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昕
在當前,探尋促進小學語文學習方式轉變的方法,總結構建高效語文課堂的有效策略,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和意義。
一、正確認識學習方式的本質,科學組織學習活動
為了真正轉變學習方式,構建高效語文課堂,首先老師們要正確地認識各種學習方式,科學有效地、有步驟地組織實施,以免過度追求形式上的學習方式轉變。例如,在學習《走,我們去植樹》一課時,由于文本比較簡單,本課的教學完全可以采用自主學習的方式。自主學習是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讓學生獨立地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chuàng)造等方法來實現學習目標。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并不意味著教師在課堂的“退場”。因此,在上課的前一天,我就提醒同學們結合自己學習生字的經驗預習本課的生字新詞。課堂一開始,我請學生將預習中的發(fā)現進行匯報,孩子們的積極性很高,很多學生還進行了補充。
二、緊密圍繞語文教學目標,選擇恰當學習方式
教學目標對于教學活動具有導向作用,一切教學活動都需要緊密地圍繞著教學目標展開。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老師教學方法的選用、學生學習方式的使用都需要以教學目標為依據,否則,就會影響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比方說,以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協(xié)作能力為目標,就需要在課堂上更多地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如果教學目標側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自主學習能力,則需要采用自主學習的方法,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完成學習任務。因此,為了提高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效果,構建高效的課堂,就需要認真地解讀小學語文教學目標,明確每堂課的具體教學目標,并且緊密地圍繞教學目標選擇恰當的學習方式。例如,《第一朵杏花》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是理解竺可楨一絲不茍的科學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表演和品字析句的能力。老師可根據這個教學目標,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開展學習,小組同學逐段閱讀課文,找出文中可以表現竺可楨科學精神的詞語,再經過相互討論補充,從而加深對課文主題的理解。
三、充分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靈活應用學習方式
為了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就需要充分結合本班學生的語文基礎,以及學生能力水平的實際情況選用學習方式。比方說,對于基礎比較薄弱、閱讀分析能力較差的班級,在組織教學活動時,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任務設計就要相應地降低難度,而且需要更多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合作討論的機會,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相互取長補短,實現共同進步。所以,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由傳統(tǒng)的以老師講授為主的方式向以學生為主的學習方式轉變時,還需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機動靈活地應用各種新型學習方式。不論是學習任務的設計,還是合作學習小組的建立,都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科學合理地安排實施。例如,在學習《燕子》一課時,由于學生對于燕子的了解比較少,采用自主學習的方式學生會遇到一些困難,老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一些幫助,如出示一些圖片,讓學生觀察燕子的特點,加深學生對燕子特征的認識。這樣,由于降低了自主學習的難度,從而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四、密切關注學生學習過程,積極轉變自身角色
新型學習方式的運用對老師的知識儲備和能力素質都是一個極大的挑戰(zhàn)。在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和自主學習時,老師需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積極地轉變自身角色,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幫助支持,做好配合和指導工作。例如,在學習《人類的“老師”》一課時,老師首先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完成生字詞的理解,并速讀課文,老師在其中扮演幫助者的角色。在精讀課文時,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獲得啟示,理解了課文題目的含義及課文內容,老師在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及時參與討論,引導學生思考,成為學生合作學習的協(xié)作者和指導者。老師靈活地轉變自身角色,收到了理想的學習效果。
總而言之,轉變語文學習方式不但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必然選擇。在以學生為中心的先進理念指導下,探索白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等學習方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培養(yǎng)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構建小學語文的高效課堂,是一項意義重大的實踐課題,需要我們不倦探索,努力破解,以提高語文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