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璐冰
李秉綬(1783-1842年),字佩之、蕓甫,號竹坪、信天翁、碧霞主人。祖籍江西臨川,寄籍廣西桂林,清代著名畫家、詩人,工詩善畫,梅竹尤佳。因曾官任工部都水司郎中,人亦稱“李水部”。
李秉綬的父親李宜民為清代顯赫一時的鹽商,為提升家族的社會地位和文化修養(yǎng),不遺余力讓李氏子弟躋身縉紳之列,李秉綬的“李水部”稱號便是其父以“捐輸議敘”的方式捐來的官銜。然而,這終究不是仕官正途,官場遷升之路著實難走,加之李秉綬嫌棄公務(wù)纏身,出游與創(chuàng)作時有不便,時值壯年,便辭官回到桂林,專心作畫。
李秉綬本就天賦異稟,加之其父李宜民不惜重金邀請江浙、廣東等名師來桂林指導(dǎo),李秉綬在書畫方面的功力日臻完善,“夙工書畫,性致落筆,脫棄凡近,其寫意梅松雜卉,大約以白石、白陽為宗,旁及青藤、石濤、新羅諸大家,蘭竹則專師萚石,縱逸秀挺,時賢殆罕其匹”。他與朱鶴年、湯貽汾等齊名,同其兄秉銓共享“乾嘉十六畫人”之譽,列為嶺南畫派的肇始人物。李氏家族中,藝術(shù)造詣頗有成就者眾多,尤以李秉禮、李宗瀚、李秉綬成就突出,最具影響,并稱“詩書畫三絕”。
李秉綬任工部都水司郎中期間,曾多次游歷江蘇、浙江、廣東等文化繁榮之地。結(jié)交各方名流,寄情青山秀水間,沉醉煙雨樓閣中,終日沉醉于把酒相樂吟詩作畫。清代著名畫家宋光寶、孟麗堂、佘文植、湯貽汾、謝蘭生、熊笛江、廣西巡撫梁章鉅、詩畫家張維屏、收藏家葉夢龍等都先后與之成為知音。據(jù)傳李秉綬對蘇州甚為流連,并設(shè)畫舫邀各路文人雅士聚集于此,詩書禮樂談笑風(fēng)生。待之情濃酒酣,即揮毫寫意,時人有詩評價:“風(fēng)蘭雨竹寫大意,綠水青山歸寓公。都識臨川李水部,墨痕猶借綺樓中?!?/p>
無論是蘭竹抑或牡丹水仙荷花,李秉綬都能信手拈來傳神入畫,或濃或淡總相宜,曼妙輕舞皆入微,每一幅躍然紙上,旁人觀畫,入眼栩栩如生,屏息凝神,卻又感覺縷縷清新沁人心脾。在清代,那些大評論家就對李秉綬的繪畫藝術(shù)給予了相當(dāng)高的評價。清著名藏書家徐時棟《題臨川李蕓甫水部畫梅》詩云:“怒時畫竹喜畫蘭,畫梅意氣清而閑。我不善畫知畫法,古來畫梅傳人難。臨川公子今豪杰,畫梅畫花兼畫骨。橫枝屈曲花亂生,為花寫照信奇崛?!鼻宕麜嫾倚艿呀额}李蕓甫墨梅》云:“畫梅宜于疏,和靖所謂‘疏影橫斜水清淺是也,尤宜于畫,少淡所謂‘亂插繁花向晴吳是也,近時湯雨生長于疏,而李蕓甫工于密,此幀繁花亂蕊,迭干重枝,是其密而不密者也。香雪如海,淡月破云,世間如此清景不可多得,乃于筆墨間遇之,奇絕妙絕?!?/p>
李秉綬的作品存世不多,許多作品只能從前人的評價中體會其筆墨生輝,不能親眼所見,實為書畫界的一大遺憾。所幸,在桂林風(fēng)景名勝的摩崖石刻中,人們還是可以親身感受李秉綬書畫藝術(shù)的精妙,虞山韶音洞、疊彩山風(fēng)洞、伏波山還珠洞、普陀山七星巖口等四處各刻兩幅蘭竹圖,南溪山劉仙巖墓刻劉仙像并贊跋,疊彩山碧霞洞口題有“墨云深處”四字行書,并于巖壁題刻《碧還園即景詩十四首》。這些石刻的留存,對后世來說算是一種彌補。另外疊彩山景風(fēng)閣還摹刻《景風(fēng)閣詞》一首,可惜這尊石刻古碑在1944年日軍侵占桂林時的大火中遭焚毀。
作為清代桂林書畫界一代驕子,為了讓后人更好地欣賞研究,桂林博物館經(jīng)多方收集,目前藏有一批乍秉綬畫作,希冀可以窺一斑而見全豹,略享李秉綬藝術(shù)成就之饕餮。
