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麗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UCCA)同時推出了兩位八零后藝術家的個展,分別是“寇拉克里·阿讓諾度才:2558”與“新傾向:陶輝”。兩位藝術家不同的影像敘述在同一空間場地中得以對照,他們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但作品都體現出戲劇與表演的成分,并呈現出虛構的敘事和個人現實經驗的拼貼重組。兩個個展所屬的兩個持續(xù)性的系列展覽項目,均將目光投向了亞洲藝術家,其策展方向似乎意在擴展當今藝術機構的展覽系統,對身份議題也并無回避。
阿讓諾度才將各種藝術媒介疊加在一起,構成了一部“總體藝術”之作,它包括繪制在牛仔布上的“身體繪畫”、影像裝置以及開幕式上的現場表演。在各種媒介里,藝術家都充分利用了牛仔布這一材料。作為世界上最為普遍的織物,它既是實體,也是流行文化的符號?!?558”并不指未來,它是佛歷的2015年——仿佛要進入另一場時間敘事,但實際上就是當下。這道出了混搭面貌背后,藝術家身份的復雜性。美國文化與泰國文化在藝術家的成長經歷里,產生著同等重要的影響。這種文化交織的狀態(tài)體現在展覽中,使展廳更像是一個容器,盛放著不同的東西,但都飽含了藝術家的濃烈情緒。
另一個展覽中,生于重慶的藝術家陶輝將兒時聽到的軼聞轉化成視頻裝置作品。影像《多余的》里的表演,使人想起熟悉的國產電視劇,里面有同樣夸張或業(yè)余的表演姿態(tài),但又有真實的成分,它令人相信這些故事曾在某個鄉(xiāng)村里真實發(fā)生。
這些作品都具有很強的個人化色彩,通過它們似乎得以一窺他人的自我宇宙。因而,展覽的意義很大程度上是成就了年輕藝術家們的自我實現。即使是全球化趨勢和數碼化呈現方式所造就的變革,也并不能使人們無縫過度到一個平滑的文化空間。文化差異的確沒有必要被回避,它的存在與呈現反而表明了對待藝術的坦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