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萍
上課是一門藝術,復習課是藝術中的“精品”。在追求有效教學的今天,復習課怎樣上才有效已成為一線教師的“熱門”話題和“頭疼”問題。通過多年的實踐與反思,精講、精練、精評、總結是有效提高復習效率的四大“法寶”。
一、精講
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始時,學生準備充分,思維積極,反應敏捷,課堂氣氛活躍。在第30至35分鐘之間學生進入“思維波谷區(qū)”,即學生大腦產(chǎn)生疲憊,思維敏銳性急劇下降,甚至不愿思考。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師在整個30至35分鐘教學過程中實行“填鴨式”教學,導致師生之間存在邏輯差異與空白。因此,在復習過程中,教師更依據(jù)有效教學的原則,采用“精講”策略,突破“思維波谷區(qū)”。一般而言,教師“精”講應采用三大策略:一是提問巧妙。提問難度要適合,提問反饋要及時,提問于學生的疑惑處,提問于學生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處,提問于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關鍵處,提問于學生思維的轉(zhuǎn)折處。二是歸納要點。要點歸納的原則是要嚴謹準確、簡潔明了,對學生的歸納不夠完善和不夠準確的地方,一定要明確指出并代之以準確的結論,讓新知準確無誤地進入學生的頭腦。三是整合知識。當前英語高考的題目,幾乎每一道題都要依據(jù)條件判斷、推理,從而得到正確答案。因此,在加強基礎知識的同時,也要著力挖掘知識點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有效地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和運用,真正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精練
1.以課文為主,輔以精選時文,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一般來說,教師可以采用三種方法:①“精”與“泛”結合。教師要站在一定的高度駕馭教材,整體考慮,適當取舍,從中選出四分之一的課文為精讀材料。處理精讀材料所花時間要長一些,要求學生除透徹理解課文,了解文章的寫作和修辭上的特點、批判地分析作者的觀點、寫作目的等外,還要厘清每一個詞在特定語境中的準確含義及弄懂每個句子的句子結構,并完成和課文內(nèi)容相關的寫作練習,對于注讀材料的要求只定位在課文理解及獲得閱讀技巧的層面上。②獲得閱讀技巧。不管是精讀還是泛讀,均要達到獲得閱讀技巧的目的。要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學會以句為單位讀,以意群讀,克服逐字讀、出聲讀、指點讀的壞習慣等。要學會以不同的方式讀,如跳讀、研讀、品讀、粗讀等,既培養(yǎng)閱讀速度,又提高獲取信息的準確性。還要學會概括文章大意,尋找主題句等,并學會根據(jù)課文表層信息推出文章深層含義和根據(jù)上下文猜測詞義。③選擇性地歸納語言知識。以活的語言材料為背景,適時有選擇地歸納所學知識,遠比在舊語言材料上進行復習要有趣得多,更具有效性。
2.以基礎為重,輔以練習,加深多語法知識的理解,提高解題正確率。針對近幾年高考題中的一些語法考點,如冠詞、代詞、動詞的時態(tài)、語態(tài)、非謂語動詞、情態(tài)動詞、復合句、倒裝結構等結合具體實例,反復講解,融會貫通,使學生學會在語境中活用這些語法知識。做題時及時發(fā)現(xiàn)知識漏洞,讓學生建立自己的錯題記錄,不斷總結做單選題的經(jīng)驗教訓,學會分析試題所考的語言點,把握命題人的命題意圖。一般來說,教師可以采用三種方法:①一題多解——深入理解一個概念的多種內(nèi)涵,對一個典型題,盡力做到從多條思路用多種方法解釋。②多題一解——對具有共性的問題要努力摸索規(guī)律。③一題多變——不斷改變題目的條件,從各個側(cè)面檢驗自己的知識。
