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
我的植物啟蒙是從四川老家的院子開始的。這是一個看起來并不精致甚至有些雜亂的小院落,在住房外用圍墻圈出的一溜狹長土地上,見縫插針種著各種植物。貼圍墻根的是薔薇和玫瑰,荊棘枝干交錯纏繞了整面墻體,圍墻拐角處是幾株夾竹桃。為了遮擋夏季的太陽,住房的每扇窗戶下都有一株葡萄,藤蔓順著竹架彎彎曲曲爬上窗欞,再爬滿整面房墻。在葡萄架和薔薇花墻之間,種著些零碎花果:幾樹柑橘,一株無花果,一株石榴,還有一叢茉莉。每年初夏,薔薇開瘋了,滿墻搖曳,然后翻山越嶺垂到墻外,像給墻頭搭上了一匹厚重的花毯子。薔薇開之前是玫瑰,薔薇開完之后就輪到葡萄。夾竹桃和無花果的花果期最長,從初夏開始,墻角就開出幾朵白花,幾天后花瓣轉黃萎謝,新的花苞又次第綻放,能從6月一直默默開謝到10月。這個時候,秋風送爽,該石榴成熟了。院子談不上什么園藝布局,植物之間也沒什么呼應,只是各自按照自己的花期,寒來暑往次第開放、凋謝。
美國東方學家勞費爾
但如果從一個對植物頗有些研究的學者,比如美國東方學家勞費爾的眼光來看,這樣的院子就不那么簡單了,可以說是中國引入外國植物物種史在市井民間的縮影。勞費爾曾經盛贊中國有著世界上最為杰出的對植物物種的吸納能力:“中國人是熟思、通達事理、心胸開豁的民族,向來樂于接受外人所能提供的好事物。這個國家擁有世界上最富戲劇性的自然景觀,其變動范圍從世上最高的山峰到最低的地表凹地——吐魯番盆地,從南方的熱帶雨林至喜馬拉雅高山上的冰河期地貌,這種跨度無他國能及。而且他們的位置處于東南亞豐富的珍稀植物與近東古代農業(yè)發(fā)源地之間,屬于世界上借用模仿的最佳位置?!钡浇裉?,即便是一個普通的西南住家院落中,也遺留著這場歷時千年的植物傳輸運動的蛛絲馬跡。
比如石榴。原名安石榴,是伊朗至阿富汗一帶非常流行的物種。古代波斯人不僅把它當水果食用,還把籽取出來開發(fā)出各種用途,以此經營很大的買賣。他們用石榴做醬油,先把它浸在水里,用布過濾,可使醬油有顏色和辣味。還把石榴汁煮滾用來在請客時染飯,為飯食添色增香。石榴傳入中國時間很早,在北魏時期的洛陽都城就流傳著一句話:白馬甜榴,一實值牛。意思是白馬寺的石榴,一個就抵得上一頭牛的價值,可見其珍奇程度。千年以后,石榴已完全融入中國的農業(yè)生產體系,成為非常家常的水果。
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水果集市
葡萄被認為是最早引入中國的物種。《漢書·西域傳》中記載,葡萄不喜多雨濕潤的環(huán)境,因此剛傳入中國時,僅在長安一帶氣候干燥的地區(qū)種植。但如今,葡萄已經能在多雨的西南普通院落中茂盛地生長起來。我記得家中院落中的葡萄有四個品種,能結出紅、紫、綠、綠白四種不同顏色,不同口味的果實。不僅能吃果實,葡萄葉也有用處。它既柔軟,又大小適中,而且沒有異味,每到夏季,挑選出成熟度中等的葡萄葉,用清水洗凈,刷一遍白酒消毒添香,然后裹上腌過的肉塊,扔到燜飯的鍋底,就能烤出噴香的肉塊,是童年時最樂此不疲的廚事。后來在梅村著的《飲食界之植物志》看到,葡萄葉的用處還不止于此,它可以代替煙草,洗凈煮熟后可以吃。還有一種葡萄葉,因為含有糖質,是兒童喜歡的食物。
