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虎
“勇敢者居住的地方”
隨著“一帶一路”概念逐漸走俏,帶著各種地緣政治的“帶”和“路”也不斷進入公眾視野。勐海,是一個被“帶”和“路”劃過的小城,已經(jīng)如珠玉一般鑲嵌在“茶馬古道”上千百年,但真正走入公眾視野,還是因為近年風(fēng)生水起的普洱茶。我們走進勐海,就是為了尋訪“普洱茶的老家”。
勐海,傣語意為“勇敢者居住的地方”,這個安靜的邊境小城位于云南最南端,居民以傣、哈尼、拉祜、布朗等少數(shù)民族為主,如今當(dāng)?shù)厝诉M山時還保持著帶刀的習(xí)俗。
1961年,學(xué)界正在為茶的原產(chǎn)地是中國還是印度爭得不可開交,巴達野生茶王樹的出現(xiàn),終結(jié)了這一爭論,也使勐海開始為世人矚目。巴達野生茶王樹有1800歲高齡,高32.8米,樹基部圍3.2米,附近還有另外三棵巨大的古茶樹以及野生古茶樹群。此后,樹齡900余年的南糯山栽培茶樹王,世界上迄今保留連片最大的4.8萬多畝栽培型古茶群落,1400多年前植茶、制茶、用茶的先民“濮人”(布朗族先民)……相繼被發(fā)現(xiàn)。作為尚未被探索的茶葉秘境,勐海吸引著越來越多愛茶人的目光。
在西雙版納熱帶雨林中尋pi8nfWIm3o4hJ7K74jBWDx36R+CdwiNg63+IsmMlINE=找野生古茶王樹。
慣常印象中的茶園,是秩序的象征,茶株都排列成整整齊齊的方陣。但在勐海人眼中,茶園卻是大巧不工的,茶樹就像挑剔的仙草,只長在靈氣匯聚的地方。
勐海身處野性的熱帶雨林的懷抱之中,茶樹,也像熱帶雨林中的原始物種一樣,保持著最純正的基因,在這里品嘗到的,不是被人工馴服的臺地茶,而是古色古香的“勐海味”古樹茶,在人跡罕至的叢林中,還有保存完好的野茶樹基因庫,其中,巴達山是最有代表性的樣本。
每個茶山出產(chǎn)的茶有不同的味道,拉祜、布朗、哈尼、傣族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茶文化。不同茶山出品的勐海茶,融合每個民族的文化,加以調(diào)配,獨特的“勐海味”就成型了。
“武侯遺種”的傳說
相傳,勐海種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諸葛亮南征(225年)到今勐??h境內(nèi)南糯山,許多士卒無緣無故昏睡不起,百治無效,于是諸葛亮將一手杖植于土中,手杖發(fā)芽著葉,蔚然成樹,取其葉煨水煮湯,給昏睡士卒喝下,隨即清醒。據(jù)說這些樹是茶樹。后來,每到清明節(jié)、鬼神節(jié)、潑水節(jié),當(dāng)?shù)厣贁?shù)民族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紀(jì)念諸葛亮。這一傳說便是所謂的“武侯遺種”。雖然傳說有附會之嫌,但也可以佐證勐海種植茶樹的悠久歷史。
勐海為何出好茶
氣候:勐海屬南亞熱帶高原季風(fēng)氣候,四季如春,被稱為“南方春城”。
年降水量1300毫米以上,5 ~10月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85.81%,雨熱同期,有利于茶樹生長對水分的需要。
光照好,光輻射的季節(jié)分布與變化有利于茶樹的生長發(fā)育,造就了優(yōu)良的茶葉品質(zhì)。
土壤:勐海境內(nèi)的土壤主要有磚紅壤、磚紅壤性紅壤、紅壤、黃壤等類型,極適合茶樹生長。
剛剛初制好的普洱新茶。
勐??h有一座名為“大益館”的民國式建筑,記錄了當(dāng)?shù)卮笠娌鑿S的歷史,也承載著整個勐?;蛘哒f普洱茶界的光榮與夢想。