《墨梅》橫幅(圖一),畫幅左方題“閑拈短筆寫梅花,尺幅剛成月已斜??按朔夹牧舭槲遥瑤咨薜綁粝爿?。道光庚寅夏,四月十五日燈下佩之作”,鈐“李秉綬”白文一方。此畫作以密集式全景構(gòu)圖的方式,讓數(shù)枝怒放臘梅幾乎占據(jù)整個畫幅,觀者卻不覺擁塞,反而令人心生繁茂一片生氣盎然,既有“凌寒獨自開”的傲氣,又有“時有幽花一樹明”的喧鬧。以墨之濃淡表現(xiàn)粗枝輪廓,并短點勾勒強調(diào)層次,兩枝斜勢而上,似已沖出畫面,另兩枝依紙型橫亙畫面,蜿蜒曲折中以筆墨深淺表現(xiàn)時隱時現(xiàn)之意。細枝多以線點表現(xiàn),數(shù)百細枝聚于畫面中,雖密集交錯仿佛繁雜已密不透風(fēng),卻因為空間安排合理,各枝兼又形態(tài)迥異,凌亂中自有秩序。及至枝頭幾筆,用筆講究,不經(jīng)意中透露著筆法的嫻熟。粗枝豪放不羈,細枝隨意精致,其間或依偎并行或交叉纏綿,縱橫交錯間顯露出生命的張力。畫中梅花,有的已迎寒盛開,有的尚含苞欲放,呈現(xiàn)出千姿百態(tài)的絢爛。畫法上,均先勾勒花瓣,再以點線表現(xiàn)花蕊。每一朵梅花各具形態(tài),或開或合,或正或側(cè),千姿百態(tài)無一雷同。整個畫面繁而不亂,繁中有序,加之筆法奔放而有節(jié),用墨精到,讓枝干的道勁與花朵的雅致融為一體,讓人體會“不信試看千萬樹,東風(fēng)吹來便成春”的境界。目光所及之處,恍若晴夜星辰喧囂不停。聯(lián)系題畫詩來揣測,想來作者此時心生寂寥,此畫之熱烈和喧鬧當(dāng)可以深夜作伴,以示寬慰。
同是畫梅,設(shè)色《花卉圖屏之四》(圖五),卻是另一種風(fēng)格,題有“仿石濤用墨”,并押印白文“蕓甫”及朱文“李秉綬印”。石濤作品筆法流暢凝重,善用墨法,枯濕濃淡兼施并用,尤其喜歡用濕筆破墨。李秉綬的這幅梅花條屏借鑒了石濤的破墨筆法,粗枝先施以淡墨,下半部分以濃墨雙鉤輪廓,使之略有潤暈,少有皴擦,只以墨色表示樹皮之形與陰陽明暗。上半部分枝干,破墨稍淡,若隱若現(xiàn),使其不顯蒼老。樹干輪廓,輔以濃點,愈蒼老處,點大墨濃,排列密集甚而層疊,依次往上,畫點逐漸稀疏并墨色趨淡。枝頭梅花,或收或放,姿態(tài)萬千而爭奇斗艷。每一朵均超然出塵,氣清而神腴,墨淡而趣足,恣意綻放于疏枝間,千花萬蕊。畫作中除卻疏枝繁花之外,更有淡淡墨竹依稀,讓人頓生“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之感慨。
李秉綬擅梅竹,但是在表現(xiàn)松樹的蒼勁堅毅時,同樣形神兼?zhèn)?,讓人嘆為觀止。桂林博物館藏品中,松樹作品留存最多,設(shè)色《花卉圖屏之一》(圖二)、水墨《松竹扇頁》(圖八)、設(shè)色《蒼松圖軸》(圖九)、設(shè)色《松菊扇面》(圖十)等多幅作品,結(jié)構(gòu)與筆墨之法不盡相同,各有特色。
水墨《松竹扇頁》(圖八),畫幅中央題“道光辛丑夏五月蕓甫作”,并押印白文“李秉綬”與朱文“蕓甫”兩枚。松石竹均以重墨渲染居于扇面中央,及至扇面兩側(cè),松針漸隱竹影依稀,讓觀之者頓生空間無限延伸之感,目光所及之處,似已躍出畫面乃至寬廣。加之扇面獨有的弧形,
一枝一葉欣欣然凸出畫面,立體感觸手可及。一方堅石,以干筆描出輪廓,棱角處間或撕裂,顯露其粗糙質(zhì)感。以皴擦表現(xiàn)明暗,或濃重交疊或長筆揮灑,肆意展示頑石嶙峋不化的堅毅。蒼松依扇面走勢,順勢而上,有不羈于畫面乘勢沖突之感。枝干雙鉤線條,不以傳統(tǒng)魚鱗狀表現(xiàn)松樹表層蒼勁,多用短筆干墨點劃,凌亂中合乎自然,更顯生動獨特。尤以濃墨點苔強調(diào),著筆不多,枝干道勁滄桑一目了然。松針行筆勁健,每一針皆有“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fēng)”的氣勢。