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壽祥+李夕明+劉衛(wèi)東+歐清宏
摘 要:以超級稻品種武運粳24、連粳7號、淮稻9號,以及具有超高產(chǎn)潛力的武運粳27、南粳9108為示范品種,開展了超級稻超高產(chǎn)精確栽培技術示范推廣,通過配套技術運用和生產(chǎn)數(shù)據(jù)記載結果,對其進行了調查總結,為水稻新品種的推廣種植提供參考。
關鍵詞:超級稻;超高產(chǎn);精確栽培;示范推廣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17-43-03
盱眙縣馬壩鎮(zhèn)農(nóng)業(yè)技術服務站承擔實施2013年江蘇省農(nóng)業(yè)三新工程“超級稻超高產(chǎn)精確栽培技術”項目示范推廣,圍繞超級稻超高產(chǎn)精確栽培,以超級稻品種為基礎,配套運用培育機插壯秧技術、秸稈全量還田與精整大田技術、精準機插技術、水分實時實地管理技術、精確施肥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等,使超級稻高產(chǎn)潛力得以充分發(fā)揮。通過超級稻超高產(chǎn)精確栽培技術,達到水稻高產(chǎn)、優(yōu)質、高效、生態(tài)、安全的綜合目標,促進水稻量質同步提升,有效促進農(nóng)業(yè)增效和農(nóng)民增收。通過示范推廣,對選用品種的苗情動態(tài)、生育進程、抗性表現(xiàn)、產(chǎn)量結構等方面進行認真細致地調查記載,對超級稻超高產(chǎn)精確栽培技術示范推廣進行總結。筆者現(xiàn)將“超級稻超高產(chǎn)精確栽培技術”示范推廣有關情況總結如下:
1 示范推廣品種
選用農(nóng)業(yè)部認定的超級稻品種武運粳24、連粳7號、淮稻9號,以及具有超高產(chǎn)潛力的武運粳27、南粳9108。
2 示范推廣數(shù)據(jù)記載結果
2.1 莖蘗動態(tài) 示范品種運用久保田高速6行插秧機插秧,行距為30cm,5個示范品種每667m2在1.77萬~1.81萬穴,每667m2基本苗在7.1萬~7.3萬;高峰苗在7月23日左右,每667m2高峰苗莖蘗數(shù)在33.8萬~36.4萬(表1)。
表1 示范品種莖蘗動態(tài)(萬/667m2)
[品種名稱\&穴數(shù)\&基本苗\&莖蘗數(shù)\&7/2\&7/9\&7/16\&7/23\&7/30\&9/5\&南粳9108\&1.78\&7.2\&8.4\&10.0 \&18.8\&34.1\&29.8\&26.6\&武運粳27\&1.77\&7.1\&8.8\&10.5 \&20.1\&35.4\&30.6\&27.6\&武運粳24\&1.81\&7.3\&8.5\&10.3 \&20.8\&35.4\&31.2\&28.8\&連粳7號\&1.81\&7.2\&8.3\&10.1 \&19.2\&33.8\&28.7\&25.9\&淮稻9號\&1.81\&7.2\&8.3\&10.4 \&19.7\&36.4\&32.3\&29.2\&]
2.2 生育進程 示范方的5個品種,播種期在5月27~28日,移栽期在6月16~18日,秧齡為18~20d,始穗期在8月24~30日,抽穗期在8月27日至9月2日,齊穗期在9月2~8日,成熟期在10月24~30日,全生育期在150~156d(表2)。
表2 示范品種生育進程
[品種名稱\&播種期(月/日)\&移栽期(月/日)\&始穗期(月/日)\&抽穗期(月/日)\&齊穗期(月/日)\&成熟期(月/日)\&全生育期(d)\&南粳9108\&5/27\&6/16\&8/30\&9/2\&9/8\&10/30\&156\&武運粳27\&5/28\&6/16\&8/26\&8/29\&9/4\&10/26\&151\&武運粳24\&5/28\&6/17\&8/28\&8/31\&9/6\&10/28\&153\&連粳7號\&5/27\&6/16\&8/24\&8/27\&9/2\&10/24\&150\&淮稻9號\&5/28\&6/18\&8/29\&9/1\&9/6\&10/30\&155\&]
