卣壬
眼鏡,最早出現(xiàn)于1289年意大利的佛羅倫薩。有清代學者稱眼鏡是在明宣德年間傳入中國,至清嘉慶年間,眼鏡在中國已經得到普及。在中國的圖像資料中出現(xiàn)的第一個戴眼鏡的人,是《南都繁會景物圖卷》(以下簡稱《南都繁會圖》)里的一名老者,可見明朝時中歐之間已經存在貿易交流。
一家店鋪的幌子上寫著“東西兩洋貨物俱全,西北兩口皮貨發(fā)客”,透露出明朝發(fā)達的海外貿易。“東洋貨”指的是日本貨,與之相印證的,是畫中一處名為“走海倭子進寶”的民間文藝表演,幾位藝人扮演日本商人來到中國進貢寶物,側面表現(xiàn)了中日兩國之間朝貢貿易的史實。
明朝晚期商業(yè)貿易繁榮,《南都繁會圖》中可以看到“立記川廣雜貨”、“福廣海味發(fā)客”、“川廣貴德森字號”、“京式靴鞋店”等許多招牌、幌子,說明晚明時期的商業(yè)貿易已經打破了地域限制。
作者未有定論
原作現(xiàn)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屬名為“實夫仇英制”,但有專家從繪畫技法分析,認為作者另有其人。
仇英,字實父,號十洲,明代著名畫家,江蘇太倉人,與沈周、文征明、唐寅并稱“明四家”。
3.5米長卷,1000多種人物
絹本設色,長350cm,長44cm,共繪制有109個商家的招牌、幌子和匾額,以及侍衛(wèi)、戲子、漁夫、郵差、商人等各色人物,有1000多種不同的職業(yè)身份。
永樂年間的秦淮盛景
描繪明永樂年間南京街市三月慶春游藝活動的場面,反映秦淮河兩岸的風貌。畫面由郊區(qū)農村田舍開始,至明皇宮前結束,反映了當時南京的城市布局,以及手工業(yè)、商業(yè)、廣告、外貿、金融、服務、競技、民俗、宗教、文化、雜藝、戲曲等各種行業(yè)。
Tips
明代坎坷的海外貿易之路
中國的官方海外貿易早在《漢書》中就有記載,后經過魏晉南北朝的不斷發(fā)展,至隋唐兩朝進入黃金發(fā)展期。唐中葉以后,對外貿易的重點從陸上轉移到海上,北至朝鮮、日本,南至印度和東南亞各國。兩宋時期,海外貿易進一步發(fā)展。元代,政府采取鼓勵海外貿易的政策,在造船技術及航路開辟上達到一個新階段。
然而,進入明代,在政府海禁政策的影響下,中國的海外貿易之路曲折發(fā)展,同時完成了由以朝貢貿易為主向以民間貿易為主的轉變,商品也由以宮廷奢侈品為主轉向以民間消費品為主。
從重農經濟的洪武年間,到商品經濟發(fā)達的萬歷年間,明代的經濟水平不斷上升,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有大幅度提高,娛樂方式多種多樣,甚至流傳至今。
最受歡迎的民間藝術表演是高蹺會和燈火闌珊的鰲山。鰲山原指古代傳說中海中巨龜背負的神山,每到元宵節(jié),人們就模擬神山的形狀,把絢麗多彩的彩燈捆扎在上面供游人觀賞。
《南都繁會圖》描繪的是三月慶春游藝活動,戲臺搭在街道正中,觀眾站在街上看戲,街道一邊還用木條和木板搭了兩座女臺,遮有布幔。周圍的店鋪酒樓也擠滿看客,整個街道都變成演出場所。
Tips
從驅魔除鬼到娛樂文化
明代,社會各階層的閑暇文娛習俗形式多樣,包括雜技百戲、博弈、競技等。其中傳統(tǒng)節(jié)慶時的娛樂活動,逐漸從驅魔除鬼的需求中解脫出來,演變成兼具禮儀性和娛樂性的文化活動,為節(jié)日增添歡樂的氣氛。
《南都繁會圖》中,南市街內有一些錢莊,比如“王元昊通商銀鋪”和“兌換金珠”等鋪號,反映了當時貨幣金融業(yè)的活躍。
中國是世界上使用貨幣最早的國家之一,中國的貨幣至少已有四千多年歷史,之前長時間使用的是銅幣,自元代開始,紙幣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明代初期出現(xiàn)大明寶鈔,屬于紙幣發(fā)行,市面上也有銅錢和各種通寶的使用。至于白銀,明代初期并沒有作為貨幣使用,而是折用,到了晚明,銀子直接作為市場上的一種流通貨幣,這一情景在《南都繁會圖》中也有所反映。
Tips
新興的銀錢兌換業(yè)
明朝中后期,商品經濟發(fā)展,商品交易額增大,需要價值高的貴金屬來促進商品的交換,而使用貴金屬做貨幣,也是商品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標志。
當商品交換打破了地域限制之后,如白銀這樣的貴金屬在商品交換中擔當起更為重要的角色,但是作為流通貨幣,白銀在當時并沒有統(tǒng)一的規(guī)格,市場上有銀錠、銀花和碎銀,成色也有差異,每次支付都需要稱分量、鑒定成色,因此,銀錢兌換業(yè)發(fā)展迅速。
晚明城市商品經濟的繁榮,將社會帶入了一個變革的時代。
服飾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體現(xiàn),也是社會進化的晴雨表。隨著商品經濟的高度發(fā)展,明朝中后期的服飾悄然發(fā)生著變化,富商大賈不再甘于禮制的約束,突破單調、保守的衣著風格,從而帶動整個社會風尚的嬗變。
《南都繁會圖》中,與衣飾有關的店鋪占了很大比重,比如“絲綢老店”、“涌和布莊”、“京式靴鞋店”、“極品官帶”、“畫脂杭粉名香宮皂”和“梳篦老鋪”等。畫中人物的衣物顏色艷麗,款式奢華飄逸,隱約透露著明代中后期都市生活的奢靡之風。
Tips
朱元璋的服飾愿望
洪武元年(1386)二月,明太祖朱元璋立國伊始,就下了一道“悉命復衣冠如唐制”的詔令,對全國官民百姓衣冠服飾的形制、質地和顏色都做了嚴格規(guī)定,其后又經過數次調整,直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明代服飾制度基本成型,其規(guī)定之嚴密,可以說空前絕后。
正是這些繁縟苛刻的規(guī)章,建構起了明初等級森嚴的政治體系,也形成了尊卑有序貴賤分明的服飾文化氛圍:該朝士女服飾,皆有定制。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富商巨賈不斷突破這種文化氛圍,明朝中后期服飾的“去樸從艷”、“僭擬無涯”,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明初以來的禮法道德秩序。
編輯 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