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櫻 史衛(wèi)燕
開鑿水渠、加固渠道,近一個半月以來,湖南新化縣水車鎮(zhèn)200多名農(nóng)民每天頂著寒風、冷雨,恢復紫鵲界梯田生態(tài)水渠,治理梯田旱化。
層層疊疊的梯田以紫鵲界為中心向四周綿延,在海拔500米至1200米之間,坡度30至50度之間,共500余級,面積達8萬余畝,其中沒有一口山塘,全靠天然灌溉系統(tǒng),可稱為天下奇觀。
紫鵲界梯田起源于先秦,盛于宋明,已有兩千余年的歷史,最早為苗瑤兩族祖先開創(chuàng),是南方稻作文化和苗瑤山地漁獵文化交融的歷史遺存,被授牌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ǎn)名錄。
然而,梯田旱化是紫鵲界景區(qū)的一塊“硬傷”。據(jù)初步估算,紫鵲界核心景區(qū)14個村梯田旱化面積約為1600畝,因缺水旱化變硬的梯田成為廢棄山頭。
水利設施年久失修、損毀嚴重是造成梯田旱化的主要原因。新化縣計劃用3年時間治理紫鵲界梯田旱化。2014年投資537萬元啟動了月牙山、八卦沖梯田旱化治理試點工作。經(jīng)過治理,如今奉家、錫溪、龍普、石豐、白水等5個村近500畝梯田已重新披上了綠裝。
據(jù)介紹,今明兩年,梯田旱化治理將逐步展開。政府將投入資金1.5億元,重點將對核心景區(qū)14個村的梯田進行整治建設,力爭水稻種植面積及農(nóng)田灌溉率達到95%以上,力爭將所有梯田全部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