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 威 薛亞馨 韋松基 溫海成
(廣西中醫(yī)藥大學(xué),廣西 南寧 530001)
三角泡又名包袱草、鬼燈籠、三角藤、小果倒地鈴,據(jù)[1]記載“三角泡”,藥用全草。能清熱利濕;涼血解毒。主治黃疸;淋證;濕疹;疔瘡腫毒;毒蛇咬傷;跌打損傷,壯醫(yī)[2]調(diào)谷道、水道,清濕熱毒。用于能蚌(黃疸),肉扭(淋證),能晗能累(濕疹),唄叮(疔瘡),額哈(毒蛇咬傷),林得叮相(跌打損傷)。
1.1 實驗材料
三角泡藥材于2010年12月采自南寧市郊高峰林場,經(jīng)廣西中醫(yī)藥大學(xué)韋松基教授鑒定為為無患子科植物倒地鈴Cardiospermum halicacabum L.的全草。
1.2 實驗儀器
HM355S型石蠟切片機(徠卡儀器有限公司、德國),尼康 D-700照相機(尼康公司、日本)。
1.3 實驗試劑
FAA固定液、TO型生物透明劑、無水乙醇、冰醋酸、福爾馬林、二甲苯、中性樹脂、切片石蠟、番紅、亮綠、水合氯醛溶液、稀甘油溶液、蒸餾水等。
石蠟切片法:取材→固定→水沖洗→脫水→透明→浸蠟→包埋→切片→粘片→脫蠟→染色→封藏→貼標簽。
3.1 藥材性狀
藤莖長1~5m,直徑2~4mm,莖表面黃綠色,有深縱溝槽,多少被毛,質(zhì)脆,易折斷。葉暗綠色,多破碎,脫落,或僅存葉柄,完整者小葉卵形或卵狀披針形。未成熟的蒴果三角形,附于花序柄頂端,近花序柄頂端有卷須2條。蒴果具3翅,膜質(zhì),皺縮。氣微,味稍苦。
3.2 顯微特征
3.2.1 莖橫切面:類三角形。木栓層較薄,由2~3列細胞組成。韌皮部薄,形成層不明顯。木質(zhì)部為三角形環(huán)狀,在三個角及三邊中間常突起,形成微6棱形;導(dǎo)管類圓形,直徑大。中央為寬廣的髓部,約占莖的3/4。見圖1。
圖1 三角泡莖橫切面圖
3.2.2 葉橫切面 :①葉上表皮1列細胞,長圓形、類圓形;下表皮細胞較小,類圓形,大小不一。②柵欄組織1~2列,不通過中脈,細胞短圓柱形,內(nèi)列的細胞比外列的細胞短。③中脈上、下表皮內(nèi)側(cè)為多列厚角組織細胞,在上面形成以明顯突起。④中脈維管束外韌型;中脈維管束上方具1小型維管束。⑤薄壁細胞中常見草酸鈣簇晶。見圖2。
圖2 三角泡葉橫切面圖
3.2.3 粉末特征:粉末黃綠色。非腺毛多見,為1~3個細胞,表面具疣狀突起,長可達600μm。腺毛頭部6~8細胞,腺柄短,1~2細胞。纖維成束,胞腔線形,直徑20~40μm。導(dǎo)管主為螺紋、具緣紋孔導(dǎo)管,直徑20~55μm,可見梯紋導(dǎo)管。草酸鈣簇晶較多,直徑25~80μm;草酸鈣方晶散在,雙錐形或類方形。見圖3。
圖3 三角泡粉末圖
3.3 理化鑒別
取三角泡粗粉10g加100ml95﹪乙醇,加熱回流1h,濾過。①取濾液1ml,置試管中,加3~4滴濃鹽酸及少量鎂粉,在沸水浴中加熱3min,呈紅色。②另取濾液5μL,點于濾紙上,噴以5﹪三氯化鋁醇液,涼干,在紫外燈(360nm)下觀察,顯黃色熒光。(檢查黃酮)
三角泡顯微鑒別要點:莖橫切面木質(zhì)部為三角形環(huán)狀,在三個角及三邊中間常突起,形成微6棱形;中央的髓部寬廣。葉橫切面具柵欄組織;中脈上、下表皮內(nèi)側(cè)為多列厚角組織細胞;外韌型中脈維管束上方具1小型維管束。粉末中非腺毛多見,表面具疣狀突起;纖維成束,草酸鈣簇晶較多。以上特征可作為三角泡的鑒別依據(jù)。
[1]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衛(wèi)生局.廣西本草選編.上冊[M].南寧.廣西人民岀版社,1974:730.
[2]鐘鳴.韋松基.廣西常用壯藥臨床手冊[M].南寧.廣西科學(xué)技術(shù)岀版社,2010: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