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郁達夫自我放逐南洋及其身份辨析

2015-09-28 10:15:01夏菁
文藝爭鳴 2015年3期
關鍵詞:星洲南洋郁達夫

夏菁

一、放逐南洋形態(tài)之辨:郁達夫式的自我放逐

“投荒大似屈原游,不是逍遙范蠡舟,忍淚報君君莫笑,新營生壙在星洲?!边@是郁達夫決然放逐南洋的詩作。命運如巧合如宿命,短短四句竟然成真。感嘆的超越必然是理智的剖析,期此得出必然性所在。郁達夫當年放逐南洋是他個人的抉擇,帶有自我放逐的特點。自我放逐,簡言之,就是人們,通常是指知識分子,主動把自己從權力中心解放出來,成為邊緣人。從歷史事件來看,放逐(exile)應該包含兩種形式,即流放和流亡。前者是一種被動的狀態(tài),是因為政治等原因而受到驅逐貶放到蠻荒邊遠地區(qū)的懲罰;后者,則是一種主動的姿態(tài),自動撤離中心地帶,從凡俗的生活中解放出來,獲得身心的自由狀態(tài)。這種放逐不一定要離開家園和土地,主要特征是精神上的放逐,在一種隱喻的放逐環(huán)境中,把自己與某種文化的特權、榮譽、關系疏遠,成為身在其中的局外人。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W.Said)認為知識分子的流亡接近這種形式。在《知識分子論》中,他對知識分子的特征做了較詳細的描述,在薩依德看來,知識分子天性就是放逐者,是走向邊緣的人,“知識分子的主要責任就是從壓力中尋找相當?shù)莫毩ⅰ?。因為流亡這種狀態(tài)把知識分子從權力中心疏離出來,成為自在安適的邊緣的人。

郁達夫在1938年正值中國抗戰(zhàn)激烈的時期出走南洋,不僅在當時就是在后來人們對他南渡之因也各有猜測。郁達夫在南渡前的寫作狀態(tài)、政治待遇、婚姻狀況以及其周際關系都會是驅使他南游的因素。作為一個作家,郁達夫當然應是以不斷創(chuàng)作立足于世。但是1930年后,他的作品不像以前那樣暢銷了。1932年5月,小說《她是一個弱女子》出版,可發(fā)行不到兩月即遭到查封,同年12月,郁達夫將它易名為《饒了她》出版,但當局還是將之查禁。1934年,他開始為林語堂的雜志《論語》寫稿,隨后開始寫自傳片段,回憶往事,寫作靈感明顯趨向枯竭。耐人尋味的是,這段時間,郁達夫過著從未有過的安逸生活。1933年,郁達夫離開上海,在杭州西子湖畔過了一段時期的湖光山色、醇酒美人的平靜生活,卻很少有創(chuàng)作的沖動:“在家吃點精致的菜,喝點芳醇的酒,睡睡午覺,看看閑書,總之懶得動。而每次喝酒,每次獨坐的時候,只是想著計劃著的,卻是一間潔凈的小小的住宅,和這住宅周圍的點綴與鋪陳?!庇暨_夫似乎要被閑適的日常生活腐蝕了,他往常愛流浪在外的性格慢慢消退,正如他在《居所的話》一文中坦率透露:“從前很喜歡旅行,并且特別喜歡向沒有火車、飛機、輪船等近代化交通利器的偏僻地方去旅行,到了地曠人稀的地方,你可以高歌底唱、袒裼裸裎,把社會上虛偽的禮節(jié)、謹嚴的態(tài)度,一齊洗去。這一種好游旅、喜漂泊的性情,近年來漸漸地減少了?!庇暨_夫意識到安逸對創(chuàng)作的殺傷力,他開始尋找新的創(chuàng)作活力。郁達夫1938底南渡,是否意味著他要重新開始漂泊流浪,喚回他漸在枯竭的創(chuàng)作靈感呢?郁達夫本是一個富于幻想、浪漫的文人。在許多作品中,南洋神秘多彩,風景怡人,如徐志摩的散文《濃得化不開》對熱帶光與色的描寫、老舍的小說《小坡的生日》對美麗花園的描寫,都很有藝術感染力。早在1929年,郁達夫就有到南洋各地一游的念頭。馬來西亞作家溫梓川當時在上海暨南大學念書,在汪靜之家結識郁達夫,后來他曾抄了幾首以描寫南洋風光為題材的舊體詩請教郁達夫,詩中的榴蓮、娘惹等字眼吸引了郁達夫,在問明白了意思后,大感興趣地說:“??!南洋這地兒,有意思極了,真是有機會非去走走不可。”當時汪靜之卻給他潑冷水說:“像我們這種人老遠跑到南洋去發(fā)不了財,實在沒有意思!”郁達夫卻不以為然,并且說:“斯蒂文生的晚年就是在太平洋的一個小島上渡過的,他在那里就寫了不少非常有意義的作品?!备鶕?jù)姚楠在一篇文章中所言:“他在1938年曾與郭沫若先生定下了復興創(chuàng)造社的計劃,初步打算出一個文藝雜志。達夫先生希望能在星洲實現(xiàn),后來果然在1939年6月1日創(chuàng)辦了《星洲文藝》,同《星洲日報半月刊》合在一起。這個刊物請郭老題字,也含有兩人合作復興創(chuàng)造社之意?!?/p>

