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覓劍
食利是與生產相對的社會行為,其中的“利”包括利息、紅利、地租、房租等,這利是由其他人的生產活動所創(chuàng)造,但被食利者獲取并占有。食利一般被認為是不勞而獲的行為,但一些食利行為其實需要謀劃和運作,但食利者的運作不是為了生產財富,而是為了獲取他人生產的財富。
形象地說,食利是不參與做蛋糕但參與分蛋糕的行為。或許還可以說,食利者也不是不勞動,只是他們的勞動是非生產性的,不具有建設性,反而有破壞性。
人們熟知的一種食利行為是有產者獲取財產性收入,例如,通過存款獲得利息,通過股權獲得分紅,通過出租房屋獲得租金,等等。這種利來源于資本的利潤,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概念來說,是來源于勞動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是食利者向資本家索取了一部分剩余價值。資本家之所以愿意這樣做,是因為他們一體兩面,共同投入、相互支持、相互轉換。利息和紅利顯然是通過這種機制形成的,房租的形成顯得更復雜一些,但其實內在機制也是如此,只是資本家不是直接將一部分剩余價值交給房屋所有者,而是由其雇員轉交。
因為食利與剩余價值之間的這種關系,所以,勞動者報酬占比的變化對財產性收支的變化具有一定的影響。在最近十來年中,勞動者報酬占GDP的比例幾乎一直在下降(意味著剩余價值占比上升),2002年為53.7%,2011年達到47.0%的低點,2012年回升到49.4%。而國內財產性收入占國民總收入的比例基本上一直在上升(意味著食利現象更加普遍),2002年為10.5%,2012年為22.8%。這兩個變化之間是有一定相關性的,它們是通過上述食利機制聯系起來的。
在財產性收入這種機制之外,還有另一種食利機制,我們可以稱之為風險收入機制。相比之下,坐收財產性收入是一種溫和的食利行為,可以用蠶食來比喻,它在經濟的穩(wěn)定運行中實現;而博取風險收入是激烈的食利行為,應該用鯨吞、虎咽來比喻,它在市場震蕩中實現。為了解釋這一種食利機制,我們從食利者的英文,rentier,開始分析。
Rent是“租”,即“尋租”的“租”。從rentier的詞形便知,食利者就是吃租的人。在現代西方經濟學中,租是指扣除各要素的機會成本之后的剩余,通俗地說,就是超出平均利潤(這算一種機會成本)的超額利潤。有經濟學家認為,租只在意外的情況下存在。由意外情況導致的利潤,被稱為windfall profit,可以翻譯為風落利潤。風落利潤就像天上掉餡餅、兔子撞樹樁,發(fā)生的概率非常小,不可預見。為什么租是不可預見的,只在意外的情況下出現呢?理論上的推理很簡單:如果某個領域存在可以預見的租(超額利潤),那就會有更多的競爭者進入,使供給增長,價格降低,利潤減少。
但不可預見的情況其實是很多的。不可預見的價格上漲同樣可以帶來意外的超額利潤,而頻繁波動、不可預見正是現代市場的重要特征,因此,風落利潤其實是經常發(fā)生的。當然,一部分人獲得風落利潤往往對應著另一部分人承受相應的風落損失,此時獲得風落利潤往往對應著彼時的風落損失,故而經濟學家從較大范圍、較長時段看,認為平均利潤才是常態(tài),而租是不常見的。正因如此,多數人不會期待風落利潤。但是,也有一部分人愿意賭一賭,博取風落利潤。
實際上,在現代社會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不管人們愿不愿意“賭博”,他們都處在或大或小的風險中(至少要承受價格波動、通貨膨脹的風險),因而可能得到風落利潤或遭受風落損失,但多數人只是被動接受。而一些投機者則主動利用、放大、制造、操縱市場波動,通過制造風險和意外,從而使自己獲得高額的風落利潤,這當然是以另一些投資者以及普通人遭受風落損失為前提的。他們這種博取風險收入的行為,是另一種類型的尋租,也是另一種類型的食利—別人手里的“蛋糕”在他們制造的市場震蕩中掉落,他們在混亂中撿起來,沒有參與生產蛋糕,卻分到了更大份額的蛋糕。