2.3 植株高度 5個示范品種株高相差10.7cm,株高在100cm以上有南粳9108、武運粳24,分別為103.3cm和102.3cm,株高在100cm以下的有武運粳27、連粳7號、淮稻9號,分別為92.6cm、98.7cm、97.5cm。株高最高是南粳9108,最矮的是武運粳27。
2.4 抗性表現(xiàn)
2.4.1 抗倒性 2014年水稻生長后期無特殊大風暴雨天氣,品種間表現(xiàn)無差異(表3)。
2.4.2 抗病性 示范片5個品種防治及時,藥劑到位,無病害發(fā)生。但在本地其他種植區(qū)域,由于受后期陰雨低溫影響武運粳24、武運粳27、南粳9108穗頸瘟均有不同程度發(fā)生。
2.5 產(chǎn)量結構
2.5.1 穗粒結構 (1)有效穗:5個品種每667m2有效穗在24.6萬~28.1萬穗,其中,淮稻9號有效穗最高為28.1萬,連粳7號有效穗最低為24.6萬,最高最低相差3.5萬穗;(2)穗粒數(shù):5個品種穗粒數(shù)在111.3~131.9粒,其中,淮稻9號穗粒數(shù)最低為111.3粒,連粳7號穗粒數(shù)最高為131.9粒,最高最低相差20.6粒;(3)千粒重:5個品種千粒重在25.4~27g,其中,淮稻9號最高為27g,武運粳24最低為25.4g,最高最低相差1.6g;(4)結實率:5個品種結實率在91.9%~93.7%,其中,南粳9108最低為91.9%,武運粳27最高為93.7%,最高最低相差1.8%(表3)。
2.5.2 產(chǎn)量表現(xiàn) 示范方水稻成熟后,采取單收實稱,除去水分雜質,5個示范每667m2產(chǎn)量除武運粳24最低為679.9kg/667m2,其余4個品種均超過700kg/667m2,最高的是連粳7號,為725.3kg/667m2,最高最低相差45.4kg/667m2(表3)。
表3 示范品種產(chǎn)量結構
[品種名稱\&成穗率
(%)\&有效穗
(萬/667m2)\&穗粒數(shù)
(粒)\&結實率
(%)\&千粒重
(g)\&理論產(chǎn)量
(kg/667m2)\&保收系數(shù)
(%)\&估 產(chǎn)
(kg/667m2)\&實收產(chǎn)量
(kg/667m2)\&南粳9108\&73.4\&25.1 \&128.9\&91.9\&26.6\&790.59 \&0.9\&711.5 \&705.4\&武運粳27\&75.5\&26.7 \&117.9\&93.7\&26.4\&778.70 \&0.9\&700.8 \&701.7\&武運粳24\&76.3\&27.0 \&117.4\&93.5\&25.4\&752.80 \&0.9\&677.5 \&679.9\&連粳7號\&72.7\&24.6 \&131.9\&93.5\&26.6\&807.00 \&0.9\&726.3 \&725.3\&淮稻9號\&77.1\&28.1 \&111.3\&92.7\&27\&782.79 \&0.9\&704.5 \&706.1\&]
3 配套栽培技術
3.1 培育適齡壯秧 選用淮安市柴米河農(nóng)業(yè)科技有限公司基質,配用江蘇省里下河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所機插秧專用育秧伴侶,每667m2大田備足機插專用塑盤28~30張(規(guī)格:長58cm×寬28cm×高2.5cm);5月25~26日浸種,浸種前曬種1~2d,經(jīng)風選、篩選、清水漂浮后,用氰烯菌酯浸種48h,在室內浸種,早晚各攪拌一次,浸種后用清水淋去藥液,在室內適溫下催芽至破胸時灘晾待播;播種采用育秧流水線作業(yè),5月27~28日播種,每盤100~110g(以干種子為標準),播種后灌平溝水,待盤土吸濕后立即排水,將無紡布四周封嚴,及時清除溝中積水;基質水分含水量≥70%時適時揭膜,移栽前2d施一次送嫁藥劑(三環(huán)唑、吡蚜酮、氯蟲苯甲酰胺)。搶早栽插,苗高11cm,葉齡在3葉1心前,確定插秧期6月18日前移栽完成。
