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尹業(yè)光 圖+無忌 黃榮莉
松溉熊氏桿秤一桿秤上的百年刻度
文+尹業(yè)光 圖+無忌 黃榮莉
英文導(dǎo)讀: Xiongshi Lever Scale keeps one hundred years. Xiong Dexing is the fifth generation and he has researched the skills for forty seven years.
在重慶永川松溉古鎮(zhèn),熊氏桿秤傳人熊德興的名氣很大。2010年,熊德興登上了央視舉辦的《歡樂中國行·魅力永川》晚會,名嘴董卿邀請他在節(jié)目現(xiàn)場展示了制作的最小桿秤和最大桿秤,一時間,熊氏桿秤聲名鵲起。從此之后,重慶主城甚至更遠地方的游客紛紛慕名而來,想一睹熊德興表演百年制秤技藝。不過,自己的手藝雖然火了,但現(xiàn)實卻讓熊德興新增了疑惑,“桿秤成了旅游紀(jì)念品,不拿來用了,拿來看了。我也不是工人了,成了演員。”
熊德興的桿秤制作作坊位于松溉古鎮(zhèn)的一條老街上,街上的石板路和兩邊的木質(zhì)民居,都散發(fā)出一股古老的味道。不足30平米的手工作坊平時是房子的堂屋,制作桿秤時將飯桌往旁邊一推,這里便成了熊德興的工作室。
在這間簡陋的工作室里,兩面雪白的墻上掛著大大小小十幾桿秤,木質(zhì)工作臺上隨處可見用來量秤的砝碼,以及手推刨、手鉆、鐵砧子、砂輪、秤鉤、鐵鉗、叨口等做秤的工具。“這些東西都是我父親留下來的,有些工具已傳承了好幾輩人?!毙艿屡d一邊推木屑一邊說。工作臺是他爺爺留下的,已使用了70多年。而熊家制作桿秤的歷史更長,自他祖父熊興元于清朝末年在此開設(shè)桿秤作坊以來,至今已歷經(jīng)5代人,有100多年歷史。
熊德興16歲開始隨父學(xué)藝,已從事桿秤制作47年。那時候熊德興覺得這項技藝十分繁瑣,僅一把秤桿就要磨好幾個小時。剛開始做的時候他僅僅能做出一個形狀,離一把“好秤”的要求還差得很遠。學(xué)了四五年,熊德興做的秤才勉強入得了父親的眼。他清楚地記得,剛開始學(xué)時,他做的桿秤是十六兩制的,在每桿秤末梢都會刻上“福祿壽”三字,既耗時又繁瑣。對此他一直疑惑不解,因為國家在上世紀(jì)50年代的時候就已經(jīng)開始實行十兩制了。父親告訴他,那是改革后,很多人用不慣十兩制的桿秤,老輩子又舍不得丟棄傳承了幾千年的十六兩計量單位。隨后,父親向熊德興說起爺爺輩傳下來的關(guān)于秤桿起源的故事。
左右頁圖:沿著永川松溉古鎮(zhèn)的老街一直走到解放街16號,便可看見“熊氏桿秤”的制作作坊。這里曾經(jīng)門庭若市,如今卻門可羅雀,第五代傳承人熊德興幾乎成了松溉古鎮(zhèn)乃至永川惟一的制作桿秤的匠人。
相傳,為越國滅吳雪恥立下頭功的范蠡,深諳國君勾踐可共患難不可共安樂,遂在論功行賞時激流勇退,與知心愛人西施跑到齊國下海經(jīng)商去了。幾年后,卻散盡千金,輾轉(zhuǎn)至陶,用“操計然之術(shù)”把握商機,又成了富可敵國的范大款,而桿秤則是他在經(jīng)商實踐中的意外收獲——他用東方人的思維具象地闡釋著杠桿原理,以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為標(biāo)記,一顆星代表一兩重,制造出了十三兩為一斤的桿秤。今天,我們常說半斤對八兩,這是因為大家都熟悉古代是十六兩為一斤,其實這三兩也是范蠡加的。那時,有了桿秤,雖克服了市場估堆陳弊,但不久范蠡又發(fā)現(xiàn)一些奸商以缺斤少兩的卑鄙手段損害買者利益,于是他在原來的基礎(chǔ)上添了福、祿、壽三顆星,一斤也相應(yīng)提高到十六兩。少一兩沒福氣、損二兩無功名、缺三兩折壽命。直白講就是:“哥們兒,我畫個圈圈詛咒你,看你還敢不敢克扣斤兩!”時光荏苒,范蠡苦心孤詣的金山銀山早不知卷往何方,惟獨其經(jīng)商的副產(chǎn)品——桿秤留了下來,這也許是他未曾意料到的吧。
后來,人們逐漸接受了十兩制,十六兩制的桿秤熊德興再也沒有做過,家里惟一的一把十六兩制的桿秤還是熊德興的高祖留下來的。熊德興不無感慨地說:“桿秤上少了福祿壽三字,倒是簡化了我們匠人制作桿秤的流程,卻增加了許多人的市儈心理?!?/p>
做十兩制的桿秤至今,熊德興做出的成品桿秤中,最重可以稱500斤,最小的可以精確到一錢、兩錢,但一般都以制作60斤的家庭桿秤為主。
桿秤看似平常,可是工序復(fù)雜,從刨到磨,從鉆孔到嵌星,從上漆到拋光……做一桿好秤至少需要23道工序。在筆者的強烈請求下,熊德興為筆者演示了熊氏桿秤制作技藝的工序。