無花果更是一種完全源自西域的舶來品。它在伊朗高原蔓延之廣,不下于安石榴,但最初西域種植的無花果都是早熟品種,也叫新疆早黃,完全成熟后果皮呈黃色,有白色橢圓形果點,果頂不開裂,果肉淡黃色略呈淡紅色。后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在他那個時代,中國南方已經普遍種植無花果,種植的方法是將樹苗栽在地上。這一點特別引起了勞費爾的注意——“因為它說明中國人一直不知道用早熟法。他們的著作里就沒有提過早熟法。”我家院子中那株無花果樹,就是用中國南方的培育技術栽種出來的。無花果從初夏開始成熟,果皮由青轉紅,果體慢慢變軟。到臨近采摘的幾天,日日都要去小心巡視幾遍。沒有熟透的無花果,中部果粒板結成一團,果汁呈白色,淡而無味。但熟起來非???,硬邦邦的果實會在一夜間通體柔軟,裂出淌著蜜黃色濃稠果汁的大口,采摘稍晚就會被螞蟻昆蟲捷足先登。能成功地摘到一枚全身紫紅、光滑圓潤、柔軟豐盈、咧開大口淌著蜜汁卻還沒有被螞蟻搶食的無花果,是童年夏天在院子里得到的最好饋贈。
茉莉是另一種被考證來自西域的植物。它又名悉耶茗花,晉代嵇含的《南方草木狀》上如此記載:“耶悉茗花,末利花,皆胡人自西國移植於南海,南人憐其芳香,競植之?!标戀Z的《南越行紀》中也寫道:“南越之境,五谷無味,百花不香。此二花特芳香,緣自胡國移至,不隨水土而變,與夫橘北為枳異矣。彼之女子以彩絲穿花心,以為首飾?!避岳蚧ㄆ谝埠荛L,從5月帶花苞,能一直開到晚秋,于是整個夏天和秋天,都能帶著茉莉穿成的手串,至今能記得白色小花貌不驚人,卻散發(fā)出沁人心脾的芳香。
葡萄
無花果
幼時記憶中四時更替的園圃之樂,映襯著中國人自漢唐以來在植物物種上兼容并蓄的歷史。勞費爾曾寫過一本《中國伊朗編》,詳細考證了中國對國外植物的采納和吸收過程,書中認為中國對國外植物的引進是一場歷時1500多年的植物傳輸運動?!霸谥参锝洕矫妫袊耸鞘澜缟献钋傲械臋嗤?。他們的經濟政策有遠大眼光,采納許多有用的外國植物以為己用,并把它們并入自己完整的農業(yè)系統(tǒng)中去,這是值得我們欽佩的?!比绻厮葸@場歷時千年的植物拿來運動,就要從張騫出使西域的漢朝說起。
如果身為一個漢朝的農民,應該是相當有自豪感的,因為他代表著當時世界最先進的農業(yè)生產水平。美國學者尤金·N.安德森曾比較過同一時期中國與歐洲的農業(yè)生產力:“根據(jù)封建時代的標準,漢朝農業(yè)產量高于中世紀的歐洲。歐洲每英畝500磅的產量就被視為高產,而且由于種植的谷物品種產出率低,收成中的1/3必須留做種子。中國人留種少得多,得到的回報卻多得多。”安德森認為漢朝農業(yè)生產力領先的原因在于自秦帝國形成以來,政府對農業(yè)的支持和重視。公元前221年,秦統(tǒng)一中國后貫徹法家理念,將農業(yè)與食物生產置于重要地位,并視為增強國力的關鍵。在那場著名的大焚書中,明確赦免的類目唯有農業(yè)與醫(yī)學。漢朝后,農業(yè)越發(fā)精耕細作,官家用各種手段勸課農桑,以養(yǎng)活日益增加的城市居民。帝國政府在田租、公共水利,及對小農階級維護上的一系列發(fā)展農業(yè)的政策,在中國導致了一場真正的“綠色革命”。
