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韡
網(wǎng)上的虛擬農(nóng)場游戲玩家眾多,玩家在種植農(nóng)作物之余可以互相“偷菜”,在“防”與“偷”中樂此不疲,忙得不亦樂乎。
其實,“偷菜”游戲是有民俗淵源的。古人稱其為“偷青”,許多南方地區(qū)有此風(fēng)俗。如在廣東廣寧(今屬肇慶),清代道光時《廣寧縣志》稱:“十五散燈,是夜幼小男女,或三或五,向各圃偷菜,謂之‘偷青’?!痹趶V東德慶,光緒年間《德慶州志》謂:十五夜“摘鄰園蔬煮食,曰‘偷青’,亦曰‘拗青’”。同時期《四會縣志》亦載:“元夜,婦女步月至人家,擷菜少許,曰‘偷青’?!痹谫F州興義,近人蔣秋溪《興義竹枝詞》詩注稱:“元夜偷人蔬菜,謂之‘偷青’。”在湖南資興,婦女“偷青”回家,還要唱《孟姜女》,因為傳說孟姜女千里尋夫時曾偷青果腹。
“偷青”風(fēng)俗還有美好寓意,寄寓著百姓對未來生活、瓜瓞綿長的憧憬。一是覓得佳偶。在臺灣,俗諺云:“偷得菜,嫁個好老公;偷得菜,嫁個好女婿。”未婚少女不光可以“偷青”,還可以“摸秋”即趁中秋月圓之時,到別家田地里偷瓜果吃,寓意婚姻如意、得配佳偶。二是得子之兆。在廣東陽江,上元“夕摘鄰家園蔬,謂之‘偷青’,取得子之兆”(《陽江志》卷七)。三是祝福下一代。在廣西思恩(今屬環(huán)江),元夕那天,“菜園例須開放,任人游觀,游園者并可自由摘取少量蔥、芹之類,供孩童提玩,蓋取‘聰、勤’諧音,園主不得干涉。俗稱此類游玩為‘偷青’”(《思恩縣志》第二編)。
當(dāng)然,這種特定時段的短暫放縱,還是要有節(jié)制的。雖然名義上不禁,但“偷”者亦應(yīng)遵守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一般是由女子或孩童空手前往,不能帶提籃等工具,夠嘗鮮即可?!巴登唷痹谇宕L(fēng)靡一時,到了民國時期則已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