郁達夫創(chuàng)作在日落西下的時候,同時在精神上也接連受到打擊,除了小說遭到當局封禁外,由于他個性獨立不羈,雖然在1930年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但因為他“決不愿負擔一個空名,而不去做實際的事務”而自動辭職。1930年1月16日,左聯(lián)召開會議,將郁達夫開除。對于左聯(lián)的這個決定,郁達夫表面上似乎不以為然,但他多少會受到打擊。正如郭沫若所說:“達夫在暴露自我這一方面雖然非常勇敢,但他在迎接外來的攻擊上卻非常脆弱。”1937年郁達夫遭受到他一生中最大的精神危機,這就是所謂王映霞“紅杏出墻”之事。盡管這事沒什么根據(jù),但郁達夫多疑、善于幻想,仿佛真的一樣。郁達夫在《回憶魯迅》一文中沉痛地說:“我因不聽他(魯迅——引者注)的忠告,終于搬到杭州去住了,結果竟不出他之所料,被一位黨部的先生,弄得家破人亡……”這位黨部的先生指的就是國民黨要人許紹棣,當時任浙江省教育廳廳長。這件事在郁達夫方面,似乎受到國民黨的壓迫。

郁達夫在1938年前的幾年里,可說是在各個方面都不太滿意。1936年雖到福建做“官”,但只是一個閑職,而且工資也不能按月領取,工作了兩個月,卻只拿到一百元錢。郁達夫可說是感到前途一片灰暗,正在他看來走投無路之際,1938年冬,他收到南洋《星洲日報》的邀請,這似乎給他帶來了生機和希望。

由上述可見,郁達夫出走南洋并非一個單純的行為,其復雜性至少滲透了時代、文化、個人氣質等因素。郁達夫身上具有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文化的雙重特點。在傳統(tǒng)方面,他像舊式文人,多愁善感,懷才不遇,喜怒無常,飲酒嫖妓追求名士風范;另一方面,他又是個現(xiàn)代知識分子,張揚個性,珍視自由,看重孤獨。郁達夫身上的新舊特點,使他在入世與出世、社會與個人之間不能做到干練灑脫。在筆者看來,郁達夫的自我放逐,并非安適、自在,而似傷感、頹廢。頹廢像一個擋箭牌,是在他被社會放逐后使出的招數(shù),正如郭沫若所說的“愈不得志愈想偽裝頹唐”。很多批評者認為郁達夫頹廢感傷是受了西方思潮的影響,但筆者以為其主要是中國舊文人式的,西方浪漫思潮只是給郁達夫宣泄這種情緒提供了機會。以《零余者》為例做簡要說明,《零余者》實際上是馬志遠的《天凈紗》的擴寫,“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些意象在《零余者》中清晰可見,而所謂“零余人”就是那個仕途失意的“斷腸人”,因為其才不為社會所用、理想不能實現(xiàn)而感傷悲吟。郁達夫的痛苦是現(xiàn)世的,而鮮少對人的生存處境做形而上的哲學思考。我們在郁達夫的感傷行旅中,隨處可見他對時政的批評,以及有意和無意流露出的無法施展抱負和理想的痛苦。