3.正確處理三對矛盾,促進學生聽力迅速發(fā)展。學生聽力的提高絕非一日之功,但科學的訓練方法可以加速聽力提高的進程。在訓練中,一般容易陷入以下“誤區(qū)”:①只求聽力訓練總量,不排除聽力障礙。有人認為聽力的提高只是一個“量”的積累的過程,所謂“功到自然成”,這種觀點是不全面的,由它指導的訓練也是低效的。一定的訓練是無疑是必需的,但在聽力訓練的同時,不斷排除障礙,則能迅速提高聽力水平,學生的聽力障礙主要有:語音、語調(diào)障礙;知識結構障礙;文化背景障礙;心理因素及外部干擾因素障礙。要排除上述障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訓練中教會學生一些必要的語音知識如句子重音,失去爆破、連讀、語調(diào)等,要求學生學會用英語思考問題,排除母語干擾,并不斷積累目的語國家的歷史、政治及人們的生活習慣、風土人情等生活方式等文化背景知識,準確理解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語言功能。還要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zhì)訓練,使學生免受情緒及外部因素如背景噪音、音量大小,磁帶清晰度等的干擾,克服困難,迅速進入“角色”。②只重視聽力測試,不重視聽力基本功訓練。正確的做法是把聽力基本功的訓練放在第一位,讓學生通過聽力訓練獲得聽力技巧,如學會聽辨數(shù)字、時間、地點、人物身份、人物說話語氣、語篇大意,分清信息主次,并學會通過抓關鍵同時進行信息重組達到情節(jié)再造。③只重視集中訓練,不重視分散訓練。聽力水平的提高決非可以通過短期行為所能奏效的。一定要在平時持之以恒地堅持分散訓練,然后相對集中一定時間進行強化,從而提高聽力水平。
三、精評
1.講評要有“雙備”。一是備好試題內(nèi)容。講評前,教師要分析試題難度是否符合學生實際;要分析試題是否符合英語課程改革理念;要分析試題考查哪些重要知識點、解析試題命題意圖、哪些試題類似高考題或不相關等。二是備好學生情況。講評前,教師要對學生的答題情況認真診斷,弄清哪些題錯得多,錯在哪里,找出錯誤的癥結,分析何種英語能力需要加強,學生需要何種幫助,做到心中有數(shù)。
2.講評要有側(cè)重。在講評時,教師應該側(cè)重重難點地進行講評分析——教師可用多媒體展示各試題的得分率,高度失分的試題做詳細分析、中度失分的試題做一般分析、低度失分的試題不做分析;應該側(cè)重英語能力地進行講評分析——對試卷內(nèi)容的分析不能僅僅停留在知識點上,要從英語學科的能力角度進行試題分析,對于學生能力結構的欠缺加以重點分析;應該側(cè)重解題技巧地進行講評分析。
3.講評要有拓展。試題由于受考試卷面、考試時間的限制,試卷不可能涉及所學知識的全部。命題者往往以“點”帶“面”地考查學生的英語知識與能力。因此,講評時教師不能就題論題地講評,而應從“點”出發(fā),把“面”帶出來呈現(xiàn)給學生,盡可能地構建知識點之間的橫向和縱向聯(lián)系,達到“舉一反三”的功效。
4.講評要有參與。一堂成功的試卷講評課,教師應該給予學生充分表述自己思維過程的機會,增加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交流時間,允許學生對試題進行自我評價。通過積極主動地參與——答問、質(zhì)疑、討論,學生充分凸顯主體地位,不但在整個講評過程中情緒亢奮,思維得以激活,容易接受大量的有關知識及解題的信息,而且有助于英語知識的掌握和解題能力的提高,真正“會做”。
四、結語
“年年歲歲題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教學工作面對的是學生而不是題,參加高考的是學生而不是教師。教師講得再多,講得再好,學生不理解、不會用,教師所做的一切都是“白搭”。因此,教師要使學生“吃一塹,長一智”,就要讓學生找出自己的知識弱點,做錯題筆記是種好辦法。做錯題筆記應該包括三方面內(nèi)容:①記下錯誤是什么,最好用紅筆劃出或用特殊符號標出。②分析錯誤原因是什么,如遺憾之錯——分明會做、審題不清而做錯;似非之錯——記憶得不夠準確、理解得不夠透徹、應用得不夠自如而做錯;無為之錯——不會答、不理解、無思路而做錯。③總結錯誤糾正方法。總之,每次考試或練習結束后,要認真分析得失,消除遺憾,弄懂似非,切實解決“會而不對、對而不全”的老大難問題。
綜上所述,教師運用“精講、精練、精評、總結”的復習四大“法寶”,有利于提高英語課堂復習效率,取得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