1910年
石屏籍漢族商人張?zhí)碾A在佛海(勐海舊稱)建起第一個茶莊——恒春茶莊。
1924年
騰沖富商董耀廷建立洪記茶莊。
1925年
玉溪商人周培儒建立可以興茶莊。
1928年
鶴慶商人張靜波在開辦恒盛公茶莊。至此,云南的四大商幫(佛海幫、騰沖幫、玉溪幫、鶴慶幫)都在佛海有了自己的據(jù)點。以他們?yōu)榇恚嗬^有20多家茶莊在佛海開張,生產(chǎn)出 “佛??睢逼斩?,使佛海普洱的聲名沿4000公里的茶馬古道廣為傳揚。
上 西雙版納的生物多樣性,是原生態(tài)普洱茶的保障。下 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中,各種生物存在著共生、寄生、絞殺等各種互動關(guān)系。
1939年
曠日持久的抗戰(zhàn),使得運送茶葉的商路不暢,佛海生產(chǎn)的大批茶葉無法運出,整個普洱茶產(chǎn)業(yè)鏈都極度萎縮。
4月,一群特殊的外地人來到佛海,談吐中不時吐露“普洱茶”幾個字。他們是肩負(fù)神圣使命、信奉實業(yè)救國的茶葉工作者:畢業(yè)于法國巴黎大學(xué)領(lǐng)導(dǎo)者范和鈞先生、畢業(yè)于清華大學(xué)張石誠先生,以及90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茶葉技術(shù)工作者。在熱帶雨林中,現(xiàn)代化的茶廠開始緊鑼密鼓地籌建起來。
在所有茶商都收縮戰(zhàn)線時,這批人自己動手,砍樹、打磚、砌墻蓋起了面積超過3000平方米的廠房,還從千里之外的香港購買茶葉加工設(shè)備,經(jīng)海路運抵泰國,再由汽車轉(zhuǎn)運,穿越緬甸和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最終運抵佛海。
1940年
佛海茶廠(后更名為勐海茶廠)正式建成投產(chǎn),這座完全有別于傳統(tǒng)作坊制作普洱茶的機械化茶廠的出現(xiàn),揭開了普洱茶千年制造的新篇章,世界上第一所工業(yè)化、現(xiàn)代化生產(chǎn)普洱茶的企業(yè)就此誕生。
布朗族人家的午飯,滿桌子的野茶山珍。
1951年
云南省農(nóng)科院在勐??h南糯山茶葉實驗場的基礎(chǔ)上建立了省茶葉科學(xué)研究所,這是世界最早成立和最專業(yè)的普洱茶研究機構(gòu)。
1958年
勐??h政府成立“茶葉辦公室”,這是云南省設(shè)立時間最早的茶葉技術(shù)推廣機構(gòu),至今仍然在茶葉種植、低改和技術(shù)推廣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老班章村,號稱“普洱第一寨”,是勐海的名片,甚至成為普洱茶的代名詞。從傳說中的“諾博”到大名鼎鼎的普洱,茶的香氣未改,人們的生活卻已發(fā)生了巨變。
群山的禁錮與饋贈
去老班章村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早晨8點,車出勐??h城,就闖入了一幅水墨山水畫中:近處,平坦的“壩子”間是剛收割過的水稻田,成群結(jié)隊的鴨子在水田里嬉戲;遠處,如黛的青山環(huán)繞著壩子,白紗一般的云霧蓋在山頂,把山峰裝扮成蒙著頭紗的新娘。
三菱“獵豹”風(fēng)馳電掣一般穿過橫貫壩子的公路,轉(zhuǎn)瞬之間便進入了被云霧籠罩的群山之中。然而,尋訪老班章的旅程,并不像我們想象中“云端漫步”那般寫意,碎石路取代了柏油路,汽車在山腳下就開始和泥漿作戰(zhàn),再走幾公里,碎石路也沒有了,只剩下蜿蜒曲折的土路。正值雨季,土路經(jīng)來往車輛碾壓,千溝萬壑,若非越野車,恐怕寸步難行。
