不同的評議結果。
面對“末位淘汰”的剛性指標,同樣以興仁縣為例,最初實行的干部召回辦法特別規(guī)定,服務對象中30%以上認為存在吃拿卡要的、50%以上認為辦事存在生硬冷推脫的、反映較大問題集中的等三種情形必須“召回”。規(guī)定35人以下單位最末一位“召回”,70人以上單位末三位“召回”,中間規(guī)模的單位末兩位“召回”。而當?shù)赜械牟块T總共三四個人,根據(jù)這一規(guī)定,必須確定1人“召回”。“召回”工作人員,就沒人干活,最后領導自己定自己被“召回”。但是,這種末位淘汰的方法,可能會誤傷一些工作吃重又不出彩的崗位。一些部門的工作人員干活很拼,但因為有指標要求還是被“召回”,積極性很受打擊。
內部加壓如何生成內部動力?貴州省黔西南州的干部召回制度是一次試點,對加強干部管理、改進干部作風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說到底,這是通過內部加壓的方式來推進干部管理。需要明白,內部加壓的方式盡管能夠給干部隊伍的作風帶來表層的變化,但是,要真正支撐干部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尚需要內化為干部自身的素養(yǎng)。由此,在保持這種制度較好效果的同時,需要思考讓制度持續(xù)發(fā)力,經內部加壓內化為干部自身約束和激勵的動能所在。唯有如此,才能克服懶政之弊,為各項事業(yè)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力量。
“召”和“回”用力不均衡。召回制度內含“召”和“回”兩個層面。“召”在于“扯袖子”“咬耳朵”,起到警示不作為干部的作用。“回”在一定意義上更加重要,通過“回爐淬火”后的“回”,實現(xiàn)作風轉變,更好服務群眾才是最終目的。然而實際情況是,各個單位不同程度上存在重“召”輕“回”的傾向。比如,被召回干部“回”到原單位或調崗后,往往面臨著“微妙”的單位氛圍,無形中增加了心理壓力和工作壓力。例如,一位女干部因為民主測評排在末位被召回學習,回到單位后,“被召回”一度成為單位里的敏感詞,她重新開展工作也面臨著壓力。這些都是召回政策重“召”不重“回”所致。
法理上的建章立制力度需緊跟其上。召回不勝任現(xiàn)職干部制度的實施,不啻于給黔西南州的不作為干部下了一劑猛藥。短期內使得干部作風有很大改觀,收到很好的治理效果。如果過于依靠政策指導、行政推動,忽視法理上的建章立制,特別是忽視治理不勝任現(xiàn)職干部作風問題根源的體制機制建設,那么很難保證召回制度的長期性穩(wěn)定性,也很難贏得被召回的干部內心的認同。比如,在安龍縣衛(wèi)計委,一名業(yè)務骨干因為一次上班遲到被評上“惰政之星”,個人照片被登在單位大門口。安龍縣人民醫(yī)院住院醫(yī)師鐵余鴻,因為“病例沒給主任簽字”而登上惰政曝光臺。固然“小事”“小節(jié)”反映出一定問題,但是,如果因為一次小事小節(jié)就被召回、公示,自然難以服眾。特別是不應被召回、公示的干部被召回、公示,有能力有干勁的干部因為小錯誤而從嚴處罰,會傷害干事創(chuàng)業(yè)干部的熱情。
莊德水也認為,干部召回重在解決干部身上的思想誤區(qū)、認識偏差、心理負擔、能力缺陷等問題,要完善干部召回后的教育機制和考核機制,明確召回程序和重新上崗要求,針對不同類型的召回干部采取相應的措施。
治官“新常態(tài)”
治國先治吏。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下大決心整頓吏治,先后出臺了“八項規(guī)定”,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進行了反對“四風”、恪守踐行“三嚴三實”等一系列重要部署。要割除干部隊伍中的不良作風,不但要采取一些新的措施和手段,更要確立干部管理的“新常態(tài)”。
首先,“治官”需要完善制度保障。干部召回制度的嘗試雖然頗具正面意義,但是,尚需對制度進行更全面的完善。一方面,要適時摒除指標化治理的思路,以防誤打誤傷,造成干部隊伍的高壓緊張。召回本身并不是目的,應當確立一個基本原則是“有則召回,不限指標”,“無則加勉,適當激勵”,以此形成團結緊張、嚴肅有活力的工作局面。另一方面,要細化評議程序,適當考慮干部的工作環(huán)境、工作性質等因素,對不同領域、崗位的干部要有差異化的評議標準,以免一刀切,造成評議本身的不公。
面對新出現(xiàn)的問題,需要不斷總結經驗,將好的做法上升為制度層面。特別是召回標準的制定,應該堅持“開門定標準”,廣泛聽取干部、群眾意見,使標準的制定有民意基礎。針對攤派指標等問題,召回制度可以設立總則和分則,對多種情況進行假設規(guī)定,不能窮盡的情況再將具體要求適當下放至各單位,且應對執(zhí)行狀況進行反饋,對不合理的操作進行及時調整。
其次,“治官”要走向新常態(tài)。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緩;滴水穿石,一滴不可棄滯。中央領導多次在重要場合痛批“為官不為”問題,中組部也已將該問題的防治作為重點調研課題,并且開始系統(tǒng)研究“不勝任現(xiàn)職干部召回”制度。但是,干部召回制度絕非解決此類問題的句點?,F(xiàn)階段此類“治官”措施還處于初步探索階段,加上問題本身具有頑固性和反復性,因而,應當持續(xù)努力、久久為功,在制度創(chuàng)新的引領下,不斷充實干部召回制度的內涵,在“為官不易”的緊箍咒日益趨緊的氛圍中,固本培元,適時推動干部隊伍朝謀事創(chuàng)業(yè)的新常態(tài)再進一步。
最后,問責和激勵需相輔相成。黔西南州干部召回的嘗試,是對現(xiàn)行《公務員法》中“不為而不罰”、“不腐而不懲”等灰色地帶的主動進發(fā)。但是,對干部問責本身并非目的,堅守干部作風是本分,大膽做事、創(chuàng)新做事才是導向。在問責制度為干部盡職盡責提供“保險”的同時,應當輔以更好的激勵制度,讓“有沖勁、有闖勁、敢負責”的干部放手去謀事創(chuàng)業(yè)。
(作者單位:吳曉林 李昊徐:中南大學;馮鈺婕:中央黨校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