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誕生100年來,在揭開宇宙奧秘的同時,也引發(fā)了一些至今仍未解開的謎團,其中,暗物質和暗能量這兩個宇宙“幽靈”,被視為21世紀物理學研究的最重要問題之一。
普通物質只占宇宙總質能的4.9%
暗物質和暗能量是如何“現(xiàn)形”的?上海交通大學鴻文講席教授、粒子與核物理研究所所長季向東介紹,天文學家發(fā)現(xiàn),他們觀測到的一些宇宙大尺度現(xiàn)象,與廣義相對論、牛頓力學的理論預測并不相符。
例如,銀河系的恒星都在繞著銀河系中心高速運動,根據(jù)廣義相對論,恒星離星系中心越遠,其運動速度應該越慢。但科學家在研究一個螺旋星系的旋轉速度時,發(fā)現(xiàn)星系外側恒星的旋轉速度,比預測速度快得多。
這意味著兩種可能:一是廣義相對論在宇宙大尺度上失效,無法正確描述星系范圍的引力;二是該理論仍然成立,只是在銀河系等螺旋星系中,存在人類還無法觀測到的物質。其質量非常大,使星系外側的恒星高速運轉,并用足夠大的引力“拉”住這些高速運轉的星球,使其不至于因離心力過大而脫離星系。
許多物理學家選擇了后一種解釋,提出宇宙中存在“暗物質”。它們與人類已知的物質一樣具有質量,卻不與其發(fā)生電磁作用和強相互作用,因此人類幾乎無法觀測到。它們的密度很小,但數(shù)量龐大,因此總質量大得驚人。
如今,據(jù)物理學家推測,銀河系中暗物質的質量比普通物質多20倍以上;在整個宇宙,普通物質只占4.9%左右,暗物質則占26.8%左右,另外68.3%左右的質能來自暗能量。
關于暗能量,美國天文學家哈勃發(fā)現(xiàn),宇宙中的其他星系都在向著距離銀河系越來越遠的方向移動,而且它們移動得越遠,運行速度就越快。這揭示了一個真相:宇宙正在加速膨脹。根據(jù)廣義相對論和人類已觀測到的物質,無法解釋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把宇宙“越吹越大”。如果廣義相對論是正確的引力理論,那么宇宙中很可能存在著一種充溢空間、增加宇宙膨脹速度的能量形式。它難以覺察,卻真實存在。
地底最深處的“熊貓計劃”
暗物質和暗能量的存在,都有一個前提條件:廣義相對論是適用于宇宙大尺度的引力理論。如今,大多數(shù)物理學家認為相對論是正確的,因而踏上了尋找暗物質和暗能量之路。
在暗物質探測方面,我國科學家走在了世界前列。作為“熊貓計劃”(PandaX)負責人,季向東帶領團隊在四川錦屏山地下實驗室尋找暗物質的蹤跡。
理論推測,銀河系中心區(qū)域集聚著大量暗物質,它們應該會彌漫到地球,估計每秒大約有上億個暗物質原子穿透我們的身體。當暗物質原子與物質原子碰撞后,會產(chǎn)生極其微弱的光電信號,但要捕獲它們極其困難。在地面上,各種宇宙射線對這種光電信號造成了極大的背景輻射干擾。為屏蔽干擾,實驗必須深入地下。
PandaX實驗正是在世界上最深的四川錦屏山地下實驗室進行。這一實驗場所由清華大學和雅礱江流域水電開發(fā)有限公司于2010年聯(lián)合開發(fā),在隧道工程建設中利用了一個約2400米深的人工井。山洞上方被深厚巖石層所覆蓋,以阻擋外界信號。
PandaX是“粒子和天體物理氙探測器”的英文簡寫,以惰性元素氙(Xe)作為探測媒介。實驗由上海交大牽頭組織,合作組包括中美6家研究機構和大學在內,首期使用了約120公斤的液態(tài)氙作為“靶子”,探測光臨地球的暗物質粒子。
2015年8月,實驗組公布了立項4年來的首批物理數(shù)據(jù)——探測器記錄了約400萬個粒子撞擊事例,在暗物質可能產(chǎn)生的“能量區(qū)”大約有1萬個事例;而在探測器中心的37公斤液氙中,只有46個事例。通過與放射源的定標比較,這46個事例全部來自放射性本底,并沒有暗物質留下的痕跡。