西漢末期的重要農學著作《汜勝之書》記述了漢朝農耕的詳盡過程,表明了當時農業(yè)是何等精耕細作。漢朝的農民會將種子浸泡在煮過的骨頭、糞肥或者蠶屑制成的人造肥料里,這種肥料還要加入一些植物毒素。種子被反復覆以一層這類糊狀物體,必須小心地將裹在薄薄表皮中的種子弄干,使它們不會腐爛——這些手段是西方人在現(xiàn)代科學實驗室里才摸索出來的。政府主導修建的水利工程不僅使稻子得到灌溉,稻田得到平整,而且每年還通過變動水道來改變水流,使水溫春天暖和,夏天不熱。在缺水的北方,土壤會在夏季被反復弄碎,形成一層蓄水的覆蓋土。冬天,農民會將雪被壓實,以免被風刮走,用這樣的方法凍死在冬天幸存的害蟲卵。在一些潮濕的區(qū)域,每個過大的果實下都會墊以葉秸,使瓜不會因接觸濕土而腐爛。任何含氮的作物都被小心存做肥料……
植物在漢朝的生活體系中如此豐富,不僅體現(xiàn)于食物,還有藥物,在當時的《神農本草經》中,論述了大約365種藥。“偏愛植物的成見在此書中有所顯露:67種是動物藥品,42種是礦物藥品,246種是植物藥品?!蓖ㄟ^這些史料可以有一個大致的輪廓,漢朝已是一個植物物種的盛世:有大量土地用于種植,有足夠精細的耕作技術,有重視農業(yè)的政策。因此,當出使西域的使者或者遠征大宛的將軍,將新鮮物種帶回國土時,這里已經具備接納豐富外來物種的能力。
苜蓿被認為是最早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西域物種。它是漢朝帝國軍事意圖和國家安全的副產品。漢武帝時期一直在尋找善于作戰(zhàn)的良馬,聽說伊朗高原上有純種駿馬,體格比蒙古種的小馬魁梧,全身勻稱,四足纖細,胸、頸、臀部都很發(fā)達,善于征戰(zhàn)。于是常派遣使者到伊朗諸國遍尋好馬,最多的時候一年中派遣求馬使節(jié)十幾次。最初找到的良馬得自烏孫,后來張騫走到了大宛,發(fā)現(xiàn)這里的馬種更為優(yōu)良,因為馬奔跑后流的汗是紅色,因此被稱為“汗血馬”。汗血馬所吃的飼料就是苜蓿。史書稱張騫為人重實際,處理經濟事務非常有見地。他斷定這渴求已久的好馬如果要在中國保持健壯,就要把它的主要食糧一并帶回。于是他將大宛的苜蓿種子,帶回國獻給武帝。武帝命人在宮旁廣闊地面遍植這新奇的植物。不久,這種飼草從宮中迅速地蔓延到了民間,遍布華北。
張騫是出使西域并生還歸漢的第一人,也被認為是開啟物種輸入的第一人,因此成為引入物種傳說的中心人物。大部分帶“胡”字植物,都被認為是張騫周游絕域后帶回來的物種。比如胡豆。《齊民要術》引《本草經》的說法:“張騫使外國,得胡豆?!边€有胡麻,《太平御覽》也引用《本草經》,認為是“張騫使外國得胡麻”。還有胡蒜、胡瓜、胡蘿卜……一些近代的外國史學家已紛紛否定了這種說法。德國地理學家李?;舴覍iT撰文指出,張騫無法以一人之力完成那么宏大的物種傳輸運動。因為他出使西域時并不是以搜集物種為己任,而且途中險象環(huán)生,還被匈奴囚禁了一年,是乘隙逃走才得以生還,植物種子細小,在逃難過程中并不易保管。但就如謝弗在《唐代的外來文明》中所說,舶來品最真實的活力和樂趣在于它來自那些令人心馳神往的遙遠地方,承載著人們對未知之地生動活潑的想象。張騫“鑿空西域”的行為,本身就開啟了人們對于外域的想象力。眾多的駝隊貿易商人沿著被打通的絲綢之路來到長安,新的物種因此接踵而至。
743年,在西京長安以東的地方建起了一座人工湖,實際上是一個海外貿易貨物的轉運潭。來自各地的貿易船只都聚集在這個轉運潭里——來自北方的紅氈鞍韉、來自南方的紅橘、來自西域的奇花異果……所有貨物要在這里被換裝到小斛底船上。大批外國商人也隨貨物而至,長安城的納稅人口將近200萬人,居住在長安城中的外來居民數(shù)量也相當龐大。突厥、回鶻、吐火羅和粟特的商人們聚集此地,其中來自伊朗的居民占有重要的地位,唐朝政府甚至專門為伊朗居民設置了一個叫“薩寶”的官職來監(jiān)管他們。薩寶的意思是“商隊首領”。