章朗村周邊的古茶樹都十分巨大,采茶女正嫻熟地爬上古茶樹采茶。
艱難行進了兩個小時,荒無人煙的森林中間突然出現(xiàn)了一片密集的平房——這些都是茶葉初制所。又轉(zhuǎn)過一個山頭,左側(cè)山谷中出現(xiàn)一個半月形的村落,老班章到了。
老班章始建于1476年,是一個以哈尼族為主的少數(shù)民族聚集村寨,有4700多畝喬木茶地,都皆藏在周邊的原始森林中。當(dāng)?shù)睾0?700至1900米,終年多云,所謂“高山云霧出好茶”,這里出產(chǎn)的普洱茶氣剛烈、厚重醇香、霸氣十足,是普洱茶中的極品。從前,它只是一個很小的寨子,一水兒的灰瓦木樓,因為群山的禁錮,保持著原始的生活狀態(tài)。近年普洱風(fēng)潮興起,原生態(tài)的老班章普洱茶被視為“茶王”,備受推崇。村莊也因這自然的饋贈而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滿眼看到的都是整齊劃一的嶄新的別墅群。
“諾博”的蝴蝶效應(yīng)
探訪大名鼎鼎的老班章茶園之前,我們先應(yīng)邀到村委會主任二土家做客。
哈尼人的待客之道中,必不可少的是一杯濃香的茶水。主人須雙手敬茶,先敬年長者,這茶客人是一定要喝的,喝一口也行,表示對主人的感謝。接過二土遞來的茶盅,我迫不及待地一飲而盡,隨即叫苦不迭,但很快舌尖上又傳來絲絲甜味。入口苦,回甘卻極快,果然是茶中極品!
飲完茶,二土的哥哥帶我們上茶山。幾位哈尼族采茶姑娘,身著白紅相間的民族服裝,腳穿時尚的小皮鞋,踩在古茶樹長著青苔的巨大枝椏上,一手掛住枝椏,一手點向上面的嫩葉,如同表演雜技一般,和常見的低頭彎腰采擷茶葉的方式完全不同。
關(guān)于茶葉,哈尼族有一個流傳了千百年的傳說:一個勇敢的哈尼族青年獵得一只豹子,用大鍋煮好,請全寨的人分享。男女老少邊吃邊唱,通宵達旦,便覺口干舌燥,就在樹下燒了一鍋開水,一陣大風(fēng)刮起,樹葉紛紛落入鍋里,開水變成了黃綠色,人們一嘗,頓覺清香爽口,苦后回甘,從此對這種植物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把它稱為“諾博”,即茶葉,從此哈尼人便開始種茶、飲茶。
后來,哈尼人日常飲用的“諾博”變成了大名鼎鼎的普洱,價格貴得像傳說,隨即,如同蝴蝶扇動翅膀一般,引起了席卷全國的普洱熱潮,老班章這個平靜了千百年的村莊,也一夜之間化身為“普洱第一寨”,成為勐海乃至整個西雙版納最富裕的村莊。
勐??h,西定鄉(xiāng),巴達大黑山自然保護區(qū)深處,布朗族人江搓揮舞著樸刀,試圖砍去叢林小徑上新長起來的野草,為我們這些“問茶”
者開辟出一條行進的道路。我們要去的,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野生古茶王曾經(jīng)生長的地方。
茶王樹庇護的村莊
西定鄉(xiāng)曼佤村賀松村民小組,地處勐??h和緬甸交界處,是一個不起眼的地方,但在茶客眼中卻是一處圣地,因為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野生茶樹“巴達茶王樹”仙逝的地方。
賀開古茶山的拉祜族母女正在圍爐煮茶。
壯碩的哈尼族漢子則羅坐在古樹根制作的茶臺前,端著一杯普洱茶,神色凝重地回憶“巴達茶王樹”仙逝時的情景:2012年9月27日晚上,江搓神色慌張地跑到則羅家,氣喘吁吁地說:“不好了,茶王樹死了?!眲t羅拿著手電筒、提著刀和江搓一起進山,“看到倒地后砸成三段的茶王樹,我和江搓都哭了!第二天,我把這事向全村人宣布,全村人都哭了!”
一棵樹死了,全村人都哭了,難道這樹是電影《阿凡達》中的“生命之樹”,而這些村民是它庇護的子民?
