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庫瑞斯基
童年時代,父親簡直就是我的百科全書:他喜歡觀察周遭世界,對新鮮事物永遠充滿好奇,熱愛各種知識,對很多事情都略知一二,并非常樂意和感興趣的人分享他的見解。
為什么變色龍會變色?閃電會沿著雨水下來嗎?……每個下午,我都會坐在父親工作間的凳子上,在父親身邊問個不停。無論我的問題有多么滑稽或是無聊,父親總是耐心地給我一個全面的回答,這讓我非常陶醉。
直到我七歲還是八歲的那個下午,一切發(fā)生了改變。
“爸爸,黑洞是什么?”那時,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很久,我便直接問父親。他轉過頭對我笑了笑,“這個,我不太清楚?!?/p>
我當時震驚了!父親竟然不知道?在我年幼的世界里,父親可是無所不知的呀!我忽然意識到父親并不是上帝,而這一轉變也讓我進入了一個意義深遠的世界:科學仍舊有未解之謎!這種神秘實在太讓我興奮了!
從那一天起,我開始尋找通往答案的方法,而非僅僅滿足于知道為什么。當我發(fā)現一些有趣的問題后,我便去找父親,和他像伙伴一樣討論,嘗試著解決這些問題,雖然不是經常能夠真正找到答案,可那種體驗實在是棒得很。
直到我后來從事科研工作,對神經科學與心理學得以了解更多之后,才真正了解了其中的奧妙所在。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曾經做過一項對比試驗:分別給兩組四歲大的小孩一個可以播放音樂的新玩具,然后讓研究人員用不同的方式示范操作。第一組中,研究人員會裝作不知道如何讓玩具播放音樂,直到試了幾種方法后才成功;而在第二組中,研究人員則表現得像一名老師,告訴孩子們注意看她,并明確說她在給他們演示正確的步驟。
結果表明,在研究人員表現得毫無頭緒的小組,很多孩子找到了讓玩具播放音樂的最便捷的方法,只需要通過兩個動作。但當研究人員表現得像一名老師,孩子們則是認真地模仿這個被強調的步驟,而沒有發(fā)現更便捷的方案。
心理學教授Alison Gopnik就此寫出的研究報告指出:太多的直接指令——告訴孩子該做什么,而不是讓其自己找到方法——會嚴重影響孩子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及探索多種解決方案的能力,并解釋說:“或許直接指令可以幫助兒童學到具體的技能與知識,卻忽略了兒童的好奇心與創(chuàng)造性,可后者從長遠來看對于學習則更為重要。”
我的父親當時可能并不知道這個道理,但他用實際行動做到了這一點。那就是:別表現得像個老師,因為如果你越像他的同輩,他便越不容易模仿你,也不會總是問你,而更傾向于自己去探索與嘗試。
那時候,我的天性是追尋問題的多種答案,渴望嘗試不同的方法。但我很快也學到,這種挑戰(zhàn)老師和懷疑規(guī)則的學生是不受學校系統(tǒng)歡迎的,隨之我也漸漸結束了以往那種愉快的學習與探索,不再觀察、思考或想象。
所幸我對科學的熱愛并沒有被完全摧毀,否則我也不會在今天從事我熱愛的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