張騫之后開啟的漢土與西域的相互貿易,在唐朝時達到一個高潮。紛至沓來的外國商隊不但帶來了很多新奇古怪的奢侈品,也促進了西域庭院植物的栽培。因為對這些遠道而來的異族人來說,“沒有他們深深眷戀的故土植物,簡直就無法生活下去。就如同前往美洲的歐洲移民也將他們故土的石竹、櫻草、郁金香留在美洲一樣”。但要讓植物在氣候、土壤條件完全不同的漢土存活生長,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早在304年,古人嵇含就在一篇文章中描述了物種移植的種種難處:北方的大頭菜引種到南方后會變成芥菜,因為沒有冬季的地方不會生出肥大的塊根。而南方的橘引種到北方后會變成低級的枳。柑橘被嫁接到較硬的三葉砧木上以后,在寒冷干旱的天氣里,插入的樹枝往往會變得虛弱或者死去。
唐代宮廷對藥材的需求量很大,許多外來物種都聲稱具備藥用價值
后趙武帝石虎在引種西域植物上取得了一些難得成功的范例。《鄴中記》記載,石虎的私苑中有“西王母棗,冬夏有葉,九月生花,十二月乃熟,三子一尺。又有羊角棗,亦三子一尺”,還有可以結出重達兩斤巨果的句鼻桃,“子大如盂椀”的安石榴樹……”這位羯族君王在歷史上留下了殘暴嗜殺的惡名,但同時也是一位功勞不小的西域植物推廣者。他將許多來自于西域的植物、食物改名,起因雖在于對胡字的忌諱,但在客觀上,卻減輕了中原居民對這些外域植物的陌生感。
為了引種這些中原本無的植物,石虎花了極高的代價琢磨移植技術。他御使匠人精心圍起苑囿,取名華林苑,運來土壤,引水澆灌,以期創(chuàng)造適宜西域果種的生長條件?!多捴杏洝酚涊d:“華林苑在鄴城東二里,石虎使尚書張群發(fā)近郡男女十六萬人,車萬乘,運土筑華林苑,周圍數(shù)十里,又筑長墻數(shù)十里。張群以燭夜作,起三觀四門,又鑿北城,引漳水于華林苑?;⒂谠分蟹N眾果。”為了讓這些物種能盡早同中原的水土相合,石虎還下令做了一輛大車作為培植這些作物的試驗田。大車名為蝦蟆車,“箱闊一丈,深一丈四,摶掘根面去一丈,合土載之,植之無不生”。在國君之力的強力推動下,自石趙之后,西域作物移植漢土的技術漸漸成熟,開始在中國北方普及。安石榴在河北地區(qū)開始有了優(yōu)良品種,而在北魏時的洛陽,就有大面積的西王母棗與句鼻桃的種植。
到唐代后,從物種的傳輸?shù)轿锓N的分類管理和種植上,都形成了一個包含相當多細節(jié)的技術體系。人們發(fā)明了各種各樣的方法來保證植物物種輸入的安全運輸,最常用的是用蠟將植物的根莖密封起來,再在上面覆蓋幾層綠色的蔬菜葉,這樣就能避免顛簸搖晃,幼苗在幾天之內也不會枯萎。植物在細致的保護下運送到長安后,一部分進入“藥園師”掌管的藥園——唐朝對草藥的需求量非常大,藥園是由太醫(yī)署令管轄,專門負責種植、采集草藥供太醫(yī)署使用的庭院。但更多的物種會進入上林苑——這是一個皇家專門管理植物物種的機構,坐落在一座巨大的苗圃和庭院中,世界各地的各種庭院果木經過長途跋涉來到漢土后,都將先匯集在此苑中。上林苑中不乏技藝高超的園丁,他們的職責是研究方法將這些外域植物安置成活,既供給皇室新鮮的珍奇水果,還要為唐朝各地營林植樹提供樹種來源。740年,唐玄宗曾發(fā)起過一場美化唐朝北方大都市的運動,要求在“兩京以及城中苑內種果樹”。果樹的樹種,就來自于上林苑。有些植物在苑中移植成功,并長久地流傳下來,成為中國龐大植物譜系的一部分,也有的植物因為技術不成熟,只存在了很短的時期。這是讓人遺憾的物種流失,比如來自撒馬爾罕的金桃。
