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工五建集團有限公司 上海 200063
背景工程由A、B兩棟塔樓及裙房組成,A樓建筑高度103.80 m,B樓建筑高度95.80 m,裙房17.50 m,框架-核心筒結構,用地面積16 897 m2。地上23層,地下2層,總建筑面積88 082 m2,其中地下建筑面積24 618 m2(圖1)。
圖1 項目效果圖
基坑開挖面略呈△形,開挖面積約為13 250 m2,基坑開挖深度為9.4 m?;訃o結構采用鉆孔灌注樁擋土、三軸水泥土攪拌樁止水、設置2道混凝土支撐的支護形式?;庸こ贪踩燃墳槎?。
本工程場地與基坑開挖相關的地層從地面往下依次為:①1層雜填土(厚約1.5 m)、①2層灰黑色淤泥、②層粉質黏土層(厚約2 m)、③層淤泥質粉質黏土層(厚約1 m)、③t層黏質粉土(厚約4 m)、⑤層灰色黏土(厚約14 m)、⑥層草色粉質黏土(厚約2.5 m)。
根據(jù)巖土工程勘察報告,影響本工程基坑的地下水類型主要為潛水。潛水位埋深一般在地表面下0.3~1.5 m,常年平均地下水埋深0.5~0.7 m。淺部土層的地下水為孔隙潛水,基坑坑底下部為較厚的黏土層,深部的⑦層粉砂層承壓水與對本基坑基本沒有影響。
基坑東側為二號河,北側為蔣家浜,河岸距用地紅線13.5 m。南側為莘磚公路,下有大量地下管線,管線距紅線3.12 m。西側有新鋪設電力線,距地下室外邊線為7.8 m(圖2)。
圖2 工程周邊環(huán)境示意
綜合考慮工程基坑概況和環(huán)境因素,本工程基坑采用鉆孔灌注樁和2道鋼筋混凝土支撐進行支護,采用三軸攪拌樁進行止水[1,2]。
較淺基坑處采用φ750 mm@950 mm鉆孔灌注樁作為圍護擋土結構,主樓深坑處采用φ850 mm@1 050 mm的鉆孔灌注樁作為圍護擋土結構。并采用3φ850 mm@1 200 mm,深度為16 m,水泥摻量20%的三軸攪拌樁作為止水帷幕。
工程支撐立柱基礎采用鉆孔灌注樁,樁徑800 mm,樁長27.1 m,立柱采用480 mm×480 mm鋼格構,主受力構件為4根140 mm×14 mm等邊角鋼,立柱插入鉆孔樁2.5 m,部分立柱利用工程樁作為基礎。
1)本工程基坑開挖深度影響范圍內,主要為流塑的淤泥質粉質黏土和具有一定滲透性的③t層黏質粉土層,土體工程力學性質較差,靈敏度較高,且工程緊鄰河道,在外力及水動力作用下,易產(chǎn)生流沙和土體變形;控制先期三軸攪拌樁質量,保證基礎穩(wěn)定性及止水、土體加固效果是基坑施工的重點[3]。
2)本工程基坑面積較大,且呈不規(guī)則形狀,合理地進行分塊挖土,減少基坑暴露時間,盡快形成有效的支撐體系是控制基坑變形的重點[4]。
3)本工程場地較狹小,深基坑施工過程中,材料的堆放及重型機械、車輛的行走產(chǎn)生的荷載將會引起基坑變形??刂剖┕み^程中基坑邊的荷載是基坑變形控制的關鍵點之一[5]。
4)基坑土方開挖至設計標高后,部分區(qū)域開始進行底板施工,另有部分區(qū)域則開始進行坑中坑施工,此時坑內工序多、設備雜、施工作業(yè)人員多、時間周期長,因此,合理規(guī)劃安排這一階段的工序搭接,實現(xiàn)底板的快速澆筑成型,是基坑變形控制的關鍵[6]。
本工程占地面積較小,為了避免基坑周邊材料堆放超重、大型機械、車輛行走時產(chǎn)生過大荷載引起較大的基坑變形,對棧橋布置進行了優(yōu)化,利用棧橋作為材料堆場和重型車通道。優(yōu)化后的棧橋垂直交叉,平面呈倒T形,連通工地西、南2個出入口。土方空車由南門進入,裝載土方后由西門運出;材料運輸車輛由西門進入,材料卸運后由南門出去,避免過大的施工荷載導致基坑南側圍護、管線產(chǎn)生較大變形(圖3)。
圖3 棧橋優(yōu)化設置示意
根據(jù)地質報告顯示,本工程基坑施工不涉及承壓水問題。綜合考慮降水要求及環(huán)境問題,項目施工過程中以疏干井降水為主。本工程設置的疏干井深度均為15 m,局部深坑處降水井深度為18 m。疏干井降水面積控制在單井200 m2,共布置真空井65口。
