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強
我們那一代人,青少年時代被“白卷”英雄擋在了各種學校的大門之外。大學關門了,連初中、高中也被變成了“紅色革命”的戰(zhàn)場。無奈之下,在校生都只能中止所有的學習,到廣大農(nóng)村去上山下鄉(xiāng),“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還是未成年人,卻要努力做工養(yǎng)活自己,同時又被動放棄了知識與文化的學習,接受勞動教育和貧下中農(nóng)的貧窮式生活教育。
那個時代,人們除了物質(zhì)生活的極度貧乏之外,更可怕的是精神的匱乏。未成年人的上山下鄉(xiāng)是對他們?nèi)诵陨系膫?,而精神世界的干枯則幾乎毀滅了整個一代人。
恰恰是經(jīng)歷了這樣一個短暫的精神匱乏的時代,讓這一代人反而產(chǎn)生了對文化追求的饑渴,反而有了更強烈的學習的愿望與動力。當社會對文化的封鎖打開了一扇窗縫時,這一群人開始瘋狂地“掠奪”可能遇到的一切資源,餓虎撲食一般惡補失去的年華與機會,惡補本應早就該擁有的知識與文化。
尤其是高考制度的恢復,讓高考成為重新燃起我們學習興趣的火種。入讀大學不但是人們可以重新獲取知識的橋梁,也成為知青們脫離生活困境的跳板??磿W習也再一次成為生活的動力,成為人生中的重要一課,成為改變現(xiàn)狀跨入美好未來的必經(jīng)之路。
改革開放打破了國界的封鎖和思想領域中的限制,給了社會更多的閱讀機會,但到了今天,生活的富足卻沒有激發(fā)出人們更廣泛的學習熱情。相比之下,中國的人均年閱讀量遠遠低于大多數(shù)國家的水平。
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的經(jīng)濟飛躍已經(jīng)基本解決和滿足了吃得飽、穿得暖的問題。讀書不再是為了生存,為了溫飽。讓曾經(jīng)為了改變生活困境的讀書動力消失了。大多數(shù)的年輕人有了更多的學習選擇,高科技也讓他們有了更多的學習手段。
過去的只靠紙媒、書媒的學習中,人們更多地要將知識裝進頭腦之中,帶著行走和生活。遇到了問題時,要靠頭腦中的記憶做出對策的選擇。但現(xiàn)代科技將許多的知識裝在了公共的硬盤中,遇到問題時,他們會用電腦或手機去“百度”,去“搜索”。因此他們會認為讀書不再重要,讀書會成為一種多余的負擔。
讀書是對知識的系統(tǒng)化、完整性吸收。而信息的搜索則只是一種知識的碎片化,固然可以有助于解決許多問題,但卻不能將人的頭腦變得更有獨立性,反而會變得更有依賴性。再高的科技,也無法讓人的頭腦變得更有獨立性和邏輯性;再高的科技,也必須靠人腦的指揮和利用,才能變成現(xiàn)實的成果。
將讀書獲得的知識融入于自己的頭腦中,還是將判斷依賴于存在硬盤中的搜索,其差別正在于,你是靠自己的認識去自主地做出選擇,還是靠他人的幫助去做決定!
靠自己的獨立思考做出的選擇,會有利弊的分析在先,因此動力與執(zhí)行力不同,即使遇到了困難與壓力,仍會在有充分準備的條件下應對。但靠別人的幫助才被動做出的決定,就可能每走一步都擺脫不了要靠別人的幫助?;蛟S一旦失去了幫助,就失去了信心,就只有接受失敗了。
書可以成為導師,可以成為案例,可以成為鏡子,也可以成為朋友。當書成為了朋友時,不但可以陪伴你度過寒冬,走過黑夜,也可以與你共同分享春天,分享快樂。你會不再孤獨、不再寂寞、不再彷徨、不再膽怯、不再六神無主。書會讓你聰明、智慧,還會讓你勇敢、堅強,更會讓你在迷茫中找到方向。
三年前我和幾個朋友組織建立了公益的讀書會活動,請官員、專家、作家、經(jīng)濟學家、社會學家、企業(yè)家、藝術家等各界人物來演說讀書與讀書的收獲。我堅持完全公開,對社會免費開放。不是為了讓所有聽眾到讀書會尋找人生的答案,而是希望所有的人能通過讀書而建立獨立思考的能力。
書的開放與思想的開放同步。有了開放的討論,才能讓更多的好書展現(xiàn)給社會,讓許多人在茫茫書海中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喜好,找到自己的需要,找到對自己最有幫助的作品。
閱讀不但能改變世界,閱讀也會改變?nèi)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