閏秒究竟是如何產生的,一切都需要從人們對時間的判斷說起。遠古時代,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把地球自轉周期作為時間的判斷標準,這種計時方法被稱為“世界時”。如果地球自轉周期是穩(wěn)定不變的,也許現在我們還在數著世界時來過日子。然而,20世紀20年代,天文學家發(fā)現,由于地球上的季節(jié)性氣流和洋流的運動,地球自轉會出現周期性的變化。這個時候,人們開始提出新的計時方法——“原子時”。由于原子內部震蕩不受外界環(huán)境影響,因此非常穩(wěn)定和精確。1948年,英國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臺“原子鐘”。隨后,美國、加拿大等國也相繼研制出原子鐘。1967年,第十三屆國際度量衡大會定義和引進了原子時系統,將1958年1月1日零時零分零秒作為原子時的計時起點,并使之與世界時重合。
不過,隨著時間的積累,精確的原子時與以地球自轉周期為基礎和標準的世界時的誤差越來越大。據了解,從1958年以來,兩者之間已經存在的“鐘差”達到68秒。為了保證時間的準確和穩(wěn)定,國際上規(guī)定,當積累的誤差接近0.9秒的時候,就將協調世界時調整一下,也就是讓世界時停下來等待1秒,使它與原子時更接近。
1秒鐘,太空垃圾可以移動10千米,摧毀航天器;1秒鐘,新型高速相機能夠拍攝萬億幀照片……正因為如此,在某一些領域,1秒鐘非常重要。
閏秒調整對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不會產生影響,但對于通信、金融行業(yè)的影響會比較大,比如,美國曾因閏秒調整早一秒,出現過金融系統錯亂,損失高達350億美元。此外,電網故障的維修、電網與電網之間的并網,都需要使用精密時間,如果出了1秒鐘的誤差,有可能使整張電網停電甚至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