賀松村是一個純哈尼族村寨,在巴達大黑山自然保護區(qū)邊上,因為太過偏僻,像勐海其他的村落一樣,千百年來一直原始、貧窮。1961年,人們在巴達山群中發(fā)現(xiàn)了一株1800年樹齡的野生茶王樹,便是賀松村甚至整個勐??h引以為傲的“巴達山野茶王樹”,隨后,周圍又發(fā)現(xiàn)了10余萬株野生古茶樹,堪稱是茶葉史上的一個“地理大發(fā)現(xiàn)”。那時,正值中國和印度為誰是茶樹起源國而爭得不可開交,茶王樹的出現(xiàn)一錘定音,決定了起源國的歸屬。
也正是從那一刻起,巴達山成了茶人心中的圣地,賀松則是距離茶王樹和整個巴達山野生茶樹群最近的村莊。村里自20世紀(jì)30年代開始在原始森林周圍種植茶葉,但真正的大規(guī)模種植,還是在古茶王樹成名之后。目前,當(dāng)?shù)夭鑸@面積有3200畝(不含野生茶),年產(chǎn)量達32噸,和野生茶王樹一樣,都是大葉種茶,回甘好,耐飲耐泡。
西定鄉(xiāng)90多個自然村,村村都產(chǎn)茶,但賀松的茶葉品質(zhì)是最好的。因為“這里是茶王樹生長的地方,是受到茶王樹庇護的!”則羅是賀松村的村支書,也是致富帶頭人,在村里開了第一個茶葉加工廠。“雖然只是家庭作坊,還藏在山溝溝里,但我的茶葉卻銷往全國各地,在北京也有代銷點?!痹谒依?,我們品嘗到了當(dāng)?shù)氐母鞣N物產(chǎn):紅茶、綠茶、生普、熟普、野生的蜂蜜,還有剛從原始森林里采來的野芭蕉。
庇護茶王樹的子民
第一個發(fā)現(xiàn)“巴達茶王樹”仙逝的江搓,帶我們?nèi)ぴL野生茶王樹生長的地方。
曾經(jīng),村民們用腳踩出了一條前往野生茶樹群的路,在原始森林中開荒種地、牧牛放羊。如今實施了森林保護政策,進入森林的村民少了。原始森林中,路只要沒人走,一兩個月就會長滿植物,帶路的江搓手提一把樸刀,邊走邊用刀開路。
穿行了大約兩公里,江搓偏離小路,繞過層層藤蔓,用樸刀指著前面朝我們喊:“看,這是一株野生茶樹!”他彎下腰,用樸刀清理茶樹周圍的雜草和樹干上的藤蔓,“1705,這是這棵樹的編號?!碑?dāng)?shù)卣o巴達山的每一棵野生古茶樹做了一張身份證,“清點一下家產(chǎn)”,而保護這些古茶樹的任務(wù),主要由賀松村民承擔(dān)。
繼野生茶王樹之后,賀松村又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大面積的野生茶樹群落、眾多樹齡在千年以上的大茶樹和古茶園。于是村民們開始靠山吃山、靠樹吃樹,原始森林中的十多萬株野生古茶樹一度成為采摘對象,資源破壞不斷加劇。
“那天下午,我放牛時經(jīng)過這里,像往常一樣,我準(zhǔn)備去祭拜一下茶王樹。但是我走到這兒,發(fā)現(xiàn)茶王樹倒在這里,斷成了三截。我當(dāng)時就哭了,感覺像是天塌下來了一樣!” 江搓說,自從茶王樹被發(fā)現(xiàn),賀松村就慢慢形成了祭拜茶王樹的傳統(tǒng),特別是近十幾年,茶王樹名氣越來越大,賀松的茶葉銷路也越來越好,人們都把茶王樹當(dāng)成了村子的保護神。
賀開村是一個人與茶和諧相處的村莊。
為了防止倒下的茶王樹在熱帶雨林中迅速腐爛,政府決定把它抬出山保存?!八蛣e茶王樹的那天,全村人都來了,那場景就像出殯一樣。”村民在茶王樹倒下的地方建起一座石亭,立有一座碑,上面寫有《巴達山野茶王樹祭》。