事實上,郁達夫的失落痛苦是他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共有的體驗。舊時的文人,讀書就意味著攀向政治仕途,“學而優(yōu)則仕”、科舉選拔制度使讀書人合法走向社會政治中心,可是,1905年科舉制度被廢除,中國現(xiàn)代知識分子再也不能憑讀書途徑掌控權力,施展理想抱負。正如李歐梵教授所言,“中國知識分子,有史以來第一次集體感受到與政治社會的疏離(alienation)”。郁達夫曾在一文中對現(xiàn)代知識分子的“失勢”做了這樣的痛苦的表述:

自去年冬天以來,我的情懷只是憂郁的連續(xù)。我抱了絕大的希望想到俄國去做勞動者的想頭,也曾有過,但是在北京被哥哥拉住了。我抱了虛無的觀念,在揚子江邊,徘徊求死的念頭也有過,但是柔順無智的我女人,勸我終止了。清明節(jié)那一天送女人回到浙江,我想于月明之夜,吃一個醉飽,圖一個痛快的自殺,但是幾個朋友,又互相牽連地叫我等一等。我等了半年,現(xiàn)在的心里,還是苦悶得和半年前一樣?;钤谑郎?,總要做些事情,但是被高等教育割勢后的我這零余者,教我能夠做些什么?

“活在世上,總要做些事情”的想法,可說是困擾了郁達夫一生,也是他那個時代中國知識分子普遍關注的問題。從梁啟超到魯迅、胡適等中國近現(xiàn)代知識分子,可說就在一直尋找著如何為國家、為社會“做些事情”,他們強調文學的政治功能、社會價值,很大程度上是在尋找一條影響權力中心的途徑,借以實現(xiàn)其政治的、社會的理想。當然,郁達夫畢竟是在新文學空氣中成長起來的現(xiàn)代作家,他的苦悶也具有時代特征,他筆下的自我形象反壓抑、反束縛、張個性就是現(xiàn)代思想的產(chǎn)物。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到,郁達夫身上的新舊特點,造成了他深刻的精神矛盾,這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培育出的文人趣味與現(xiàn)實的矛盾,以及個人與社會的矛盾。郁達夫的精神矛盾,使他既不能超然物外做一個隱士,也不能干練勇敢做個戰(zhàn)士。筆者認為,郁達夫式的南洋游帶著現(xiàn)代知識分子自我放逐的特點,但郁達夫式的自我放逐具有獨特性,至少包含兩個層次:首先,它是中國舊式文人式的,在仕途失意后走向邊緣,以忘懷現(xiàn)實;其次,它也極具有現(xiàn)代色彩,表現(xiàn)自我,反叛束縛,張揚個性,強調自由、權利以及個體生命的孤獨。因此郁達夫式的自我放逐,不太同于西方式的精神流浪,是在珍重自由中又包含著不能丟棄的社會責任感。正因如此,郁達夫在出走南洋的感傷抉擇中寫下了“投荒大似屈原游,不是逍遙范蠡舟,忍淚報君君莫笑,新營生壙在星洲”的悲壯詩篇。

