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鉤
我居住的小區(qū),有一天新開了一家雜貨鋪,老板是個四十歲上下的日本男人。我還不知道他的名字,只聽說他娶了一個中國太太,便隨著夫人來華定居。這家店看不出有什么東洋特色,賣的都是普普通通的國產(chǎn)日用百貨。不過,只要你推門進入,坐在柜臺后的老板必站起來,笑容滿面,用蹩腳的中文說:“您好,歡迎光臨!”你離開小店,不管有沒有購物,日本老板也會起立致謝:“謝謝,歡迎再來?!?/p>
小區(qū)還有一家壽司店,我以前常去那里吃飯。老板也是日本人,一對頭發(fā)蒼白、面目慈祥的老夫婦。我經(jīng)常看到這對老人站在店門口迎賓,見有食客走過來,就鞠一躬,用日語說“歡迎光臨”。
日本人對于禮儀的講究,讓我感觸挺多的。想起幾年前,我太太曾帶著一群學生到北京參加夏令營,期間去了一家商店,準備讓孩子們買點禮品回家。但不知那些營業(yè)員是認為小朋友沒有消費能力,還是對上門的生意不感興趣,詢問價格時她們都愛理不理,還叫小朋友走開。
相信很多到過日本的中國人都應該會暗暗感慨日本人對禮儀的考究。這個國家的孩子走斑馬線過馬路,都會向停車讓道的司機鞠躬致敬。但我認為,更需要感慨的是日本人的這個禮儀傳統(tǒng),基本上是從中國學過去的。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講的是“溫良恭儉讓”,只不過現(xiàn)在這種氛圍不如以前了。
有一張在網(wǎng)絡上傳播很廣的老照片,說的是清末民初時,來華創(chuàng)辦廣濟醫(yī)院的英國醫(yī)學博士梅藤更先生,一日在醫(yī)院內查房,一名四五歲大的中國小患者向梅醫(yī)師鞠躬致謝,知道中國傳統(tǒng)禮數(shù)的梅醫(yī)師,也深深鞠躬回禮。每次看這張照片,我就覺得這才是“溫良恭儉讓”的中國。
近日翻看中國商業(yè)傳統(tǒng)的材料,發(fā)現(xiàn)以前的中國商人做生意,其實也非常注意“待客以禮”。
《清稗類鈔》“農商類”記載,京城和廣州的各種商店,即使買賣沒談攏,雙方也會笑臉相迎;要是做成交易,買主走時,賣家定會道謝,就算只是十幾錢的小生意,也會如此。賣家認為,不管買主出多少錢,對自己而言都是獲利之源,故“一錢之貿易亦不可不謝”。
民國時上海名醫(yī)陳存仁先生在回憶錄中提到一個細節(jié):“我到北平的目的,是搜購古籍;我的太太則常到大柵欄一帶購買皮貨和玉器,商家總是恭而敬之地先沏上一壺茶,隨你挑選貨物,在旁為你耐心說明。但那時我們的經(jīng)驗不夠,所以常常翻了半天,仍然未能決定,即使一件不買,他們也不會橫加白眼。臨走時,掌柜還要站到店門口抱拳恭送,希望主顧下次再來?!?/p>
以前有商諺說:“來有迎聲,走有送聲”,說的便是商店待人接物的禮儀。清代武安商幫開設的藥店,每當顧客上門,伙計要有迎聲:“您老一向可好?”然后點煙、倒茶、續(xù)水、讓座,都有一套講究。顧客出門,伙計還要有送聲:“沒事串門來!”千萬不能說“歡迎您再來”,因為開的是藥店。顧客的感受,商家應時刻注意關照。
做生意的禮待顧客,用所謂的“經(jīng)濟人理性”也可以解釋:在自由競爭的市場經(jīng)濟下,貨比三家,你的服務態(tài)度好,才可以留住回頭客。只有在一種情況下,商店才會不知道尊重顧客,那就是顧客沒有選擇權的時候,比如計劃經(jīng)濟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