茶王樹是因為樹老空心,被風(fēng)刮倒后死去的。此后一年,巴達山野生茶樹群又有二三十棵古樹相繼死去,原因連茶樹專家也無法解釋。村民們說:這些古茶樹都是茶王樹的兄弟、臣子,看到古茶樹被搬離家園,也追隨它而去。還有人猜測,它們是對賀松人心灰意冷,不想再讓賀松人“靠樹吃樹”了。
從那以后,村中成立了專門的野生茶樹護林隊,協(xié)助有關(guān)部門給野生古茶樹定位編號,已定位的古茶樹,由村民認(rèn)養(yǎng),定期檢查、管護。
賀松人已經(jīng)從茶王樹庇護的子民,變成了庇護茶王樹子民的人。
從巴達山返回勐??h城的路上,經(jīng)過一片浩瀚的茶山,山那端的云霧之中,浮現(xiàn)出一個村莊—— 章朗一出場,就令人驚艷。借宿一夜,這茶山古村給了我們意想不到的驚喜。
晨鐘喚醒俗與神
傍晚時進入章朗,古村向我們呈現(xiàn)出它最美的剪影:身著布朗族服裝的老嫗趕著一群黃牛,經(jīng)過村口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牛群慢慢消失在小路盡頭,山風(fēng)吹動古樹的枝椏,樹葉沙沙的聲響中還夾雜著牛鈴的余響。
章朗村位于布朗山頂,夕陽西下時,可以看到極美的火燒云。此時,勞作一天的村民,或趕著牛羊從山坡上放牧歸來,或背著竹簍滿載鮮葉從山頂茶園采茶歸來,或扛著鋤頭從山腳下的旱地鋤草歸來……
晚上,我們住在一幢木屋二樓的“陽光房”,這兒是主人家給茶葉“曬青”的地方,睜開眼,就能看到浩瀚的星空,深呼吸,滿屋子都是古樹茶的氣息。
睡得正香,忽聽鐘聲響起,樓梯上有腳步聲,遠處某個地方還傳來悠長的誦經(jīng)聲。我起床想一探究竟,踩著木樓梯下樓,鐘聲已經(jīng)停止,但整個村莊已被喚醒。兩位穿長裙的中年婦女提著竹籃,經(jīng)過小廣場中間的祭臺時,跪下作揖行禮,然后起身繼續(xù)前行。她們前方的村道上,出現(xiàn)三三兩兩也拎著竹籃的村民。人們一直走到村口,走上一條約有百級的狹長的臺階,悠長的誦經(jīng)聲,如瀑布一般從臺階上傾倒下來,七八個拎著竹籃的人迎著誦經(jīng)聲而上,如同一條條逆流而上的魚。
臺階盡頭是一間佛寺。布朗人信奉南傳佛教,在他們心中,寺廟是最圣潔的地方,進入寺廟的人都要脫鞋赤足,不使寺廟染上塵埃。
大殿外的空地上坐滿了人,有男有女,或老或少,三個一伙,五個一群,掀開自己竹籃上的毛巾,取出里面的辣椒面、蘿卜條、稀飯、玉米棒、方便面,擺了一地,然后有說有笑地開吃。把寺廟當(dāng)作早點攤兼社交圈,這我還是第一次看到。
走進大殿,三四十人跪在大佛面前,有白衣僧人在主持儀式,信徒們的動作并不整齊,其間不斷有人進出:從正門進來,打開竹籃,拿出一根蠟燭,在大佛下面點燃,坐到自己的位置上開始誦經(jīng),之后就拎起竹籃從側(cè)門出殿。
側(cè)門外有一方十米來高的傣式佛塔,從大殿出來的信徒,都從竹籃中拿出一包用芭蕉葉包好的食物放在佛塔前,這是“給佛爺帶的早飯”。之后他們才聚集到一起,開始享用自己的早餐。
章朗村是西雙版納最大的布朗族村寨,也是勐海最古的村莊之一,已有1400多年歷史。章朗,傣語意為“大象凍僵的地方”,相傳,村莊建成后,村里派人到斯里蘭卡取經(jīng),一位名叫瑪哈烘的佛教徒,用大象馱著經(jīng)書從斯里蘭卡出發(fā),行至章朗村外的山峰,大象被凍僵了,布朗人便以“章朗”為村子命名,又在村中建立了一座白象寺,以感謝大象馱經(jīng)之功。
在佛寺中誦經(jīng)完畢,和佛爺一起用完早餐后,村民們才紛紛離開,去處理自己塵世間的俗事。布朗人的生活便是這樣簡單而不凡:從圣潔開始,歸于世俗,因而處俗事時有圣潔之心。
