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瑞
入網20年,中國在網絡空間更顯自信
朱 瑞
2014年4月20日,中國迎來全功能接入互聯網第20個年頭。20年前,中國正式成為全球互聯網家族的一員,從此,網絡不僅僅只是實驗室里和科技人員的工作助手,普通人也開始可以進入網絡沖浪——收發(fā)郵件、瀏覽網頁,還有那時極其熱門的BBS電子公告板。作為中國最早的互聯網主干網之一,同樣在1994年建成的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目前已成為國內第一個100G的主干網,傳輸速度比20年前快100萬倍。
經過20年的發(fā)展,中國已有400多萬家網站,13億手機用戶,6億多網民,比網民數量排名前10位中其他9個國家的總和還要多;中國有海量的網絡信息,有5億微博用戶、5億微信用戶,每天發(fā)送信息量達到300多億條,移動互聯網發(fā)展迅猛,被網民稱為“指尖上的中國”;中國有繁榮的互聯網經濟,世界互聯網企業(yè)前10強中國有4家,僅電子商務交易額一項今年預計將超過2萬億美元,而且還在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長。
不可否認我國的網絡發(fā)展速度的確發(fā)展很快,但是伴隨著網絡用戶的增多,很多網絡欺詐、網絡釣魚、網絡攻擊等違法行為也給人們帶來不曾遇到過的煩惱。2014年,為了加強國家的網絡安全與和諧,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主任魯煒也在國際上四處奔走。
6月23日,魯煒主任在倫敦出席ICANN高級別政府會議。他表示,“對于今年三月份美國政府公開聲明,愿意放棄對ICANN的管理權;四月份各國代表齊聚巴西圣保羅,圍繞國際互聯網治理達成諸多共識,我們表示贊賞和歡迎。這意味著互聯網全球共治迎來了難得契機,意味著ICANN的發(fā)展掀開了新的歷史篇章?!?/p>
6月26日至29日,魯煒主任訪問新加坡,中新雙方在網絡空間發(fā)展、網絡空間管理、網絡安全、網絡教育、打擊網絡犯罪尤其是打擊網絡恐怖主義活動等方面加強合作達成廣泛共識。
在網絡上既要保護網民的上網安全,同時,作為網絡規(guī)模最大的國家,網絡安全與國家安全緊密相關。在當今智能時代、網絡時代、萬物互聯的時代,網絡攻擊更是無孔不入、無所不在。
自從今年5月美國以網絡竊密為由宣布起訴五名中國軍官以來,中美兩國在網絡安全方面的對話一度停滯。中國外交部在11月的發(fā)布會上曾表示,中國是遭受境外網絡攻擊最多的國家之一,攻擊主要來源為美國。
為了消除中美雙方在網絡領域的隔閡,魯煒主任率領團隊在12月2號參加了第七屆中美互聯網論壇。
有媒體分析認為,魯煒是APEC會議后首次訪美的中國正部長級官員,討論的是中美之間一度擱置的網絡問題。正如魯煒在會場表示,“他此次訪美正是對中美恢復對話的一種身體力行的表態(tài)”。
11月19日至21日,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烏鎮(zhèn)召開。魯煒在演講中也分享了一個與大會有關的故事。
他說,“赴美之前他聽一位負責接待美國朋友的大學生志愿者說,她是浙江人,在美國留學,聽說家鄉(xiāng)舉辦互聯網盛會,專程趕回來做服務。這名志愿者大學生最大的夢想,就是以互聯網大會為平臺,讓中美青年朋友加強溝通,增進互信,深化友誼,推動兩國友好關系發(fā)展?!?/p>
《人民日報》對于中國敢于倡導加強維護國際之間的網絡安全發(fā)表評論:由中國主導召開的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是中國講好自己e故事的同時,更加著眼長遠,希望讓地球村真正“互聯互通、共享共治”,使20世紀最重大的科技發(fā)明,惠及更多人群。但互聯網的價值還遠沒有挖掘出來,“網絡如何到達農村地區(qū)、不發(fā)達的國家”,仍然是有待填平的網絡鴻溝,共同面臨的網絡安全和各種風險挑戰(zhàn)仍待網絡空間的“命運共同體”認真應對、謀求共治。已走過20年歲月的中國互聯網,站在了大有可為的新起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