普通人得到風落利潤的可能性并不大,但他們遭受風落損失的幾率卻由于投機者博取風險收入的行為擴大了,總體而言,他們的福利在風險中必然是受損的,他們的損失就變成了投機者和投資者的租與利。當然,投機者和投資者也不是穩(wěn)賺不賠的,他們有時也會遭受重大的損失,但因為他們是主動的,有信息、資金等多方面的優(yōu)勢,總體而言,他們在風險中的利潤為正。通過波動的市場、放大的風險,少數人相當于在賭博中贏了多數人的錢,可以說,這是一種近乎搶劫的食利行為。西方經濟學教材描述的“長期”狀態(tài)是理性而平穩(wěn)的,但真實的市場則是暗流洶涌。
博取風險收入的食利者,在古代社會就存在,囤積居奇、坐地起價的商人便是。在現代社會,博取風險收入的食利者可以利用金融工具,興風作浪的能力變得更強。我們見識過股市的莊家,他們操控股價波動,將小股民的錢吞入自己嘴里;我們見識過樓市的炒家,他們將房價炒高,將自住需求購房者的錢掃入自己口袋。而索羅斯這樣的國際金融大鱷,則是比莊家和炒家更為兇猛的食利者,他們攻擊一個國家的貨幣,搶劫這個國家全體國民的財富。
在金融全球化的環(huán)境下,竊鉤者賊,竊國者福布斯富豪。
坐收財產性收入的食利行為有相當一部分是通過金融產品實現的,博取風險收入的食利行為更是離不開金融工具的助力。這兩種食利行為通過金融連接起來,形成食利的金融鏈。
博取風險收入需要借入巨額資金,這樣才能制造市場大幅震蕩,而且放大收益倍數,而坐收財產性收入則需要較高收益的投資渠道。這兩類食利者一個有資金需求,一個有資金供給,這是他們能通過金融連接起來的基礎。但是,坐收財產性收入的食利者也比較看重安全,他們多是用自己的儲蓄進行投資,偏好較穩(wěn)定的收益,較高的安全要求使他們不能直接投資于博取風險收入的食利者。因此,這兩類人往往不會直接連接起來,在他們之間,還需要中介以實現轉換。
也就是說,食利的金融鏈由3個環(huán)節(jié)組成,前端是風險環(huán)節(jié),后端是儲蓄環(huán)節(jié),中間是轉換環(huán)節(jié)。轉換環(huán)節(jié)實現風險的轉換,融入的是風險偏好較低的資金,融出的是風險偏好較高的資金。轉換環(huán)節(jié)的中介令坐收財產性收入的食利者覺得自己的投資比較安全,又令博取風險收入的食利者認為他們可以承受較大風險。
有些情況下,從儲蓄環(huán)節(jié)到風險環(huán)節(jié),轉換只有一次,甚至沒有轉換,那么金融鏈就比較短;另外一些情況下,從儲蓄環(huán)節(jié)到風險環(huán)節(jié)要經過多次轉換,金融鏈就比較長。例如,在民間集資中,有資金所有者直接借給資金需求者的情況,也有中間人籌集多個資金所有者的資金再轉手借給資金需求者的情況。在銀行理財中,在投資者和資金需求方之間,有銀行、信托兩個轉換環(huán)節(jié)。金融鏈還可以拉得更長,銀行貸款給企業(yè)A,企業(yè)A再交付給信托,信托再投資于企業(yè)B,等等。
金融鏈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要食利,所以鏈條越長,需要產生的利就越多,資金需求方就要冒越高的風險。吊詭的是,鏈條的延長意味著風險增加,但風險又在鏈條的延長中被更好地隱藏,因為在每一個環(huán)節(jié),融出方都覺得自己將資金借給了比較信得過的人。結果當然是風險迅速膨脹,而且難以防范,食利的金融鏈變得越來越脆弱。
中國的食利金融鏈由于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提高,正變得越來越長。
在主張自由化的人眼中,中國金融自由化程度還非常低。但這些年金融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是不容否認的事實,這一方面是金融改革的結果,另一方面則是受到了食利心態(tài)的推動。所謂食利心態(tài)的推動,是指越來越多的人想博取風險收入,資金需求快速擴張,形成了各種脫離管制的融資渠道,例如民間集資,其利率是完全市場化的。在上述兩方面因素的作用下,利率方面的管制大大放松了;匯率波動幅度更大了;資本跨境流動規(guī)模更大了;金融產品、金融渠道越來越多元化,例如互聯網理財、P2P快速發(fā)展。
