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英
摘 要: 高中語文教學中文言文教學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但現實是學生認為學習古文枯燥乏味,對文言文閱讀的熱情極其有限。本文從學習文言文能夠加深學生對成語的理解,提高現代漢語的語言修養(yǎng)和表達能力;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yǎng)和寫作能力;可以傳承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將有助于學生對中華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領悟等四個方面分析文言文學習的現實意義,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和熱情,提高中學生的修養(yǎng)和文化素養(yǎng)。
關鍵詞: 文言文 現實意義 文化素養(yǎng)
高中語文教學中文言文的教學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但現實是學生不愿意學習古文,認為學習古文枯燥乏味,難學難懂。而且學生在被動的閱讀過程中過于注重機械的名句記憶,忽視整體篇章的理解。由此可以看出學生對文言文閱讀的熱情極有限?,F代社會,文言文以自身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價值受到國民的重視,并且現代社會中的學習和生活也與文言相關知識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和熱情,讓學生認識到文言文學習的重要現實意義就非常有必要。
一、文言文學習能夠加深對成語的理解,提高現代漢語的語言修養(yǎng)和表達能力
成語經過幾千年的創(chuàng)造錘煉,融入中華民族語言思維系列。作為漢語詞匯的瑰寶,成語語言精練,結構嚴謹,含義深刻,富有表現力。在語言表達中,恰當運用詞語,可以收到詞簡義豐、形象生動、透徹犀利之效?,F代社會,成語在語言交際中的使用率很高,同時也是高考必考內容。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的,學習文言文可以了解成語的來源出處、確切含義和演變過程。在積累大量成語的同時,能夠準確無誤地使用成語詞匯。
學習王勃的《滕王閣序》,可積累成語“鐘鳴鼎食”“命途多舛”;學習《廉頗藺相如列傳》,可積累成語“完璧歸趙”“負荊請罪”“刎頸之交”;學習《鴻門宴》,可積累成語“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勞苦功高”“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等等,不勝枚舉。
另外,成語中的語素有許多保存了古漢語的意義。學到荀子《勸學》“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一句,知道“假”有“借助”的意思,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狐假虎威”、“不假思索”等成語。李清照《聲聲慢》:“滿地黃花堆積、憔翠損,現如今有誰堪摘?”“堪”與成語“不堪假想”、“不堪入耳”中的“堪”意義相同,是“能夠”的意思?!队伟U山記》:“何可勝道也哉?!薄皠佟迸c成語“不勝枚舉”中的“勝”同義,有“盡、完”的意思。這樣通過文章內容可以更好地理解成語,加深印象,便于學生記憶。
二、文言文學習能夠提高文學修養(yǎng)和寫作能力
當今學生作文最大弊病是內容空洞,“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言”之有物,必先“心”中有物。所以,積累豐富生動的寫作素材是寫好作文的首要條件。文言文是寫作素材的儲藏室,在學生生活閱歷、課外閱讀相當有限的情況下,如果能立足文言文,巧妙利用文言文,從課文中挖掘有用的寫作素材,就可以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擺脫寫作時搜腸刮肚、找不到寫作素材的困境。
文言作品中的典型素材有高尚品德的作者形象,如氣節(jié)崇高的孟子,憂國憂民的范仲淹,不同流合污的屈原等。文言文還有生動的作品人物形象,如勵精圖治、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機智勇敢又寬宏大量的廉頗,巧喻進諫、妙語服王的鄒忌等。這兩種典型素材在文言文中比比皆是,如能將這些素材靈活運用于寫作中,就可以擺脫寫作找不到素材的困境。
另外,文言文中的名句俯拾即是,背誦積累文言文中的一些名篇佳句,并將其靈活運用于寫作之中,如“嵩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帶左右”這樣的句子就完全可以運用到寫游記的文章中,為文章增添文采。
三、文言文學習可以傳承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
任何國家的文化都是有根基的,中國文化的底蘊始于古代文學,文言文記載了我國古代文化遺產,讀不懂文言文,所謂繼承、吸收和發(fā)展就無從談起。文言文教材涉及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的諸多內容,還涉及文體、修辭等語言學知識,古代的姓氏名號、車馬宮室、職官、樂律、天文歷法等豐富的文化知識。以文字學知識來說,包括“漢字的構造,古今字、異體字、繁體字”等內容,給我們揭示了漢字和漢文化的密切關系。還有一些關于古代的姓氏名號、服飾、車馬、宮室、天文等方面的內容,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空間就更大了。學生學習這些內容的過程,已經不單是簡單地將其作為文言文知識學習,而是對傳統文化接納、傳承的過程,學生的知識空間擴大了很多。
四、學好文言文將有助于領悟中華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
閱讀文言文,能夠學習先人的偉大精神、崇高品德和高度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培養(yǎng)愛國主義精神,樹立振興中華的雄心壯志,提高思想、知識、文化素質。學習莊子的《逍遙游》,理解莊子那種“逍遙”的精神,了解道家“無為”的思想。學習《廉頗藺相如傳》,廉頗讓我們學會大度做人。學習《勸學》讓那些有厭學情緒的學生有了指路的明燈。學習賈誼的《過秦論》,能讓我們懂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閱讀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明了古人心系天下,先于民憂,后于人樂的傳統道德觀念。這些都是古人優(yōu)秀的品質,也是傳統文化的精華。學習這樣的文言文,聆聽先賢對我們的諄諄教誨,能使人切實接觸感染到中國的氣質。
總之,中學教材中的一些文言文,都是千古傳誦的名家名篇,無論思想內容、感情因素,還是藝術技巧、語言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首先要明確文言文學習的現實意義,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和熱情,培養(yǎng)文言文閱讀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文化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