季向東表示,首期實驗主要探測的是輕質量的暗物質(粒子質量是質子的幾倍),而物理學界認為,重質量的暗物質(粒子質量是質子的100倍左右)更多。為此,將目標鎖定為重質量暗物質的二期實驗即將啟動,其探測規(guī)模和靈敏度是首期實驗的4倍?!皩嶒灧治鼋Y果計劃明年發(fā)表,能否探測到暗物質?讓我們拭目以待?!?/p>
除了地下探測,科學家還在太空和大型強子對撞機里尋找暗物質的蛛絲馬跡。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主持的暗物質研究小組,利用的是國際空間站上阿爾法磁譜儀的觀測數(shù)據(jù)。理論推測,銀河系中心的暗物質粒子彼此撞擊后,會湮滅為普通物質和相應的反物質粒子。如果阿爾法磁譜儀探測到超出預期的普通物質和反物質粒子,就可能意味著銀河系中心有暗物質?!拔艺J為,在這三種實驗方法中,地下探測最靠譜,因為它能直接探測到暗物質?!奔鞠驏|說。
探測宇宙“漣漪”
廣義相對論預言的引力波,也是百年未解之謎。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北師大天文系教授王運永介紹,根據(jù)愛因斯坦的引力場方程,可推導出“引力波”這種時空波動。如果把時空比作水面,宇宙中發(fā)生天體碰撞這樣的大事后,就像石頭落入水中,在宇宙中會形成一圈圈引力波“漣漪”。
然而時至今日,人類還沒有直接探測到引力波,因為引力波的強度非常弱,即便兩個質量很大的黑洞對撞產(chǎn)生的引力波傳到地球后,造成地球上各處相對距離的變動數(shù)量級也在10的負21次方以下。
2014年,美國科研團隊在分析了南極BICEP2望遠鏡的觀測數(shù)據(jù)后,宣布發(fā)現(xiàn)了“原初引力波穿越嬰兒宇宙留下的印記”——比預期中強烈得多的一個B模式極化信號。經(jīng)過3年多檢驗,他們排除了其他可能來源。認定該模式只能由宇宙演化初期暴漲產(chǎn)生的引力波造成。這一重大發(fā)現(xiàn)一經(jīng)宣布,立即引發(fā)全球科學界轟動。
然而,隨之而來的不是掌聲,而是科學家的質疑。2015年1月,這個美國科學家團隊和歐洲空間局專家正式確認,此前的發(fā)現(xiàn)是錯誤的。新的聯(lián)合分析數(shù)據(jù)顯示,曾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那個信號是由銀河系的塵埃干擾造成,而非來源于宇宙暴漲。
不過,季向東仍然很有信心,在他看來,探測到引力波已“指日可待”。因為全球最大的引力波觀測設備——美國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近日重新開始數(shù)據(jù)采集,有望在未來幾個月內探測到引力波。 LIGO的觀測站通過長達4公里的束管發(fā)射激光,這將使它能探測到與引力波傳播密切相關的空間微小扭曲現(xiàn)象。
1916年,愛因斯坦發(fā)表了第一篇預示引力波的論文。2016年,這種宇宙“漣漪”很可能被探測到。如果能形成相隔100年的呼應,豈不令人感嘆?
在季向東看來,廣義相對論是一種了不起的理論,得到了許多實驗的檢驗,但愛因斯坦對引力的研究結果絕不是終極,而只是開始。廣義相對論對引力的描述在大尺度上是否成立?在極小距離內是否成立?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如何統(tǒng)一?時空是否有高于四維的維度?這些問題都有待探索。“21世紀物理學呼喚著下一個牛頓和愛因斯坦,以構建新的引力理論?!彼f。(來源:《解放日報》責任編輯/余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