古樹茶上“凌波微步”
布朗族是古濮人的后裔,自稱“布朗”,漢稱“蒲蠻”,傣稱“滿”,新中國成立后統(tǒng)一稱為布朗族。章朗是布朗族文化保存最為完好的地方,建有布朗族生態(tài)博物館,活化石般的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存活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
章朗村有“六寶”:千年古寨、千年古寺、千年古井、千年茶樹、千年茶農(nóng)、千年茶俗。這六寶,尤其是與茶有關(guān)的習(xí)俗,保存十分完好。
章朗村附近有1000多畝古茶園,就連當(dāng)?shù)厝艘舱f不清是何時所栽。據(jù)《華陽國志》記載,居住在中國西南部的古濮人,早在商周時既已種茶,作為最早在勐海布朗山定居的少數(shù)民族,布朗人血脈里世代流淌著濃郁的“茶基因”。
我們跟隨村主任巖膽和他的夫人去古茶園采茶。在一片長滿參天大樹的山頭,巖膽夫人身背竹筐,腳著人字拖,雙手抱著一棵大樹,一步步“走”在樹干上,最終站上了離地面約兩米高的古茶樹的樹丫,紅衣飄飄,如同是“凌波微步”的俠女。她的雙手如同彈鋼琴一般在樹冠上飛舞,每“彈”一次,手上就多了一把嫩葉,不到兩分鐘,就在竹筐中鋪滿了一層。
巖膽夫人摘了一片樹葉放進嘴里輕咬:“嗯,好甜?。 彼赖倪@棵大樹便是古茶樹,她采摘、品嘗的樹葉便是普洱。
章朗的古茶園是一個立體的生態(tài)系列,最上方是高大的喬木,下面是古茶樹,再下面是各種牲畜的“秘密花園”。古茶園“只在此山中,‘林’深不知處”。
“布朗味”的青竹煮茶
采茶歸來,巖膽特地在茶園邊的竹林里砍了一根竹子回家。按照布朗人的禮儀,有客到家,要敬上布朗人獨有的竹筒茶。
巖膽用樸刀把竹子砍成幾段,選了最粗大的一截,齊竹節(jié)砍斷,取下兩截三十厘米長的竹筒,用清水洗凈。巖膽夫人先為我們演示了布朗族特有的茶飲——酸茶的做法:在火爐上架起一只蒸鍋,倒進一簸箕制好的茶葉,然后接過巖膽截好的竹筒,把蒸過的茶葉塞進去,用木棍捅緊。
每年7-10月,采摘茶樹發(fā)出的粗大葉片,蒸熟,放在陰涼干燥處通風(fēng),讓它自然發(fā)酵,10天后,裝入竹筒,壓緊,用筍葉封口,埋在房前、屋后干燥的地方,個把月過后,酸茶就“修煉成功”了。
酸茶主要是布朗人外出勞作時飲用的。布朗人是“寧可食無肉,不可飲無茶”,在外面無法生火,不能沖泡茶水,而酸茶無需用火和水泡,帶一筒在身邊,邊干活邊嚼,可以解渴、提神。
酸茶發(fā)酵需要10天,今天我們無緣品嘗,巖膽夫人特地給我們做了“竹筒煮茶”:在竹筒中放一把茶葉,立刻倒?jié)M山泉水,然后把竹筒放進火塘,添加柴火,火光騰起,把木屋映得一片火紅。竹筒中的茶開始泛起一層泡沫,巖膽用竹筷把泡沫輕輕刮去,再輕輕攪動茶水。竹筒的表皮在炙烤下慢慢由青變黃,最后慢慢碳化,茶水的香氣充斥了整個木屋。巖膽夫人用濕毛巾包裹住竹筒,端起,給每個人的杯中斟滿了金黃色的茶湯。
這茶入口極苦,還有少許煙火味,但很快就回甘生津,煙火味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淡淡的竹子清香。
舊時,飲茶用的都是竹筒杯,現(xiàn)在人嫌麻煩,就用玻璃杯取代了?!坝弥裢埠戎裢膊?,那才是真正的‘布朗味’?!睅r膽邊說,邊將用濕毛巾包裹住的竹筒傳遞給我——眾人圍爐,傳遞竹筒,自斟自飲,是布朗人品茶的方式。
