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國治
錢橋中學地處無錫市的農村地區(qū),但據(jù)學校調查,現(xiàn)在大多學生不識節(jié)氣,不辨稻麥,不懂鄉(xiāng)俗,不知鄉(xiāng)賢,不說鄉(xiāng)言,對家鄉(xiāng)風土人情缺乏了解,可以說是鄉(xiāng)土文化的文盲。邑人錢基博先生常言:“愛國始于鄉(xiāng)土?!被趯W生現(xiàn)狀的了解,學校自2005年起就把“親近民俗文化”作為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的特色項目,讓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和研究性學習。近幾年來,為了保持本土文化,學校收集了數(shù)千件民俗老物件,建成校內德育基地—民俗文化展覽館。并以此為依托,開展以“親近民俗文化,傳承民族精神”為主題的“有根德育”品牌建設,讓學生能夠實實在在地觸摸到民俗文化,尋找到自己的根。
一、民俗老物件—民俗文化教育開展的起點
如今,走進錢橋中學,來賓們都會驚嘆于這里擺放的數(shù)千件老物件:灌溉用的牛拉和人力水車,耕田用的牛壓肩、滾耙,做秧田用的撻籃,舂米用的木臼,一條作裙,一件蓑衣,一盞油燈……這些民國到解放初期極為普通的物品,隨著時代的變遷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能將這么多老物件收集在一起,離不開學校美術教師高波的不懈努力。
2002年春節(jié)后,無錫市惠山區(qū)錢橋鎮(zhèn)華新村高草棚開始拆遷,住在這里的高波老師發(fā)現(xiàn)很多有價值的東西都被拋棄在了廢墟中,其中很多是老鄉(xiāng)村生活的記憶,丟掉了就再也找不回來了,將來查起來,連個資料都沒有。高波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開始了對歷史民俗文化的收集和影像記錄。每逢雙休日,他就騎上自行車,走村串鄉(xiāng),尋訪老房子、老物件,并請教當?shù)乩先?,講清老物件的功能、歷史,拍照并記錄下來。從錢橋到整個惠山,然后再到全無錫的各個鄉(xiāng)村,10多年來,高波地毯式搜羅著無錫的每一個鄉(xiāng)村,少的時候一天跑五六個村莊,多的時候能跑20個村莊,收集到近千件藏品。
2008年,學校籌建無錫民俗文化展覽館,高波把自己收集到的藏品都捐獻了出來。為了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更好地服務于廣大師生,近年來,學校自籌資金,在無錫鄉(xiāng)村廣泛征集蘊涵民俗文化特征的老物件,并于2012年,又投入了200多萬元資金,重新設計建造了民俗文化展覽館和與之相配套的文化長廊。如今,民俗文化展覽館占地約400平方米,館內設有“傾聽遠古呼喚”“觸摸平民生活”“感受舊時百工”“體味先農辛勞”“探尋無錫水韻”“土與火的藝術”和“感悟江南營造”七個展區(qū),實物展品2000多件。館內還設有民俗文化工作坊,通過一些老物件的制作和工藝流程的展示,讓學生體會物品設計中所包含的先輩的智慧。2013年,學校民俗文化展覽館被命名為無錫市“國家非物質遺產教學活動基地”。2014年被命名為“惠山區(qū)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二、校本課程—民俗文化教育開展的載體
錢橋中學雖是一所農村中學,學生也大多是農民子女,但他們基本上已經不曉農事,對于鄉(xiāng)土民俗物件也不認識?;谶@樣一種現(xiàn)狀,學校深刻意識到,隨著農村城鎮(zhèn)化步伐的加快,拆掉的不僅僅是看得見的農村的大片老村落,多少年來依附于田園的鄉(xiāng)村民俗文化也在逐漸消失,千百年來所形成的淳樸、善良、勇敢、自信、誠實等優(yōu)秀品質也在遠去。為了讓每個孩子都有文化上的根,學校有責任傳承鄉(xiāng)土文化,讓悠悠古韻滋潤每一個孩子的心田。為此,錢橋中學以校本課程的形式來開展民俗教育。
2005年,由學校德育處和綜合實踐活動教研組牽頭,精心策劃,成立了“親近民俗文化”校本課程開發(fā)領導小組,并從地方政府申請到一萬元的項目啟動資金。也就是在這一年,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高波老師編撰成錢橋中學的第一本校本讀物《舊物新語—無錫民俗文化考察》。全書分為無錫起源篇、江南營造篇、江南物件篇、無錫風情篇四大板塊,書中還配有高波用獨特的眼光和視角拍攝的一些現(xiàn)在已難覓蹤影的老物件,其中有無錫地區(qū)各式各樣的門、難得一見的老牌坊、各種材質的生活和生產用具等。這本讀物印發(fā)后,深受師生們的喜愛。師生們捧著散發(fā)著濃濃墨香的民俗讀本,從書中所刊載的歷史碎片中,感受著過去普通百姓生活的點點滴滴。2013年,學校在無錫市教科院的指導下,又組織教師撰寫了《錫韻鄉(xiāng)情—無錫是個好地方》第二本校本教材,內包含歷史溯源、水鄉(xiāng)行走、經濟感知、人文尋訪、民俗體驗五部分內容,并在初一年級實施這一校本課程的教學,向學生系統(tǒng)傳授無錫民俗文化,讓學生在濃濃的鄉(xiāng)土味中找到自己的根。