二、身份表現(xiàn)辨析:抗戰(zhàn)文士與舊式文人

從郁達夫到南洋后所發(fā)表的文章來看,他更像一位激發(fā)和聯(lián)合民眾力量抗戰(zhàn)的政論者。郁達夫到新加坡一個非常明確的職業(yè)是編報人。他主編過《星洲日報》四種副刊:《晨星》《繁星》《文藝》和《教育》。此外他還兼編《星檳日報星期刊》的《文藝》雙月刊、《星洲十年》《星洲日報半月刊》的《星洲文藝》欄以及英國情報部出版的《華僑周報》。由于當時特定的政治氣候,這些刊物幾乎成了宣傳抗戰(zhàn)的陣地,如提高群眾的抗敵意識、激發(fā)民眾的抗敵熱情以及提高民眾的政治認識和覺悟等等。郁達夫因為編報之關系,常常在報刊上發(fā)表文章。根據(jù)姚夢桐仔細考證,郁達夫在新加坡期間寫的文章共計462篇,其中政論就占104篇。內容主要是與抗戰(zhàn)有關的時事評論,揭露日本的侵略野心,呼吁民主國家要緊密合作,為平等、自由和光明而戰(zhàn),強調所有華人團結一致,抗日到底。如《戰(zhàn)后敵我的文藝比較》《抗戰(zhàn)兩年來的軍事》《抗戰(zhàn)兩年來敵我之經(jīng)濟與政治》等文章。這些政論文章雖然帶有明顯的作者性格特征,即以激情色彩感染讀者,而不求論證周密、嚴謹,但即便是文藝評論,也帶有很濃厚的政論色彩。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就直言不諱地強調文學與政治、與大眾的關系:“在政治飛躍的時代,太高的純藝術是趕不上時代的……以后的文藝與政治及大眾,更須發(fā)生密切的關系才行。文藝假使過于獨善,不與大眾及現(xiàn)實政治發(fā)生關系的時候,則象牙之塔,終于變成古墓?!痹凇稇?zhàn)時文藝作品的題材與形式》一文中他也指出文藝須有時代氣息,作品的政治作用:“個人的戀愛、個人的生死,以及個人的感情的起伏,在這一個大的時代里,當然再也喚不起大眾的注意來?!庇纱丝吹皆谀涎蟮挠暨_夫所發(fā)生的巨大轉變,曾在30年代他為了堅持作品表現(xiàn)個人主義而講了這么一句名言:“我不是一個戰(zhàn)士,只是一個作家?!睘榇诉€引起一場風波以致后來被左聯(lián)開除。而此時,他似乎把這句話顛倒過來說,“我不是一個作家,而是一個戰(zhàn)士”。郁達夫的轉變是驚人的,也是自然的。在《悼胞兄曼陀》一文中,郁達夫曾對胞兄曼陀被日偽殺害一事遲遲不做反應的原因做了這樣的說明:“實因這一次的敵寇來侵,殉國殉職的志士仁人太多了,對于個人的情感,似乎不便夸張、執(zhí)著,當是事實上的主因。反過來說,就是個人主義的血族情感,在我的心里,漸漸地減了,似乎在向民族國家的大范圍的情感一方面轉向?!卑褌€人情感屈于民族情感,小我讓位于大我,這是中國歷代進步文人在面對外來入侵時常會做出的自覺選擇,郁達夫埋葬個人小我、高揚民族大我則正是與之一脈相承的。

此文前面說過郁達夫自我放逐邊緣、零余感受,是因為他在現(xiàn)世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無法施展抱負和理想而做出的無奈招式。而在放逐南洋后,郁達夫埋葬小我的頹廢感傷,揮寫民族“大我”情懷,就在于他找到了自己的社會位置。此時他身負眾望,負責主編文藝副刊,在抗戰(zhàn)宣傳中舉足輕重。幾乎是一到新加坡就為抗戰(zhàn)在海外建立了一座文化中繼站,“把南洋僑眾的文化,和祖國的文化來做一個有計劃的溝通”。他的干勁是非常驚人的。據(jù)郁飛回憶,郁達夫接任主編后工作十分繁忙,每天工作至半夜才回家。除本身寫作和編務,還培育青年作者。這樣的工作勁頭,不能不說像一個戰(zhàn)士。郁達夫在放逐中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位置,在邊緣走向了中心,這就是郁達夫式的自我放逐。南洋學者方修后來評說,郁達夫留給本地讀者一批政論文章,“這些政論散文顯示,郁氏晚年的思想似乎有著一番飛躍的進步。青年時候那種感傷的浪漫主義色彩減退了,中年時期那種名士型的閑情逸致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嚴肅平實的議論、堅定的樂觀的態(tài)度,以及為正義和平而獻身的大無畏精神”。