竹筒傳了一圈,一筒茶很快就飲完了,于是繼續(xù)煮,繼續(xù)傳,時光就在煮茶、傳茶、飲茶中悄然流走。
巖膽說,其實布朗人喝茶有很多門道,像瓦罐煮茶、瓦片烤茶,那才是茶中臻味。但如今瓦罐已經(jīng)被淘汰,沒有用了,而瓦片烤茶因為制作過程太復(fù)雜,也沒人愿意做了。
在章朗人看來,如今生活中的“布朗味”已經(jīng)變淡,章朗茶的味道還沒有完全發(fā)揮,但對于我們這些偶然闖入的外來者而言,這被佛光與茶香包裹的村莊,已足夠讓人生津回味。
勐海正值雨季,漂浮不定的云霧帶來隨時會落下的雨水,讓尋訪茶山的旅程充滿不確定性,但同時也放慢了我們的腳步,讓我們能靜下心來捕捉茶山的細微之美。因為躲雨,我們與賀開村邂逅,雖然只停留了一場雨的光景,但當(dāng)?shù)厝伺c古茶樹、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情景,讓我們永遠記住了這“最美的茶山”。
我們的越野車在布朗山山頂?shù)墓分写┬?,腳下慢慢生起云霧,這是大雨將至的前兆。我們加快了車速,還是沒能趕在大雨之前出山,滂沱大雨把我們“驅(qū)趕”進了一個小山村,與其說它是一個村落,不如說是一座巨大的莊園。
走進木質(zhì)的寨門,是一條悠長的木頂走廊,每隔兩三米,就從廊頂垂下一只粗麻繩,底部系著一只巨大的廢棄車胎,輪胎底部覆蓋了一層腐殖土,一些植物在生根發(fā)芽,大多是我們從未見過的熱帶植物。
走廊盡頭是一棟別致的林中小木樓,木樓梯上方的匾額寫著四個大字:云上人家。
木樓小巧別致,只有三個房間:中間是客廳,擺有一張茶幾,一張房桌;靠左的是臥房,靠右的是廚房,正中央正燒著一堆篝火。旁邊坐著一位老太太,裹紅頭巾,穿藍色長裙,這是拉祜族特有的裝束。
我們所在的,就是賀開古茶園。賀開村是一個“林中有茶、茶在寨中”的拉祜族村莊,位于勐??h勐混鎮(zhèn),距勐??h城20公里,古茶區(qū)就在村寨附近,海拔1400~1800米,常年云霧圍繞,是西雙版納保存較好、連片面積最大的古老茶山之一,約有16000畝。
拉祜族是勐海縣四大世居民族之一。拉祜族源于古代羌人,原以狩獵為主,被稱為“獵虎民族”,“拉祜”的意思就是“火烤虎肉”。
賀開的拉祜族主要是10世紀(jì)從瀾滄縣遷入的。“從此就從‘獵虎的民族’變成了喝茶的民族。”拉祜族俗語說:“不得茶喝頭會疼。”拉祜族人家中的火塘是終年不熄的,因為只有火塘才能“烤”出他們最愛的火焯茶——先抓一把大葉茶放在瓢內(nèi),隨后放入火塘中的灼燃火炭,快速搖動,待茶葉烤出香味,揀掉火炭,將茶葉放入茶壺,沖上沸水,幾分鐘過后,一杯釅香濃郁的火焯茶就泡好了。此外,人們也是習(xí)慣喝用土陶罐制作的烤茶。
這些自古傳承的獨特的飲茶方法,都是就地取材,自然而為之,它來自拉祜族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民族文化、生存之道,也正因為如此,賀開的萬畝古茶園得以完好保存至今。
反正也趕不了路,索性看看雨景。大雨中,老榕樹高大的樹冠,為樹蔭下的拉祜族民宅阻隔了風(fēng)雨,采茶歸來的拉祜女子蹲在樹蔭下閑看風(fēng)吹雨,被淋濕的家雞飛上古茶樹的樹枝舒展著羽毛……
桃李羅堂前 雞鳴桑樹顛
看著這古茶古樹古村共生的場景,腦海中不由自主浮現(xiàn)出陶淵明的詩句。
編輯 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