據(jù)說這金桃是將桃樹的枝條嫁接在柿子樹上長成的,大如鵝卵,其色如金。7世紀時,撒馬爾罕的王國曾經兩次向唐朝宮廷貢獻這種珍異燦黃的桃子作為貢品,專供皇室成員享用。金桃的樹種也被長途跋涉穿越西域荒灘戈壁的使臣商隊帶入唐朝境內,并且移植進了長安的宮廷果園。但或許因為移植技術不成熟,金桃并沒有在漢土流傳下來,但后世的人們用想象力來彌補了移植技術上的缺憾。美國學者謝弗在寫作唐代中國的外來文明時,將撒馬爾罕的金桃作為書名:“金桃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水果,這種水果的滋味到底如何,我們現(xiàn)在已無從推測。種種奇妙的傳說,使這種水果罩上了一層耀眼迷人的光環(huán),從而也就成了唐朝人民所渴求的所有外來物品以及他們所希冀的所有未知事物的象征?!?h3>植物的繁榮
德國學者維爾納·桑巴特曾說過:宮廷的歷史就是國家的歷史。如果從植物傳播的角度來理解這句話,唐代皇家林苑中的植物物種,就像最新的審美和消費時尚一樣,經年累月后會慢慢傳遞到民間。晚唐時期,在一些文人墨客的私苑中,已經能看到源自西域的物種。白居易就被傳為是白蓮的民間推廣者。9世紀以前,洛陽還沒有白蓮,直到白居易在洛陽任太子賓客分司時,才將白蓮從蘇州移植到了洛陽。白居易在一首詩中描繪了自己在洛陽履道坊私宅中的園池景色,就專門提到了白蓮:“五畝之宅,十畝之園,有水一池,有竹千桿……靈鶴怪石,紫菱白蓮,皆我所好,盡在吾前?!?/p>
在唐代,蓮花還保持著外國的風韻,以紅色和白色為主,黃蓮非常少見,而青色的蓮花被認為只有在近于巫術的藝術作品中才能看到。唐代藥物學家陳藏器在《本草拾遺》中寫道:“紅蓮花,白蓮花生西國,胡人將來也。”這說明原本從西域傳來時,自然界并沒有青蓮。但在民間園丁們的奇思妙想下,唐宋時期已經能通過人力配置出青蓮。有一部宋初的類書中轉引了一個湖州的染戶家的故事:湖州有一戶染戶的池塘里種有蓮花。刺史命收蓮子歸京,種于池沼,發(fā)現(xiàn)開出來的是蓮花是紅色的。這在當時非常罕見,刺史便寫信問染工怎么回事。染工說:我家有口世代用于染布的靛甕,把蓮子浸于甕底,大概一年后,再種植,就能開出紅色的蓮花。如果在花根部附近的土壤里埋下舊鐵釘、金屬罐,向花的根部輸送鐵鹽,就能使繡球花變成青色。
物種繁榮與民間智慧相互激發(fā),成就了一些頗受歡迎的著名園丁,郭橐駝就是留名后世的一位。他是一位駝背園丁,家在長安城西邊的豐樂鄉(xiāng),以種樹為業(yè),擅長移植。經他手種的樹都長得高大茂盛,掛果早且數(shù)量多。于是長安城中的富豪人家、從事園林游覽和做水果買賣的人,都爭相聘請他。柳宗元寫過一篇《種樹郭橐駝傳》,里面談到郭橐駝種植的秘訣講究“順木之天以致其性”,后來元朝的一本種樹書還托名于他。
展示新奇漂亮的植物物種成為長安城中的一種時尚。擁有罕見物種的多少,以及通過技術革新將新植物栽種成活的成果,成為當時長安城中富家豪門“炫富”的方式。史書記載,楊國忠家的年輕人在園林藝術的革新上頗為擅長,他們建造了一種可以移動的木制花園,叫作移春檻——將花園安置在木輪上,園中種植了名花異木。每逢春和景明,就推出這種可以移動的花車上街,車子一邊前行,一邊還可以緩慢地旋轉,使街邊路人都可以詳細地看到車上的奇花異草。