但郁達夫畢竟是郁達夫,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戰(zhàn)士。在新加坡期間,郁達夫舊習難改,舊派名士作風毫無收斂。據(jù)李向的文章:“郁達夫那時被一批舊式文人包圍著,經(jīng)常去喝酒、打牌、玩樂。他本來就是一個風流才子,這種逢場作戲的場合他是安之若素的,于是和紅舞女同坐黃包車招搖過市有之,和什么姐妹花左一個右一個合拍照相者有之,甚至帶著妻子兒子上‘公館(俱樂部),當著他們面前和別人打情罵俏的怪事也做了出來。王映霞私下里曾對友人說,郁達夫在上海時雖也慣于冶游,可也沒有像在新加坡時這樣胡鬧的?!蓖跤诚己髞碓陔x婚啟事中說(郁達夫)“近年來思想行動,浪漫腐化,不堪同居”的話,雖是怨恨之言,卻也不是沒有根據(jù)的。郁達夫當年曾在新馬引起圍攻,除了雙方看待問題的視角不一樣外,另一個也許是很重要的原因,新馬文藝者不滿郁達夫名士氣質。本來他們對郁的頹廢一面早有所聞,而郁達夫在一到新馬后就被一批舊式文人包圍住,彼此作些唱和風雅之作,疏遠抗戰(zhàn)文藝工作,當然會加重這不滿的情緒,如張楚琨在一文中就十分有針對性地指出:

抗戰(zhàn)要求每一個文化人都要參加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因此即使是以頹廢文人著稱的郁達夫先生,我們也希望他能夠本其熱情和正義感,動員他的筆和口,為民族服務,這便是郁先生到新加坡來雖然聲稱是“慕南洋風光”,而南國文化青年們仍不減其熱誠希翼的原因。

郁達夫的名士作風,就他性格而言是極其自然的。正如后來樓適夷在給郁達夫解圍的《遙寄星洲》一文中所說的,郁達夫與魯迅、茅盾是不同的類型,不能用希望于魯迅、茅盾的去希望于他。只有承認這點,才能理解郁達夫,才能理解郁達夫的頹廢與其自我放逐之間的關聯(lián)。在郁達夫這里,頹廢是一種生活形式,是承當脆弱的一種招架,所以郁達夫在自我放逐的途中,往往會有頹廢的表現(xiàn)。

三、關于幾個問題論爭的辨析:中心與邊緣人視角

我們知道,處在放逐中的人實際上是把自己從中心邊緣化,他們“對任何事情都不視為理所當然”。但這并不意味著放逐的人與先前的經(jīng)驗、知識完全割斷,而是處于兩者之間的狀態(tài)。這種“之間”的狀態(tài)使放逐者在看問題時具有“雙重視野”,即“流亡者同時以拋在背后的事物以及此時此地的情況這兩種方式看待事情”。即不會以單一的立場看事物,每看到新土地上的事物,他自然會聯(lián)想舊地方的事物來比較思考,并且這種思考常??梢允切碌摹⒉豢深A料的。郁達夫在南洋就如何看待中國與南洋之間的問題上就具有這些特點。