本工程開挖至-6.0 m時,由于下層土滲透性差,深井降水難以保證降水效果,故臨時增設輕型井點對基坑內進行降水,共布置14套輕型井點,間距為10 m,同時設置 5口深15 m觀測井,用以觀測基坑地下水位情況。
本著綠色環(huán)保的原則,基坑施工期間嚴格實行按需降水,嚴禁超降水,基坑土方開挖過程中共降潛水2 786 m3,從根本上確保了周邊環(huán)境的可控。
為有效控制基坑變形及周邊環(huán)境安全,本工程挖土措施為:優(yōu)化棧橋、增加挖土平臺、合理留置邊坡土坡、提高角撐區(qū)域混凝土強度等級、縮短技術等待時間,從而盡最大可能加快出土速度。
整個基坑分為4個區(qū)域依次開挖,先中后邊,分層、分塊施工,充分利用時空效應,最大限度減小基坑及周邊環(huán)境變形(圖4)。
考慮到本工程基坑南側管線較多,且南側圍護跨度較大,對土體開挖時產(chǎn)生的應力釋放抵抗力較差。因此,土方開挖時采取從中間向南北兩側同時推進、優(yōu)先形成南北向對撐的措施,減小基坑南側的延長面,從而控制南側圍護變形。
圖4 土方開挖分區(qū)示意
同時利用南北對撐將基坑分割為東、西2個相對獨立的小基坑,獨立進行施工作業(yè),增加了作業(yè)面和作業(yè)空間。土方開挖時采用二級放坡,放坡比例1∶2,平臺寬度不小于5 m(圖5、圖6)。
圖5 土方開挖工況(一)
圖6 土方開挖工況(二)
從第3層土方開挖至混凝土底板施工完成,基坑已開挖至設計標高,此時土體壓力導致圍護結構的變形也達到最大,為了最大程度上減小此階段基坑的變形,施工中加大了墊層厚度,并在墊層中增加配筋(墊層厚度由原設計100 mm改為300 mm,沿基坑5 m范圍內配φ10 mm@100 mm雙層雙向鋼筋),在混凝土內摻入早強劑,利用墊層作為底板施工階段圍護結構底部的臨時支撐,抵抗底板施工階段圍護結構的變形。
本工程緊鄰河道,且土質條件相對較差,水土壓力的大小對于基坑的穩(wěn)定性的強弱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工程采取對周邊道路開裂處進行壓密注漿封堵的措施,防止地面水滲入土體內,增加坑外水土壓力。同時在土方開挖至設計標高后及時設置排水溝及集水井,利用抽水泵將基坑內的明水排出,防止土體被浸泡,降低土體自身抗變形能力。
針對基坑東側和西側緊鄰河流的情況,采用鋼板樁(28#槽鋼,L=9 m)作為東、西兩側圍護結構,同時利用φ700 mm@500 mm雙軸攪拌樁進行土體加固,降低河道對基坑的影響。
由于本工程基坑周邊環(huán)境較為復雜,因此,在施工過程中,沿支護結構每20~25 m布設水平位移觀測點和墻體測斜位移監(jiān)測點,在基坑周邊道路及管線處每20 m布設沉降觀測點,同時在基坑支撐內布設軸力監(jiān)測和立柱沉降監(jiān)測,從而確保周邊環(huán)境及基坑的變形、沉降始終處于安全可控的范圍內。
整個施工過程中,監(jiān)測數(shù)據(jù)顯示圍護樁傾斜最大值為26 mm,墻頂水平位移為19.5 mm,管線下沉最大值為10 mm,立柱樁沉降為17 mm,均小于設計報警值,基坑開挖施工一直處于安全可控的情況之下,并未對周邊環(huán)境造成比較大的影響。
本工程在緊鄰河道、周邊管線較多、土質較差的條件下進行了深基坑施工,通過優(yōu)化支撐棧橋設置、選擇合理的挖土工況、提高局部支撐的混凝土強度等級、利用加厚配筋混凝土墊層作為底板施工階段圍護的臨時支撐、加強監(jiān)測等技術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施工過程中的基坑變形,確保了基坑施工一直處于安全可控的情況之下,也為以后類似工程的施工提供了成功的借鑒[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