但真正的物種繁榮還是來自更底層的民間。石虎這些來自異域的君王,對后世植物經濟的影響,不僅僅在于技術創(chuàng)新和物種引進。他們在統(tǒng)治時引入了中亞土地共有的觀念,將其與中國古代均分土地的慣例相調和。北魏時期的均田制,制造出了廣大的自耕農小農階級,他們在小塊土地上辛勤地耕作,盡其所能地將最實用的物種栽種進自己的庭院中。陶淵明就是這樣一名小自耕農。他棄官歸隱后,在魏朝統(tǒng)治的華中務農度過了余生。雖然生活并不寬裕,收支僅能勉強相抵,但他在田地間創(chuàng)造并書寫了自己的生活美學。陶淵明的詩歌寫出了中國人自己的《園圃之樂》,也可作為當時魏朝小自耕農田莊的全景圖。
陶淵明的田莊分為田地、果園和菜園,種植的作物有粟,可能還有小麥、大豆、桃梅、桑、麻、葵,以及一些別的蔬菜。他還栽培了自己喜愛的松和菊,還有梨、柳、竹子等別的植物。在陶淵明留下的詩作中,我們還不能看到多少西域的物種,但一個擁有小塊自己土地的農夫,可以在方寸之地上按自己的意愿種植,是物種流傳非常重要的條件。隋唐時代延續(xù)了北魏的土地均分政策。在尤金·N.安德森的考證里,當時一位普通的男性戶主受露田80畝,一生均可耕種,年滿60歲時還給國家。同時還受永業(yè)田20.3畝,可以終身擁有并傳給后代。在配給的份額中,20畝應種植桑麻,余下的1/3則為宅基和菜田?!半m然面積不大,只是一些小的農莊,但已經比大多數(shù)亞洲農民的處境要好。而且中國人植桑非常緊湊,很會利用土地,外觀上行修建得像叢林一樣,因此幾英畝的土地已經可以頗有作為?!庇冉稹.安德森曾這樣寫道。
到唐代時,植物移植技術的成熟,以及多年土地均分造就的小農階級,促成了植物物種的大繁榮。近東的農作物菠菜、甜菜、萵筍、扁桃、無花果開始廣為人知。來自南亞的農作物,海棗、小豆蔻、山扁豆等植物也開始廣泛傳播。闊葉的甘藍、類似萵苣的苦菜,以及帶香味的胡芹,這些有實用價值的草木,大多被文人墨客忽略,也不太可能出現(xiàn)在達官顯貴的私邸花園中,但卻在民間自耕農們的土地上獲得了實實在在的生命和傳承。
勞費爾認為中國的物種輸入是一個延續(xù)1500多年的過程。陸陸續(xù)續(xù)進入漢土的各類植物,開啟了人們對化外之地的好奇,豐富了宮廷和民間的世俗生活,但直到宋朝,才出現(xiàn)了真正能稱得上革命性物種的輸入。
宋朝是一個艱難的王朝。北方胡族入侵,導致南北國土分裂,戰(zhàn)亂不斷。壞天氣與帝國遭受的磨難相輔相成。在北宋末年與南宋末年之間,氣候變得寒冷干燥,偏偏此時中國還迎來一個人口攀升期。人口在北宋期間超過1億,南宋和金朝的總人口超過1.1億。在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以及北方國土喪失的情況下,用農耕充實倉廩成為朝政大事。不管是軍糧征集還是平民生計,政府在農桑上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一場新的農業(yè)革命應運而生,它被一些外國學者描述為中國自秦漢以來的第二次綠色革命:新的知識和工具進一步改良創(chuàng)新,農業(yè)知識得到進一步的改良;新的材料,糞肥,以及河泥、石灰等肥料的推廣,使農民學會了有效地保持地力;水利技術日臻完善,使空前復雜的灌溉網絡得以建成。但更重要的是,一些高產、耐旱的早熟糧食品種被引入。這些革命性的物種不再只是滿足小農自給自足的園圃之樂,或者達官貴人炫耀的奇花異草,而是對國計民生都影響頗大的糧食物種,其中最出名和意義最大的是來自安南占城的生長季短的稻子。和唐代貿易主要經由西北的沙漠綠洲不同,宋朝的對外貿易主要在海上。宋朝社會可以說是一個水上社會,它的國道是長江,它的國門是中國海。占城稻就是經由海上到達的。