只見熊德興在一堆陰干了幾年的硬雜木里選出了一根棗木,經(jīng)過刨、磨后,原本粗糙的一根木頭在熊德興手中漸漸變成筆直光滑的秤桿。隨后用兩腳規(guī)測量,在秤桿上打出三個垂直的孔,用來安裝秤盤、秤鉤和兩個提扣。待燒好的銅水冷卻敲成薄銅片并在秤桿的兩頭包好后,就是系提扣了。為方便使用,一桿秤都具備大、小秤功能,而決定大、小秤的正是提扣,它類似于阿基米德撬起地球要找的那個支點。所以,一桿秤要系兩個提扣,大秤居前,小秤居后。桿秤是否準(zhǔn)確,由小秤的定平心說了算,即提著后面的提扣,移動秤砣,空秤達到平衡時,秤砣吊的位置就可以鉆第一個星花,即定平心。小秤的星花在內(nèi)側(cè),一般一兩起花,熊德興先用標(biāo)準(zhǔn)計量碼一斤一兩地測出相應(yīng)距離,再用兩腳規(guī)等距度量出下一個星花的位置。全部標(biāo)記好了,熊德興拿出手工鉆,一陣?yán)瓑?,先前?biāo)記的地方留下了一排小鉆孔,往鉆孔里嵌過鋁絲,再挫幾下,就出現(xiàn)了我們平??吹降臈U秤上有光芒閃耀的效果了。釘完星花之后,一根秤桿就算基本完工了。當(dāng)然,為了讓秤桿更加光滑、圓潤、美觀,還需要稍加打磨。
左右頁圖:熊氏桿秤是純手工制作,包括選料、蔭干、初砍、粗刨、精刨、粗磨、精磨、定尺、定位、定點、配件銼磨、配件淬火、配件固定、確定刻度、等分刻度、校對刻度、鉆孔、嵌星、磨星、包頭、上漆、拋光、校重等23道工藝流程。
熊德興說,做秤是一門精細的手藝,容不得半點馬虎,稍有不慎,秤就會有偏差。他時常念叨的一句話就是:“做桿秤就是做良心?!币龅竭@一點,秤桿的選料就要極為考究,堅實耐用不易變形的木材才是上等的材料。在熊德興眼里,俗稱“磨鐵銷”的烏木最好,其次便是棗木、杏木、樺木等硬雜木。選用這樣的材質(zhì),做出的秤桿才能不走形不崩裂,而且不管晴天下雨都可以用?!拔易龅某右话阋枚??!毙艿屡d不無自豪地說。熊德興家現(xiàn)在還保存著一桿百余年的“磨鐵銷”老秤,這桿秤出自他高祖之手,永川區(qū)文化館的人曾經(jīng)想將其收藏,但他一直沒舍得賣?!斑@桿秤畢竟是祖上傳下來的,能留一天是一天了?!毙艿屡d說。
2009年9月,松溉熊氏桿秤制作技藝進入第二批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為“熊氏桿秤”的精湛技藝留下了注解。
白駒過隙,時光荏苒。一晃,熊德興也在做秤的日子里變老。此時,一種新的稱量工具出現(xiàn)了,仿佛是一夜之間,人們不再使用桿秤了,無論行商還是坐商紛紛用上更加便于交易的電子秤。這讓做了一輩子桿秤的熊德興有些悵然,他無限懷念上世紀(jì)七八十年代,那是“熊氏桿秤”最輝煌的歲月,鼎盛時期有十幾個工人,一個工人一個月都要做五六十桿秤,年產(chǎn)量達兩千多桿,遠銷四川、貴州等地。“那時,買秤都要排隊?!毙艿屡d回憶著曾經(jīng)的興盛。
如今,熊德興的桿秤作坊一年賣不到五十桿秤。就在筆者采訪的當(dāng)下,熊德興還興致缺缺地說:“這兩個月一桿秤都沒賣出去。”不僅如此,“熊氏桿秤”正面臨消亡的危機,熊德興說,制作一把桿秤歷經(jīng)二十幾道復(fù)雜工序和兩年多的生產(chǎn)工期,可最貴的秤才賣一百多元,最便宜的只要二三十元,利潤非常微薄?,F(xiàn)在,熊德興幾乎成了“熊氏桿秤”的末代傳人,他的兒子只學(xué)到了皮毛,工藝的精髓根本沒有掌握。
2010年,熊德興也曾上過《歡樂中國行·魅力永川》節(jié)目,展示了他制作的最小桿秤和最大桿秤。原本希冀著通過節(jié)目的影響力改變熊氏桿秤落寞的狀況,但這僅是杯水車薪。熊德興告訴筆者,從那臺晚會后,一些重慶甚至更遠地方的游客慕名而來,要看他表演百年制秤技藝。然而這些游客僅僅是把桿秤當(dāng)作來松溉旅游的紀(jì)念品,買回家當(dāng)擺設(shè)?!皸U秤不拿來用了,拿來看了。我不是工人了,成了演員?!毙艿屡d說。
臨走之際,筆者與攝影師分別買下一桿長不盈尺最大稱重50克的藥秤。熊德興說,這叫司馬秤,是他幾年前做的,制作這個需要極好的眼力,63歲的他已經(jīng)做不出這么精細的刻度了。或許正是具備了精準(zhǔn)的優(yōu)點,在桿秤逐漸被電子秤取代的今天,司馬秤仍在藥房偏安一隅,苦撐著桿秤殘存的余輝。
左右頁圖:熊德興做秤的所有工序幾乎都是在爺爺留下的作業(yè)臺上完成的,因作業(yè)臺臺面由堅硬的桂圓樹制作而成,加之制桿秤所用的黑土漆,那張0.3平方米的工作臺像是被鍍了一層黑鐵,變得異常結(jié)實。
The Disordered Needle Embroidery in Ba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