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錦程
在目前的初中文言文教學中,一直存在著“高耗低效”的現(xiàn)象。有些教師往往不厭其煩地講述語法知識,“滿堂講、滿堂灌”,板書鋪天蓋地;學生則是埋頭做筆記,抄題目,背答案。老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聽得索然無味,大部分學生對文言文不感興趣,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低。那么如何才能激活學生的文言文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文言文能力呢?筆者的嘗試是將文言文教學和寫作訓練相融合,以文言文閱讀帶動寫作,以寫作促進文言文閱讀。
1
引導學生收集相關資料,奠定讀寫基礎
文言文閱讀,要真正掌握其要點,品出“言外之意”,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讀者必須“知人論世”。知人論世,出自《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泵献诱J為作家的思想和生活經歷直接關系到文學作品的內容,只有對作者的生活年代和相關經歷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客觀而準確地理解和把握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對于現(xiàn)在的學生來說,文言文的寫作時代離現(xiàn)在相去甚遠,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前布置學生通過網絡或者翻閱相關資料收集、整理作者的資料及其創(chuàng)作的背景材料,從而奠定文言文的讀寫基礎,激發(fā)學生對課文的興趣。
如在教學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之前,筆者要求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收集與作者及課文相關的資料,然后以“我所了解的蘇軾”“我眼中的蘇軾”“我心目中的蘇軾”等題目對所收集的資料進行編輯整理。通過課前的準備活動,不僅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在收集編寫資料的過程中,也使學生的言語實踐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高,為接下來的文言文學習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2
從現(xiàn)實出發(fā)觀照文本,進行文言文創(chuàng)寫
文言文由于受自身文體特征的影響,在故事情節(jié)上往往不夠具體形象,在語言上也缺乏生動逼真的描寫,這導致了學生對文言文興趣不濃。再加上一些教師在教授文言文時陷入初讀課文、疏通文義、分析課文的僵硬套路,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凸顯,更加讓學生覺得文言文學習枯燥乏味,進而缺乏學習的興趣和動力?;谏鲜鲈颍P者嘗試在教學文言文時采用“以今度古”的方法對文言文進行創(chuàng)寫,倒也取得一些不錯的效果。
如教學《小石潭記》后,教師可提出:“學習了《小石潭記》這篇文章,我們已經為柳宗元筆下的優(yōu)美景色所深深折服。現(xiàn)在,假如你是一名導游,有游客打算到小石潭去游覽,請你向他推薦最美的小石潭?!弊寣W生寫一篇導游詞或者以“小石潭之(水、魚……)”為題寫一篇寫景抒情的散文。這是一種全新的文本詮釋方式。通過這種新形式的文本創(chuàng)寫,倒逼學生再次去熟悉課文內容,從而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
3
展開合理想象,豐富文本內容
文言文大都語言簡潔、情節(jié)凝練,有些細節(jié)性問題也總是泛泛而談甚至直接省去,這也無形中為文本留下了一個又一個的情節(jié)“空白”。新《語文課程標準》在寫作要求上明確要求:“中學生能從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進行縮寫;能根據文章的內在聯(lián)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進行擴寫、續(xù)寫?!币虼?,教師可引導學生從文本的內容出發(fā),在厘清上下文內在邏輯后,對文本中的“留白”處發(fā)揮合理想象,進行增補、擴寫等,從而豐富文言文的內容。
例如在學習《木蘭詩》一課時,文中寫到木蘭奔赴戰(zhàn)場,在行軍途中思念親人的場景時,只是這樣寥寥幾句:“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這里為什么不讓學生進行擴寫呢?讓學生一個個化身為木蘭,面對此情此景,發(fā)揮自己的想象,用生動、真切、細致的語言表現(xiàn)出木蘭此時此刻對親人的思念,卻又不得不代父從軍的矛盾心理。這樣學生不僅能真切地感悟人物的內心,同時訓練了描寫人物的方法。
4
聯(lián)系實際評讀文本,拓展課文內涵
在文言文作品中,作者的有些觀點無論在那時還是在當下都有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而有些文章的觀點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些都是很好的以讀促寫機會,教師應該加以積極的引導,讓學生既可站在文本所處的時代背景下,又可從現(xiàn)實生活的體驗出發(fā)進行個性化的評點。在評讀過程中,學生思維的束縛得以解脫,同學們跳出文本,重新賦予古人的觀點以時代的活力。
如筆者問:“韓愈的《馬說》中談到千里馬只能被動地等待伯樂的慧眼發(fā)現(xiàn),在今天你是否同意這一觀點呢?”可以讓學生以文字的形式把自己的觀點寫下來,并在課上與同學交流。這樣做既加深了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同時極大地提高了他們的理性認識水平,也有利于學生寫作時立意水平的提高。
在文言文的教學中,教師應以文言文閱讀帶動寫作,以寫作促進文言文閱讀,讓學生在資料編寫,文本想象、創(chuàng)寫、評讀中,跨越時空,對話作者,獲得共鳴。同時在文言文教學中滲透讀寫結合思想,也能使學生的個性得以張揚,活力得以煥發(fā),使文言文教學活動更加豐富多彩,從而激發(fā)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