中國的食利金融鏈是如何被不斷拉長的?在這里我們做一個簡單的分析。2008年之后,貨幣嚴重超發(fā),使資金供給變得充足,需要坐收財產性收入的儲蓄迅速膨脹。同時,房價瘋漲,成為博取風險收入的基礎之一,而金融自由化又使博取風險收入的空間更大。在儲蓄環(huán)節(jié)和風險環(huán)節(jié)都形成的前提下,各種金融創(chuàng)新又創(chuàng)造了轉換環(huán)節(jié),資金量大的人可以找信托,中等的可以買理財產品,小額資金可以用余額寶之類的工具,此外還有混亂的民間集資。就這樣,食利金融鏈被越拉越長,參與的人越來越多。
食利金融鏈一定會跨越國界。我國對資本項目實施管制,這抑制著跨境金融食利的發(fā)展。但是,跨境資本仍然想方設法流進流出。這些年來,跨境資本流動越來越頻繁。2003年之前,中國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其他投資”的流進流出規(guī)模都在1000億美元以下,2003年之后迅速擴大至幾千億美元,2010年以后更是膨脹到上萬億美元。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為著跨境食利的目的而流動。
“資金流量表(實物交易)”顯示,2002年,“國外部門”從我國獲得了1849億元人民幣的財產收入,向我國支付635億元的財產收入;2012年,這兩個數字分別增長到11687億元和9467億元,10年間分別增長了5.3倍和13.9倍。國際資本到中國食利的能力、中國資本跨境食利的能力都增強了。但整體而言,中國是被食利國。19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向國外部門支付的財產性支出基本上一直大于從國外部門獲得的財產性收入,僅2007年和2008年兩年例外。
與美國相比,中國食利金融鏈還不算強大。
在中國食利金融鏈延長的過程中,很多普通的農民和職員都加入了尋求食利的行列,他們追求高于甚至遠高于銀行存款利率的資金收益率,參與民間借貸或購買理財產品。他們從食利金融鏈中獲得了一些收益,但整體算下來,他們是得不償失的。作為一個群體,他們是被食利階層。
博取風險收入的食利者推動了房價上漲,對通貨膨脹也有一定推動作用。中等收入及低收入群體在房價上漲和通貨膨脹中遭受了很大損失,不是一點資金收益就可以彌補回來的。其中一些人因為買房而變成凈資產為負,在收到一些理財收益的同時,需要付出更多的貸款利息。
就財產性收支而言,由于中國的儲蓄率多年來一直很高,所以目前住戶部門的財產性收入還是大于財產性支出。但相比之下,他們財產性支出的增長快于財產性收入。2008年,住戶部門的財產性收入是財產性支出的3.2倍,而到2012年這個倍數降到了2.2倍。這意味著,他們通過食利金融鏈分到的蛋糕越來越少了,在市場震蕩中掉落的蛋糕越來越多。
金融自由化名義上是以解決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為目標,但食利金融鏈延長的實際結果卻是企業(yè)的資金成本越來越高,實體企業(yè)同樣也是被食利者。2008年,非金融企業(yè)部門的財產性支出是財產性收入的1.6倍,到2012年擴大為2.1倍。
食利金融鏈生長的必然結果是少數人獲利,而多數人受損。與美國相比,中國食利金融鏈還不算強大。一個例證是,在美國的富豪榜上,金融家非常多;而在中國的富豪榜上,沒有幾位金融家(也有可能是金融家富豪隱形了)。這與中國政府強調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對金融自由化改革比較謹慎有很大關系。我們希望,這樣的理念能夠控制中國食利金融鏈的發(fā)展,使中國不至陷入美國那種1%剝奪99%,以至于最終爆發(fā)金融危機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