中國是個吃米的民族,因此在尋求國外物種時,稻米是一種天然能引起中國人好奇心的品種。張騫出使西域時,曾細心記錄下了在大宛、安息和條支種植大米的情況。在他的親身經歷和聽聞傳說里,庫車、疏勒、和關,和蔥嶺以北的漕國,還有石國等地都產米甚豐。但這些地方的大米并沒有進入中國,因為中國本身就是一個稻米種類非常豐富的國家。據(jù)史書記載,光是旱稻就有6種,晚稻有10種,早熟的、晚熟的,耐旱的、耐澇的,有黏性的、偏硬朗的……種類繁多。占城稻能在如此龐大的中國稻米體系里占得一席之地,主要因為它順應了宋朝天時。占城稻有“百日黃”之稱,甚至有的地方可以兩個多月就成熟,被稱為“六十占”。對當時正遭受干旱侵襲的北方來說,占城稻“高仰處皆宜種植,謂之旱占”。種植上也不因遠道而來就需要特殊待遇,“其耕,鋤薅、拔,一如前法”,和通常粒小性硬的高產稻相比,占婆稻的口感相對更好,“米粒大而且甘,為旱稻種甚佳”。
清 《 耕織圖》之《收割》
宋真宗趙恒是占城稻最大力的推手。佛教作者釋文瑩在《湘山野錄》卷中記錄了《真宗求占城稻種》:“真宗深念稼穡,聞占城稻耐旱,西天菉豆子多而粒大,各遣使以珍貨求其種。占城得種二十石,至今在處播之。”占城稻種到中國后,真宗先是在皇家農苑中嘗試種植,然后命令轉運司將稻種與種植方式寫成榜文,在山地多的地區(qū)推廣種植。1011年被朝廷分發(fā)推廣后,到1012年占城稻已經廣泛傳播。因為它的高產量和易耕種,在“物以稀為貴”的市場上并不如那些低產量的品種那樣受到尊重,但卻在災荒年間,為萬千窮人提供了得以果腹的食糧。
棉花是宋朝的另一個重要大眾物種。實際上早在公元3世紀時,棉花就通過西域和印度兩條不同的道路傳入中國,中唐時由高昌人種植棉花,然后紡織而成的棉布非常知名,但當時僅是一種新奇之物,就像一只來自西里伯斯的白鸚,一條拂林國的小狗那樣,是高官顯貴間流傳的奢侈品,并不為民間大眾所享用。宋朝時對棉花的利用有了革命性創(chuàng)新。擅長拿來主義的中國人,結合中國歷史悠久的絲綢衣服縫制技術,將棉花填入衣服中。棉花杰出的吸存熱氣的功能,對農耕國度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尤其在民生艱難的年間,棉花在縫紉方式上的突破,使在田間勞作的大眾得到保暖,使冬季勞動無與倫比地擴大。這些無可替代的社會功能,確立了棉花在中國這個農耕國度重要農作物的地位。
13世紀,意大利人馬可·波羅沿陸上絲綢之路來到中國時,對這個東方帝國富足的物產感到震驚。他看到中國最繁華的城市杭州有“十個大市場”和“大批其他市場”。十個大市場都每周開市三天,吸引了“四萬到五萬人”。在這些市場上可以買到小種牡鹿、大赤鹿、黃鹿、野兔、家兔、鷓鴣、鵪鶉,以及多得不可勝數(shù)的鴨、鵝等普通家禽,還有“應有盡有的蔬菜和水果”,甘藍、大蔥、大蒜、菠菜、蕪菁、胡蘿卜、黃瓜和葫蘆、茄子、水芹……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形體巨大的水果,最大的梨“每個有10磅重”。當馬可·波羅看到這些物質極大豐富的市場時,外國植物物種輸入已進行了上千年,絕大部分流傳到現(xiàn)代的物種已經進入中國,并完成了本土化的過程,與中國人世俗生活中最重要的餐桌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