松針密不透風(fēng)喻示生命力的強盛,卻又在密集中用墨色和相互交錯區(qū)分疏密。山石背后,幾簇幽竹搖曳。竹竿筆法自下而上,依節(jié)而生,墨透紙背現(xiàn)竹之挺拔瘦勁。至細枝、竹葉,則借助墨色濃淡和空間布局,自然穿插搭配。竹葉皆以墨之厚薄一筆掃過,少有渲染,偶有幾片,細線勾勒,于是正側(cè)向背各種神態(tài)具備,多而不亂,少而不疏,氣韻天成,若有“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于疏枝密葉之間”的意境。無論松石竹,均以上大下小結(jié)構(gòu),看似欠缺穩(wěn)重,只是放置于扇面這一特定形式之內(nèi),依扇形而列,卻給人以靈動之感。
設(shè)色《蒼松圖軸》(圖九),右方題有“蕓甫李秉綬作”,下鈐印朱文“李秉綬”白文“蕓甫”兩方。一石佇立一隅,一松曲折斜出,上有枝椏些許,再點綴些野草嫩葉,整個畫面結(jié)構(gòu)精巧,似有躍動之感,隱隱有韻律之美。前景頑石,均以干筆擦出輪廓和明暗質(zhì)感,再以濃墨點苔,點墨重而圓潤,石頭便有了跳動活潑的意味。雙鉤樹干之形,盤虬臥龍乘勢而上,及至不羈約束沖破畫面。仍以墨色濃淡表現(xiàn)樹干質(zhì)感,而墨色與筆觸更為柔和,樹干綴以椒點,少了些滄桑卻多了些青澀,加之松針密集而不擁擠,繁茂而不四溢,處處只為表現(xiàn)一幼松蓬勃的生機和成長的茁壯。為了平衡畫面,三兩細致斜向畫面右側(cè),并著力加重墨色,使畫面結(jié)構(gòu)更為沉穩(wěn)協(xié)調(diào)。石頭側(cè)方,青草嫩葉叢生,葉片線條隨意,不寫葉脈,僅少許以淡墨輕掃,通透明亮意味油然而生。幾束野花隱隱露出淡淡的顏色來,若有若無。虛實之間,渾然天成。
梅竹松之外,李秉綬也多有涉獵,落筆之處無不秀挺縱逸,飄灑自然,令觀之者隱隱有花色襲人芬芳撲鼻的意識。例如設(shè)色《花卉圖屏之二》(圖三),著力表現(xiàn)了“風(fēng)來衣欲舞,露漬粉初勻。試問和誰語,亭亭只可人”的意境。幾片婀娜荷葉占據(jù)主體,或似低首沉思,或似昂首挺立,或似偏居一隅,外形簡潔而豐滿,儀態(tài)萬千而富有優(yōu)雅。荷葉以墨調(diào)色描出大概,以濃淡示明暗,下筆便已有凹凸之形。墨汁未干之時,重墨點染葉邊卷曲,交融滲透之間,既區(qū)分層次,又使過渡自然不顯突兀,尤其是葉背向上這一片,用墨以小色塊為主,不寫葉脈,明暗區(qū)分更為明顯,光影效果自然天成。隨意揮灑的色塊之下,又以精雕細琢線條順著葉片明暗繪出脈絡(luò),使荷葉生動圓潤起來。只幾片荷葉,瀟灑寫意與細致入微兼而有之,領(lǐng)略其筆墨運用的得心應(yīng)手。幾朵荷花,以勾線造型,線條細膩優(yōu)雅。初露芬芳者,花瓣更不事修飾,彰顯“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和純潔。以淡墨寫荷花細桿,線條曲折蜿蜒,猶如一眾纖弱美女舞姿翩遷。荷梗之上,以細點密密麻麻點綴,形似之余更平生音符跳動的節(jié)奏之美。
至于其他設(shè)色《花卉圖屏之三》(圖四)、絹本設(shè)色《桃花翠竹圖軸》(圖六)、設(shè)色《花卉扇面》(圖十一)、設(shè)色《雞冠石榴圖軸》(圖十二)、設(shè)色《牡丹圖軸》(圖十三)等,均開合自然、虛實相生、聚散有理,一點一劃無不匠心獨具,令人如嘗甘貽,遍身酣暢。奈何存世無多,令后人幾多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