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杉
1 池塘設施改造
1.1 池塘改造
為便于管理,應把池塘改造成長方形,每個池塘面積為0.6~2 hm2,池埂高2.5~3.5 m,坡比1∶2.5;水深為2~3 m,池底為泥質或泥沙質,同時將排水閘設在池塘最低處。
1.2 池塘仿生環(huán)境設置
應按照自然環(huán)境為刺參的生長提供相應的仿生養(yǎng)殖環(huán)境,我們的做法是:(1)在池塘中放置一定數量的石堆,石料每塊10~20 kg,呈堆狀排列池底,每堆0.5~1 m2,堆高大于1.5 m,堆距1~1.5 m,行距1.5~2 m,投石總量為900~1 200 m2/hm2;(2)堆放瓦塊,其效果更佳:每3片瓦呈三角形綁牢為一組,每20組為一堆,堆間距3~4 m,行間距4 m,投瓦總量為2.25萬~3萬片/hm2。
除此之外,也可以投放空心磚、水泥塊、水泥管、舊輪胎、磚瓦、碎石等,同時以上幾種投放物也可以混合投放。
1.3 池塘附屬配套設置
為保證進水的水質,應在進水渠道設立20~30道廢舊漁網(尼龍單絲)作攔污防油網;同時池塘中應設置充氧設備,充氧機功率、充氣管長度根據池塘大小確定,用直徑50 cm的PVC做主充氣管,每間隔1 m放支管道。
2 放養(yǎng)前準備
放養(yǎng)前應清整池塘,在放苗前30 d,排凈積水,清理池底淤泥,曝曬池底1周,加固池埂。進水30 cm后,應全池潑灑生石灰,用量為600~800 kg/hm2。在池塘消毒后,需要進水施肥,肥料種類為無機肥和有機肥。無機肥每次施肥量為:氮肥20 mg/L、磷肥2 mg/L;有機肥應經過充分發(fā)酵并消毒后使用,所占比例不得低于總肥料的50%。
3 苗種放養(yǎng)
放養(yǎng)時首先需要對苗種進行選擇,選擇的標準是:體態(tài)伸展、肉刺尖而高、色澤光艷、頭尾活動自如、攝食快、活力強、排便迅速并呈條狀。對于放苗密度,應由放養(yǎng)時的規(guī)格來確定,同時不同放養(yǎng)密度和放養(yǎng)規(guī)格將影響存活率,具體見表1。因此建議采用300頭/kg的參苗,以提高存活率。
苗種放養(yǎng)時可分春秋兩季進行,水深為2~3 m。春季放養(yǎng)時,需在水溫達到7~10 ℃,秋季放養(yǎng)時則為21~25 ℃進行,水體酸堿度(pH)應穩(wěn)定在7.5~8.5,鹽度為28‰~34‰。水下投放苗種時應小心輕放,分散到到具有人工參礁的區(qū)域。
4 養(yǎng)殖管理
4.1 餌料投喂
刺參養(yǎng)殖過程中應注意餌料的多元化,以天然餌料及人工培育的天然餌料為主,但有些時節(jié)必需輔以人工餌料才能滿足刺參生長的需要,尤其是在較高密度養(yǎng)殖情況下。春季參苗入池至6月中旬,應7 d投喂1次,餌料應該以藻粉、豆餅粉等為主,投喂量約為刺參體重的5%;6月中旬至10月上旬,停止投喂餌料;10月中旬以后,投喂刺參專用人工配合餌料,4~5 d投喂1次,投喂量約為刺參體重的10%。
4.2 水質調控
刺參對水質的要求較高,pH應為7.5~8.5,溶解氧不小于5 mg/L,鹽度26.5‰~34‰,氨氮不大于0.02 mg/L,亞硝酸鹽不大于0.1 mg/L,同時水體透明度應在50 cm及以上,水呈淺黃綠色或淺棕綠色,有機物耗氧量在1.4~2.3 mg/L。刺參對溫度的要求也較高,最適生長水溫應保持10~16 ℃。