3.2 麥秸稈全量還田與精整大田 收割機留茬應≤15cm,秸稈切碎≤10cm,全幅均勻拋撒。采用73.55kW拖拉機配套反轉滅茬機進行秸稈機械化還田機,作業(yè)深度≥12cm,然后灌水浸泡,第3天淺水耙地,以確保田面平整無雜草,高低落差≤3cm。插秧機作業(yè)在土壤平整后1~2d水漿分清后進行,達到泥漿深度3~6cm,水層深處有水,水層淺處見墩。
3.3 精準機插 運用毯苗插秧機插秧,插秧前調節(jié)確定適宜的穴距與取秧量,以保證每667m2大田適宜的基本苗,每穴3~4株苗,行距30cm,株距12cm,每667m2穴數(shù)一般1.8萬穴左右,每667m2基本苗在6萬~7萬株;插秧作業(yè)時,栽插深度控制在1.5cm以內,做到苗直、苗足、淺栽、秧苗不漂不倒。
3.4 精確施肥 按照700kg/667m2產(chǎn)量指標的總施肥量,合理施用肥料,結合不同生長期植株的生長狀況和氣候狀況進行施肥調節(jié),肥料的施用與灌溉相結合,以改善根系生長量和活力,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和生產(chǎn)率?;拭?67m2施45%復合肥(15-15-15)30kg、尿素10kg;插秧后5~7d施一次分蘗肥,用量為尿素10kg;插秧后12~15d追分蘗肥,用量為尿素7.5kg/667m2;促花肥于抽穗前30d,每667m2施45%復混肥15kg、尿素5~10kg,對葉色淺、群體生長最小的可多施,反之則少施;出穗前18~20d施尿素5~7kg/667m2作為施保花肥。
3.5 水分管理 在整個水稻生長期間,除水分敏感期和用藥施肥時采用間歇淺水灌溉外,一般以無水層或濕潤灌溉為主。薄水插秧(水層深度1~2cm);插秧后5~7d內以露田排毒為主,使土壤處于富氧狀態(tài),促進根系生長,增強根系活力;活棵后實行淺水勤灌,待自然落干后再上水,如此反復,以水調肥、以氣促根、促分蘗早生快發(fā);無效分蘗期多次輕擱田,直至土壤沉實不陷腳,葉色落黃褪淡,抑制無效分蘗控制基部節(jié)間伸長;孕穗期至抽穗期保持深水層,以保穎花分化和抽穗揚花;其余時間間隙濕潤灌溉利于養(yǎng)根保葉,防止青枯早衰,直到收獲前7d斷水稻。
3.6 病蟲害草綜合防治 根據(jù)病蟲測報及田間雜草發(fā)生情況,及時做好病蟲草害防治工作,選用高效藥劑,采取科學的防治策略,提高病蟲草害防治效果。采用“一封一殺”方式除草,移栽前3d用丙草胺、芐嘧磺隆(下轉52頁)(上接44頁)等封閉,移栽后根據(jù)雜草發(fā)生動態(tài)選用氰氟草酯、五氟磺草胺等進行化學防治。移栽前用氯蟲苯甲酰胺+烯啶·吡蚜酮+三環(huán)唑打一次送嫁藥;6月28日選用阿維·三唑磷+烯啶·吡蚜酮防治稻薊馬、灰飛虱和螟蟲;7月15日選用四氯蟲酰胺+噻呋酰胺+噻嗪酮防治紋枯病、螟蟲、稻飛虱等;8月3日選用氟苯蟲酰胺+噻嗪酮+噻呋酰胺防治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紋枯病,破口前5~7d用氯蟲苯甲酰胺+苯甲·丙環(huán)唑+三環(huán)唑防治螟蟲、稻曲病、穗頸瘟。破口時氟環(huán)唑+稻瘟靈防治一次稻曲病、穗頸瘟,齊穗期用稻瘟酰胺+吡蚜酮防治一次穗頸瘟、稻飛虱。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