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路
“你們是不是有點歧視曦曦?”班主任的話像當頭一棒,把我和姍姍打懵了:“???老師,你在說什么啊!”老班說,曦曦前兩天找到他,說她覺得我們有點歧視她,問她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她也說不出來,就是“心里這么覺得”。老班觀察了兩天,沒發(fā)現(xiàn)什么“異常情況”,就來找我們問問?!爸灰獩]有這回事就好,曦曦也沒說什么不好的話,你們不要往心里去?!?/p>
我和姍姍仔細回想,越想越委屈:初見曦曦,是一個中午,班主任把一個打扮得有點土的女生領(lǐng)進教室,安排在姍姍旁邊,后面還跟著那個女生的父親,提著一個大號編織袋,憨厚地笑著。后來知道曦曦來自一個離縣城挺遠的村子,家境也不太好,可我們并沒有因此對她另眼相看啊,相反還對她格外照顧,和她一起聊天,一起玩,一起分享好吃的……說我們“歧視”她,簡直莫名其妙!
我們向幾個朋友訴說委屈,她們也紛紛為我們鳴不平:“她有毛?。 薄鞍籽劾?!”“別理她!”既然處不來,那就別處了。高二開學后,理科成績不錯的曦曦轉(zhuǎn)去文科班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歧視事件”……管她呢!
高中畢業(yè)的“慶功宴”上,班長把去文科班的幾個同學也叫了過來,說這樣“我們一個班才算齊了”。曦曦和我們又坐在了一起。氣氛尷尬,只好埋頭吃飯,直到有個大大咧咧的女生開玩笑地喊了一句:“馬上要畢業(yè)了,大家有仇的報仇,有冤的伸冤,有什么想不通的都給解決了吧!”我心里一咯噔,猶豫了一下,鼓起勇氣小聲地問曦曦:“你真的覺得我們歧視過你嗎?”沒想到,曦曦哭了。她哽咽著說了句“對不起”,我們的記憶隨之噴涌而出:
我們每天都能回家,常常談起縣城里哪里有好吃、好玩的,周末會興奮地相約去逛街,而只能住宿舍、吃食堂的曦曦聽得心里不舒服;家境富裕的姍姍總會帶來許多進口零食,曦曦看著新奇,舍不得吃,姍姍會說“吃吧,我家里多著呢”,這話卻讓曦曦覺得刺耳;有一次姍姍請大家吃牛排,那一頓飯的價錢是曦曦半個月的生活費;我們吐槽父母,調(diào)侃各自家里的糗事趣事,這讓離家在外的曦曦更覺孤單;有時我們聊得開心,不由自主地說起了本地方言,雖然曦曦大部分都能聽懂,但依然覺得自己像個“外人”……我們的許多無心之舉,甚至我們的熱心,對她來說更像是在“秀優(yōu)越”。
曦曦說,她當初不該這樣揣測我們,請求我們的原諒。我和姍姍卻覺得,其實該道歉的是我們。
后來我到杭州上學,才真正體會到曦曦當時的心情。一個人在外讀書總有些心酸,想努力適應(yīng)環(huán)境,融入本地人的圈子,只是我們當時雖然懷著善意,卻還沒學會將心比心,沒有體察到曦曦細膩的感情。
幸好有班長的一個邀請,幸好曦曦打開心扉,我們直到現(xiàn)在還保持聯(lián)系。感謝這段經(jīng)歷,讓我們成長。
小編說 / 你滿懷善意的“霸道給予”,對方未必能夠“開心接受”。人的不同境遇,有時便是一道看不見卻硬邦邦的“玻璃墻”。所謂“換位思考”,不是“為你著想”,而是試著把自己想象成站在“墻”那一邊的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