郁達夫到南洋后不久,為在出席檳城的一個歡迎會上回答一些文藝青年的詢問而寫的《幾個問題》,1939年1月21日在《星洲日報》上發(fā)表。幾個問題包括:一、南洋的文藝界,當提出問題時,大抵都是把國內的問題全盤搬過來,這現(xiàn)象不知如何。二、南洋文藝,應該是南洋文藝,不應該是上?;蛳愀畚乃嚒D涎筮@地方的固有性,就是地方性,應該怎樣使它發(fā)揚光大,在文藝作品中表現(xiàn)出來?三、在南洋做啟蒙運動的問題。四、文藝大眾化,通俗化,以及利用舊形式的問題。雙方就這幾個問題各表其態(tài)而引出一場爭論,最大的分歧在如何看待魯迅以及在南洋文藝的地方色彩。這些問題在今天看來可能都不成為問題,可是在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許多人只把南洋作為暫住之地,效忠的是中國。因此強調南洋本土化的問題就顯得特別艱難。表現(xiàn)在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新馬作家?guī)缀醢阳斞傅膶懽髂J椒顬楣玺?,而忽視了本土性的表達。郁達夫認為,“文藝,既是受社會、環(huán)境、人種等影響的產(chǎn)物,則文藝作品之中,應該有極強烈的地方色彩,有很明顯的地方投影”。所以“生長在南洋的僑胞,受過南洋的教育”,所寫的作品當然應具有“南洋的地方色彩”。很明顯,郁達夫是在奉勸南洋文藝青年不要一味模仿魯迅的雜文文風,而失去了個性以及南洋的地方性,在他看來,魯迅的文體和風格只能是魯迅的,是屬于魯迅的那個社會、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很明顯,郁達夫的觀點反映他在南洋看問題的邊緣人視角,在思考問題時不接受習慣文化的馴服(undomesticated)。也許正因如此,與南洋其他中國作家相比,他對新馬文壇貢獻是最大的。

四、備受爭議之死:邊緣人與烈士

1942年2月,日軍攻占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隨后新加坡淪陷。郁達夫和“抗日委員會”的部分成員如胡愈之、王任叔等被迫撤離新加坡,幾經(jīng)轉折,最后在印尼蘇門答臘省一座叫巴爺公務的小鎮(zhèn)暫住下來。郁達夫開始蓄胡子、寫舊詩,抒發(fā)自己對戀人、故鄉(xiāng)的思戀,以及表達抗戰(zhàn)的決心。郁達夫等一行人在巴爺公務,為了隱蔽身份,并解決生活問題,他們經(jīng)營了一個“趙豫記酒廠”(寄賦復興、討伐仇敵之意)。這家酒廠名義上老板是郁達夫,此時他化名為趙廉,故酒廠叫“趙豫記酒廠”,但實際的管理人是張楚琨和胡愈之。郁達夫除了寫舊體詩外,還必須給武吉丁憲兵隊當翻譯,但不拿憲兵隊的薪水。他總在尋找機會辭去這份差事,但要擺脫憲兵隊是件不容易的事,因為他們很難找到像郁達夫這樣中文、日文、英文、荷蘭語以及印尼語都懂的人,后來郁達夫想盡辦法弄壞自己的身體,證明得了肺病才得以成功。郁達夫在做翻譯期間,由于職務的關系,保護了許多華僑和印尼人民。

因為有郁達夫與日本憲兵隊周旋,并不斷地送酒、送錢,日本憲兵隊很少來酒廠找麻煩。巴爺公務看起來比較安全,因而許多文化界的人士和從事抗日活動的青年,聚集到這個市鎮(zhèn)上來避亂。但要維持眾多人的生活,則顯然不夠。后來,他們想辦法開了肥皂廠和造紙廠,還是由郁達夫當名義上的老板,但因銷售不景氣,不久關閉?!摆w豫記酒廠”也成了抗日人士活動的中心,在郁達夫的掩護下建立秘密組織,開展抗日宣傳工作。據(jù)張楚琨記述:

由于得到了郁達夫的庇護,我們在日本統(tǒng)治下,成立了一個秘密組織——“同仁社”。領導人是胡愈之,參加者則有沈慈九、劭宗漢、王任叔、吳柳斯、張企程、高云覽和我。每個星期在胡愈之的“椰廬”,開一次座談會。主要是交換報紙和從收音機里聽來的新聞,分析敵人的動向,討論聯(lián)軍反攻的可能性和時機。郁達夫沒有參加“同仁社”。我們也沒有讓他參加進來,并非因為不信任他,而是因為擔心他的境遇。參加這樣的組織,會讓他遇到麻煩和增加負擔的。但他都看在眼里。