學校還依托民俗文化高波工作室,開設“民俗文化大講堂”,定期到周邊學校舉辦民俗文化主題講座,不斷擴大了學校民俗文化教育的影響力。在無錫市第三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好思路、好舉措、好活動、好典型”評比中,錢橋中學的民俗教育項目獲得“好舉措”稱號。
三、實踐活動—民俗文化教育開展的升華
在每個秋學期學校舉辦的民俗文化宣傳周活動中,每天都有一群小解說員在民俗文化展覽館向參觀的師生解說老物件背后的故事。在最近一期的活動中,初二學生陸世凡成為了學校里的“明星解說員”,他負責百行百業(yè)介紹,他說:“我最感興趣的是木匠的器具,民俗館里展示了五花八門的木匠工具,錛、鑿、斧、鋸、刨……僅刨子就有三十多種?!背醵茜骒迂撠熮r桑器具介紹,她說:“為了讓講解更生動,我回家和爺爺侃侃我的解說內容,爺爺樂呵呵地和我聊了半天他當年種田的經歷……”學校民俗展覽館開館以來,展覽館的日常生活用品展示、百行百業(yè)介紹、農桑器具、漁業(yè)器具、日用陶瓷、老建筑介紹等部分,每個部分都由學生擔任講解員,對于講解出色的學生,學校每年還評選出“星級”講解員。如今,學校已經擁有一支素質較高的學生講解團,他們代表學校接待了很多參觀團體。
近年來,學校圍繞民俗教育,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親近民俗、感受民俗。學校成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民俗文化研究社”,成員主要是各年級對無錫民俗文化感興趣的學生組成,以一學期為周期,開展專題活動,并定期展示,以提升該社團在學生中的影響力,從而吸引更多的學生主動參與到民俗文化研究活動中。學校還聘請民間手工匠人,讓他們走入課堂,給學生講授傳統(tǒng)手工工藝知識和技法。如無錫雙河的竹編工藝、無錫惠山的紙馬、錫繡、藍印花布等。通過學習,學生了解了一雙草鞋是如何打出來的、一只竹筐是如何編出來的,學生深切感受到了先人的智慧和勞動的辛苦。
每年的校園文化藝術節(jié),學校都要組織有關親近民俗文化的各類競賽。如民俗文化館解說員比賽,由學校組織教師對參賽學生進行培訓,學生挑選指定物品現(xiàn)場講解;地方樂曲大賽,分為地方歌曲演唱賽和地方樂器比賽;陶藝和工藝制作比賽;電子小報比賽;主題征文等。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學生不僅對無錫當?shù)氐拿袼孜幕绕涫青l(xiāng)村民俗文化有了比較廣泛的了解,而且也大大增強了學生對民俗文化的興趣。
為了拓展學生的視野,更廣泛地了解無錫當?shù)氐拿耧L民俗,學校還不定期組織學生參觀惠山祠堂、吳文化公園等能反映無錫地方特色的場所。參觀學習后,學生以心得、說明性文字、照片等形式進行交流,學校把其中的優(yōu)秀的作品放到櫥窗展示,讓更多的學生了解家鄉(xiāng)、熱愛家鄉(xiāng)。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許多學生已經能夠自覺地收集和保護老物件,目前學校民俗館內的部分物品就是學生提供的。
日本著名民俗學家柳田國男曾經這樣說過,“民俗學研究的根本動機源于熱愛祖國、了解民眾”。在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大背景下,學?!傲糇∴l(xiāng)村記憶”的校本課程開發(fā)以鄉(xiāng)土文化研究為著力點,引導學生關注民俗文化、研究民俗文化、體驗民俗文化,并從中感受我們偉大的祖先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的淳樸、善良、勇敢、自信、誠實、智慧等優(yōu)秀品質,培養(yǎng)學生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對先輩的敬重之感,感受源于生活的優(yōu)良品質,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強化學生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和責任感,使之成為一代能傳承民族精神并有著完善人格和強烈民族認同感的現(xiàn)代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