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識猷
“你不了解我?!?“你根本不愿意了解我!”“你們?yōu)槭裁床荒芾斫庖幌挛夷??”你是否正在抱怨著,或被這樣抱怨著。是的,這種抱怨并不罕見。
在人際互動中,我們常常會產(chǎn)生“被洞悉錯覺(Transparency illusion)”,誤以為自己的表情、肢體、語言、眼神已經(jīng)傳達了自己真實的意思,甚至誤以為即使一言不發(fā)別人也該“了解自己的想法”。
但是這真的可能嗎?答案是:不可能。我們終會體會到一種痛苦——你以為別人懂的和別人真正懂的之間的落差。或許我們應(yīng)該首先修改一下自己的預(yù)期——“被誤解”才是世間常態(tài),“你懂我的”幾率則像中彩。
“認知吝嗇者”的偏見
被誤解的首要原因,在于我們自身?!霸趺纯赡埽俊蹦阋苍S會驚訝,但醒醒吧,要承認你的表達能力并沒有你想象的那么好。
專業(yè)的演員經(jīng)過多年嚴苛訓(xùn)練,方能通過一顰一笑讓我們感同身受。作為不能自如控制臉部表情肌的普通人,你的“冷酷臉”可能看起來更像“生氣”,“關(guān)心臉”可能更像“煩躁”,“友善臉”可能更像“軟弱”……至于你那些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的話,又有多少句跟你心底真正的想法完全契合呢?你真的指望別人通過你那蒙娜麗莎般的臉、含混不清的話、手舞足蹈的動作,看透你的內(nèi)心深處的真實喜好和善意嗎?
理解一個人,是需要花費太多腦力去認真“讀人”的。用腦科學(xué)行話說,我們都是“認知吝嗇者(Cognitive Miser)”。然而,吝于動腦,并不代表我們無法對一個人做出判斷——事實上,我們每天都在迅速“讀人”,只是我們的大腦自動給“讀人”挑了條捷徑,一靠“偏見”,我們喜歡根據(jù)少許線索“以小見大”,而不是費心考慮一件事究竟是環(huán)境還是別人的性格所致;二靠“啟發(fā)(heuristics)”,在評價一個人的時候,我能回想起多少算多少,能聯(lián)想起什么就是什么。何必費勁去全面了解一個人?我們更喜歡給別人貼標簽,不費腦力,多快好省。
看清別人“真正的模樣”
然而,當我們靠“直覺”自動讀人時,我們只會看到“我們期望看到的東西”,卻看不到別人“真正的模樣”。大多數(shù)人理所當然地相信,別人跟自己擁有差不多的價值觀,同時還認為,別人的道德水準和個人能力都比自己低一些。
常有人滿懷“為你好”的愿望去插手別人的事情,結(jié)果卻招致強烈反彈,就是因為一開始他就誤讀了別人的意愿和境況。
我們有沒有真正花力氣去讀懂別人的時候呢?也是有的。這種階段被稱為“反思階段(correction phase)”。為了達到這一階段,你需要花點時間,拋開既往成見,拋開自己的愿望——任何成見或愿望都會扭曲你的觀察——然后,認認真真地去傾聽別人的表達,期間多次復(fù)述自己對對方表達的解讀,多問幾次“我的理解中你是這么想的,我有沒有理解錯呢?”
這樣做確實不那么容易,但為了營造讓自己更幸福的人際關(guān)系,費腦費力也是值得的。送給自己重視的人最好的禮物,首先不妨送出一份努力——“我想努力去看見你真正的樣子(我想讓你看到我真正的樣子)”。
怎樣讓別人讀懂你?
現(xiàn)在,我們來看看,如何幫助別人讀懂你?
1.努力用各種方式表達自己是友善而有能力的人。這是因為大腦既不愿意了解敵人,也不愿意費心了解無用的人。
2.讓別人對你感到好奇。大腦在升起好奇心時,會同時升起探究的動力。
3.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由于大腦的認知懶惰,一旦形成第一印象,后續(xù)就會很難扭轉(zhuǎn)。
4.萬一不幸已經(jīng)留下了糟糕的第一印象,就只能靠提供超出尋常的大量證據(jù)——多到大腦無法忽視的程度——來改變大腦的看法。
5.多多稱贊別人“是個努力公平看待其他人的人”,同時有意無意地講述一些“自己曾經(jīng)因為武斷偏見誤解他人造成的遺憾”,這些都能促使別人的大腦進入“反思階段”。(責(zé)任編輯/梅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