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厚明
讀《觀刈麥》,同學(xué)們在感受唐代農(nóng)民的夏收勞作生活,認識封建社會殘酷的剝削和人民遭受的苦難之余,也不可忽視文中一個看似次要的人物——“我”(白居易)。因為,在這首諷喻詩中,白居易彰顯了自己作為一個正直的文人的那顆良心。
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士大夫”與“布衣”階層之間不僅是衣著和待遇的差距,更有一道“上”與“下”政治壁壘森嚴的壕溝。自古以來,通過科舉考試“爬”上官位者,多以不屑的眼光俯視百姓,真正把“民生”裝在心中,彎下腰為百姓之幸福操心的并不太多,白居易算是一個。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边@是屈原的心聲,更是白居易的寫照。
《觀刈麥》作于唐憲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詩人時年36歲,任周至縣(今屬陜西?。┛h尉??h尉在縣里主管緝捕盜賊、征收捐稅等事,正因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對勞動人民在這方面所受的苦難知道得最清楚。
詩歌開篇四句交代背景,一“少”一“倍”,寫出了農(nóng)人的繁忙,同情之情已現(xiàn)。主體部分描寫了兩個繁忙的勞動場面:一是搶收小麥,一是“貧婦人”拾穗。搶收小麥者的痛苦和艱辛主要通過描寫炎熱的天氣及其“變態(tài)心理”來展現(xiàn):“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其生活之艱辛令人痛心!與無麥可收而撿拾“遺穗”的“貧婦人”相比,有麥可收者似乎是幸運的,但一聽之下才知道,原來是因為“家田輸稅盡”,“貧婦人”才“拾此充饑腸”。很自然地讓人想到,她的昨天正是刈麥者的今天,而她的今天,或許正是刈麥者的明天??!在繁重的賦稅徭役之下,農(nóng)民只有這樣一種悲慘的命運!
描寫了農(nóng)民在酷熱夏天的勞碌與痛苦之后,詩人也聯(lián)想到自己。他深感自己沒有“功德”,又“不事農(nóng)?!保墒敲磕陞s享有“三百石”俸祿,到年終還“有余糧”,因而“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在那個時代,詩人能夠主動將自己和農(nóng)民作對比,并自我“解剖”,十分難得。
當(dāng)然,我們知道,白居易作這樣的揭露與“解剖”,在干預(yù)現(xiàn)實方面的作用委實有限,但是,他畢竟為百姓“吶喊”了,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代,我們對他還能有怎樣的苛求呢?
讓我們向白居易這樣心系百姓的“良心文人”致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