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滿春
人的生命存在呈現(xiàn)不同特質(zhì)的相互交織,自然生命,是人的肉體存在方式;社會生命,代表人服務社會的能力和影響力;精神生命,意味著人心靈建設的尺度和精神高地的位置。人從三個維度,拓展自然生命的長度、社會生命的寬度、精神生命的高度。
在錦州、沈陽人民的記憶中,在遼寧人民的記憶中,在共和國的歷史記憶中,有一位優(yōu)秀黨員領(lǐng)導干部,他的名字叫張鳴岐。他的生命無法用長度衡量,但生命的寬度和高度證明,他是聳立在人民心中的一座不朽豐碑。
1994年7月14日1時30分,張鳴岐的自然生命戛然而止,歷史仿佛凝固在那一刻,歷史的記憶敬仰那一刻。張鳴岐等人來到最易決口的尤山子村現(xiàn)場察看險情,正遇村東側(cè)大壩決口,在齊胸深的水中跋涉時,洪水把他們沖散、淹沒,8人被聞訊趕來的解放軍官兵救了上來,但張鳴岐卻被洪水無情地吞噬了。張鳴岐作為一名黨員領(lǐng)導干部,不僅僅立在“臺上”,更鐫刻在人民“心上”,在歷史的光榮冊上熠熠發(fā)光。正如詩人臧克家說的,“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他活著為了多數(shù)人更好活的人,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造福地方,造福人民,比留政績更重要的是留思路、留人才,是留下一種高貴的品格、高貴的精神。張鳴岐任錦州市委書記不到8個月的時間,他堅決履行省委交給他的“要盡快把錦州的經(jīng)濟搞上去,要盡快改變錦州的面貌,要盡快改善群眾生活”的政治責任,以“解放思想、富民強市”大討論為杠桿,“撬動”省委賦予他的任務。在黨中央作出實施東北地區(qū)等老工業(yè)基地振興重大決策的前夜,錦州的企業(yè)發(fā)展困難重重,張鳴岐提出了一系列發(fā)展經(jīng)濟、改善民生的思路和舉措,帶領(lǐng)錦州人民實施再就業(yè)工程,解決困難職工生活問題,并提出以“造血”為主重振虧損企業(yè)……更重要的是,張鳴岐凝聚和留下了一種精神,穿越時代而綻放。
這種精神就是聚焦對黨忠誠、個人干凈、敢于擔當,就是在各種考驗面前和關(guān)鍵時刻能立得住、擔得起、沖得上。他的“座右銘”就是“不盡快改變錦州的面貌,就對不起錦州人民”;他帶領(lǐng)黨員干部,慰問了1179戶困難職工家庭;他不要“面子”,讓下崗職工蹬“神牛”有“里子”。他在11平方米的小屋中一直住了19年;他辭別沈陽市委政法委同事只用了10分鐘時間,第二天就到新崗位就職;他到錦州工作2個多月,就處理了6名干部違法亂紀的案件,4人被追究刑事責任;他對黨員干部吃喝風、進營業(yè)性舞廳等都立下規(guī)矩。他自己是一座“三嚴三實”的精神坐標,他也著力用紀律和規(guī)矩“雕塑”黨員干部的群像。
張鳴岐以身殉職后,受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和國務院總理李鵬的委托,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胡錦濤打電話表示哀悼,對張鳴岐家屬表示慰問。8月15日,中共遼寧省委作出決定,命名張鳴岐為“黨的優(yōu)秀領(lǐng)導干部”;同日,遼寧省人民政府授予張鳴岐“革命烈士”稱號。如今,尤山子村屹立著群眾自發(fā)修建的“鳴岐碑”,還有一條“鳴岐路”。張鳴岐剛殉職100天,故事片《張鳴岐》開拍,劇中主要情節(jié)本來發(fā)生在夏季,拍戲時已是氣溫接近0℃的深秋時節(jié)。第一次拍攝,重現(xiàn)抗洪救險情景的武警戰(zhàn)士就病倒了7人。已年近60歲、扮演張鳴岐的演員陸今龍熱血沸騰,“拍張書記,一定拍,還要拍好”。人民呼喚張鳴岐這樣的干部,他靠什么像磁石般吸引人民群眾,在群眾心中地位這么高?不是他的職務,而是他的為民情懷和從政清廉。
“鳴岐路”悠長又悠長,這是一條人間正道。在深入推進“三嚴三實”專題教育中,在扎實開展以“學講話、講誠信、懂規(guī)矩、守紀律、鼓士氣、促振興”為主題的大學習大討論中,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李希作出批示,要求全省廣大黨員干部向張鳴岐學習,做“四有”好干部。省委組織部發(fā)出通知,要求全省廣大黨員干部深入學習張鳴岐的先進事跡和崇高精神。
“黃流濁水,無損潔白之身;青天白云,永記清官忠魂?!边@是1994年7月18日上午,滂沱大雨中,通往殯儀館的十里長街兩邊,參加送別的工人、農(nóng)民、市民、干部、教師等都見過的一幅挽幛。這就是張鳴岐的人生軌跡。他用實踐詮釋了什么是“三嚴三實”,什么是“四有”。他留給未來的精神財富是,不僅讓遼寧的黨員干部群眾在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著力”、推進新一輪全面振興中更加“思岐”,而且著力“思齊”。
本欄編輯/高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