針對刺參對水質的要求,6月中旬以前日換水量為10%~30%,并逐漸使池塘達到最高水位;6-9月應保持最高水位,以便應付多雨天氣,同時降低并保持底部棲息環(huán)境溫度穩(wěn)定;9月份以后日換水量為10%~20%。養(yǎng)殖期間,最低水位均應大于1.5 m,透明度不大于1 m,并根據水質情況適時追肥。如水質不好,應及時使用水質、底質改良劑,具體使用方法參照各廠家產品說明書進行。
養(yǎng)殖期間,應定期測定養(yǎng)殖池水溫、鹽度、pH、溶解氧、氨氮、亞硝酸鹽等水質指標。
4.3 日常管理
每天定時巡池,觀察刺參的成活、生長、攝食、排便等狀況。發(fā)現(xiàn)漏水、刺參異常現(xiàn)象,及時處理。
4.4 病蟲害防治
養(yǎng)殖生產中,應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控制疾病的發(fā)生。日常管理中應注意定期或不定期施用生石灰,用量為600 kg/hm2。針對其他疾病,應該及時采用藥物治療,且藥物使用應符合NY 5071的規(guī)定。在刺參養(yǎng)殖過程中,應采用以下方法對疾病或敵害生物進行防治。
爛皮病,俗稱“化皮”病,其癥狀表現(xiàn)為個體皮膚潰爛并引發(fā)死亡。目前,餌料變質、水質污染、機械損傷、缺氧、pH值波動較大、鹽度降低(低于17‰)、水蚤等敵害生物侵害損傷都可以引起這種病的發(fā)生。日常管理中應注意觀察,一旦發(fā)現(xiàn)有潰爛病,應立即把病參放于50 mg/L抗菌藥液中藥浴0.5 h左右,并最好把病參隔離起來進行觀察,待恢復正常再放回原池中。
蟹類、蝦虎魚、海鲇和水蚤類等敵害生物也是危害幼參的重要源頭,在養(yǎng)殖過程中應該主要防范。在放苗前可用20 mg/L漂白粉徹底清塘,清除敵害,進水時用80目網過濾,以防魚蝦蟹卵及其幼體;另外,對于水蚤等敵害生物,應在進水前2~3 h全池潑灑2~10 mg/L的敵百蟲,待水蚤完全死亡后,再提閘換水。
5 捕撈
在刺參生長到4~6頭/kg時就可以考慮收獲了,收獲期主要是春季,其次為秋季;春季捕撈時,應在每年的高溫期來臨前結束。捕撈時應采用人工潛水采捕作業(yè),采取輪捕輪放的方式,捕大留小。同時,根據每年捕獲情況,還應在春秋季節(jié)補充一部分苗種。
6 小結
經過4年的養(yǎng)殖實踐經驗,我們摸索出了一套適合刺參在蘇北海州灣區(qū)域池塘高效養(yǎng)殖的技術方法,并在2013年和2014年連續(xù)2年取得豐收,平均每平方米養(yǎng)殖池可產商品參3.5 kg?,F(xiàn)把該技術的要點總結如下:
6.1 營造仿自然環(huán)境
在池塘中應利用石料、瓦塊、舊輪胎等為刺參養(yǎng)殖提供仿自然環(huán)境下的遮蔽物。其好處在于:一是為刺參提供良好的活動空間,便于其運動和有特定物體可以附著;二是增加底部養(yǎng)殖空間,使平面變成了立體,利于提高養(yǎng)殖密度。
6.2 做好日常管理
在日常管理中應特別注意對疾病和敵害生物的防治,特別強調以防為主,做好池塘的消毒及進水中病害生物的消除工作。
6.3 加強水質調控
結合季節(jié)性降雨和氣溫變化特征,加強水質的管理和調控。在雨季,應防止雨水大量流入池塘而導致鹽度驟降,通過加大換水量,而使水體鹽度保持在26‰以上。
6.4 科學投喂
應根據季節(jié)性特點和水溫變化,采取不同的投喂策略,在池塘水溫超過20 ℃以上時應停止餌料的投喂,而在其最適宜生長溫度時節(jié),加大人工餌料的投入,同時也要過肥水等措施加大培育天然餌料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