胡愈之在《郁達夫流亡和失蹤》中對此也做了記述:“因為政治認識的不相同,所以我們一些朋友在蘇門答臘建立秘密小組,展開華僑抗日宣傳工作,研究印尼問題,都沒有讓達夫參與。達夫或者有些知道,也只當作不知道?!睕]有讓郁達夫參加“同仁社”,我想,他當時寂寞孤獨的心情是可想而知。如果沒有郁達夫的掩護,“同仁社”能夠順利展開活動嗎?郁達夫這時的痛苦是,他不愿為日本人工作卻不得不做,他想為朋友做事而實際上也做了許多事,卻被排斥在外,成為“同仁社”的邊緣人。

1945年,郁達夫被日本憲兵殺害。郁達夫的死引出許多爭議與不解。夏志清評論說:“對一個既非共產(chǎn)黨員又非極其愛國的作家來說,這無疑是個反諷的結局?!迸c郁達夫在蘇門答臘一起生活過的共產(chǎn)黨人又怎樣評說郁達夫被殺事件的呢?他們普遍認為郁達夫是可以避免這個悲劇發(fā)生的,但郁達夫的名士氣質害了他,暴露了自己,最終被日本人殺害。王任叔在《記郁達夫》一文中就沉痛而又尖銳地指出:

是的,達夫失蹤了!達夫是永遠失蹤了,我們還得咬緊牙關來說:愿中國知識分子中間,永遠不會再有達夫;新時代不需要有這樣人物出現(xiàn)了!作為我們的一面鏡子,我們記?。何覀兊谋瘎∈菓撌漳涣说?,早應該收幕了的。我寫下這,我要告訴我們青年一代,達夫已經(jīng)走完了名士的路,舊名士的路,新名士的路,他都為我們走完了。我們是不應,而且也大可不必再走了?!覀冎g,誰還不能洗凈達夫所具有的那一種氣質呢?那么就得從達夫的路,跳過去了!

我們是不必為達夫悲哀的。

明顯可見,王任叔對郁達夫被害原因的分析中包含的批評,一方面是因為郁達夫做過日本憲兵隊的翻譯,他認為這是一個污點,而他最不滿的就是郁達夫身上的那種名士氣質。對郁達夫之死的爭議,其實也透視了人們對他如何評價的問題。他性格復雜多變,既新又舊;對政治既熱情又疏離,對國家既熱愛又痛恨。人們很難用一把尺子衡量他。這也許就是邊緣人的悲劇命運。

郁達夫的死無疑帶有悲劇色彩,他一生孤獨、寂寞,就是死也是孤獨的、不被理解的,“他愛朋友,而朋友出賣他、誣蔑他;他愛同胞,而許多人不理解他”。他一生為想要做點事而苦惱,但一生卻處在社會邊緣。1952年中國政府追認郁達夫為烈士。郁達夫一生政治生命不得意,對此榮譽,他在九泉之下也許會感慰藉。

(責任編輯:李明彥)

猜你喜歡
星洲南洋郁達夫
My Football World
紐約“東村”的南洋菜
中老年保健(2022年7期)2022-09-20 01:07:16
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星洲小學
中小學校長(2022年4期)2022-05-28 11:43:36
南洋愛國華僑三領袖的赤子情
華人時刊(2021年13期)2021-11-27 09:18:54
貴人
郁達夫:熱烈的愛倩,卻不能相守一生
海峽姐妹(2017年7期)2017-07-31 19:08:17
星洲紅魚常見的細菌性病害及防治方法
民國南洋華僑文獻出版熱及“南洋”觀辨析
浮世露戀:李小瑛與郁達夫
海峽姐妹(2015年3期)2015-02-27 15:10:13
石狮市| 醴陵市| 西吉县| 宣化县| 台南市| 宜昌市| 大化| 安远县| 库车县| 盐城市| 彭山县| 务川| 北宁市| 寿光市| 攀枝花市| 大城县| 开化县| 德州市| 南召县| 马山县| 邹城市| 丹棱县| 临沂市| 扬州市| 和硕县| 八宿县| 苍山县| 文水县| 台中县| 慈利县| 原平市| 会理县| 朝阳县| 鄢陵县| 呈贡县| 靖江市| 旺苍县| 昭平县| 商水县| 崇仁县| 巨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