唐朝行僧義凈在求法印度時,很細致地觀察了南亞的食物,并將它們與唐朝的飲食進行了比較。他在書中寫道:“東夏時人,魚菜多并生食,此乃西國咸悉不餐。凡是菜茹,皆經爛煮,如阿魏,酥油及諸香合,然后方啖?!蓖ㄟ^這段記述,我們大致可以推知,唐朝早期的飲食與現(xiàn)代日本頗為相似,以清淡的食物為主,有不少生食,只是在飲食中添加了少量的佐料或者醬油。另一位考證中國食物史的學者尤金·N.安德森也認為,中國烹飪豐盛香醇的特點,是在宋代才開始確立的?!笆澄锉惠o以當?shù)刈袅?,特別是生姜、肉桂和胡椒、肉豆蔻,也被輔以各種印度與近東的香料果實及種子。糖已用來保存食物,并制作種種甜食與糖果?!边@些來自西域的重要佐料,在商人和地方精英的宴席上得到創(chuàng)造性運用,大大豐富了中國世俗生活的味道。
胡椒是最為著名的異域香料。馬可·波羅曾記錄過元朝時中國人對胡椒的巨大需求量:“只要把一船胡椒運往亞歷山大或別的什么地方以供應基督教世界,就有一百船胡椒運抵中國的一個主要港口泉州?!彼粌H是深受中國人喜愛的佐料,還是財富的象征。777年,唐朝宰相元載被貶賜而死,在抄家時發(fā)現(xiàn),元載家中有800石胡椒——這既被作為元載驕奢貪贓、聚斂財富的明證,也從一個側面窺知當時人對胡椒的喜愛。除了胡椒之外,肉豆蔻也是一種被吸納進中國烹飪體系的香料。這是一種像杏一樣球根狀的橘黃色果實,收獲時用長桿將果實打落枝頭,在太陽下曬干后,肉豆蔻皮與仁剝離,顏色由深紅變?yōu)樽丶t,燉肉時加入一點,會給食物增加帶咸味的辛香。
印度果阿的集市販賣咖喱等各種香料
甘蔗的輸入則為中國人的食譜增加了一種新鮮的甜味。甘蔗大約在公元5世紀時就從東南亞傳到了波斯,再經由伊朗進入中國。唐代時,四川中部、湖北北部以及浙江沿海地區(qū)都有甘蔗種植。但當時在北方仍然不常見,唐太宗曾經將20根甘蔗賞賜給他的一位大臣,可見這個物種的珍貴。在甘蔗輸入之前,中國人已經從蜂蜜和谷物產生的飴糖中得到了甜味,但蔗糖才是所有植物糖中最受歡迎的。它最早被稱為“石蜜”,制作方法是在日光下將甘蔗汁曬干制成糖,然后再將糖加工成石蜜。在8世紀時,安國和火尋國都曾經向唐朝貢獻過石蜜,康國也出產石蜜。因為西域的石蜜質地優(yōu)良,唐太宗曾經派遣使臣去摩揭陀國學習當?shù)氐闹铺敲丶?。他們的制作方法不僅是依靠天然的植物,還依靠更多的配料,比如與牛乳、米粉和煎成塊。最受后世歡迎的制糖法是將甘蔗汁提純后,結晶成純潔雪白的顆粒狀,不易變質,適合儲藏。這種蔗糖結晶的技術,在唐代時還是秘術,到宋朝時已經被普遍利用于甜食的制作。馬可·波羅在杭州的市場上就看到新鮮水果被曬干,用白砂糖腌漬后,做成各式各樣的蜜餞出售。
在研究中國食物的學者尤金·N.安德森的眼里,宋朝是一個美食頻出的朝代,菜肴種類根本難以勝數(shù)。光一次宴會就可能上200多道菜,從許多不同的米制食品到“基于水果和甜食的菜肴”,現(xiàn)在具有中國特色的每一種湯、餡餅、湯團、面條和小吃,在宋朝幾乎都能找到接近于現(xiàn)代的形式。歷時1000多年的外國植物物種傳輸已完成最重要的部分漸進尾聲,而中國的農業(yè)和食物烹飪體系在此時也基本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