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玲
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
——《雨巷》
在戴望舒筆下,一把小小的油紙傘,寫盡江南小巷的詩情畫意。
油紙傘是漢民族傳統(tǒng)的日用雨傘,使用歷史已有1000多年。以手工削制的竹條做傘架,以涂刷天然防水桐油的皮棉紙做傘面。油紙傘是世界上最早的雨傘,純手工制成,全部取材于天然,是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
遙想當年,魯班妻子心痛丈夫在鄉(xiāng)間勞作多遇雨淋,“劈竹為條,蒙以獸皮,收攏如棍,張開如蓋”,發(fā)明了“傘”。當初古人曾經嘗試將桐油涂抹在傘面上,以達到更好的防水和耐熱的效果,油紙傘由此得名。然而,隨著歷史的演進,油紙傘不僅僅是遮風擋雨的好工具,更因為其造型優(yōu)美,成為文人墨客,遷客騷人閑來把玩品鑒的藝術品。傲雪的紅梅、翩飛的蝴蝶、紅樓和三國典故故事,雖然紙傘千年一面孔,但是心靈手巧的手藝人們卻都有自己的審美意趣,用畫筆在傘面上勾勒出詩情畫意。紙傘轉動,桃花紙上圖案變幻,仿佛混淆了時空。
即使到了現(xiàn)代社會,油紙傘仍不可避免地成為一種記憶,煙柳畫橋、斷橋相會、長亭送別……都與那讓人難以忘懷的情感有關。但它所承載的,就像那段過去時光,似乎沾上了點舊色,在朦朧的美夢中,也叫人柔腸百轉。油紙傘華麗的造型背后其實是數代手工匠人祖祖輩輩心手相傳的工藝和精益求精鉆研的結果。
一把油紙傘市面價格不過二百多元,做紙傘的師傅們卻要為此忙活上數月。
手工油紙傘的制作過程,前前后后要分削傘骨、繞邊線、裱紙、上柿子水、收傘、曬傘繪畫、裝傘柄、上桐油、釘布頭、纏柄、穿內線等十幾個步驟。所有步驟中最見功力的是削傘骨,因為一把紙傘有短骨和長骨,不但要先把竹子一根根剖開削好,還要再一根根鉆洞,相當耗工。挑選原料也很講究,竹子、傘紙、棉線都要精挑細選,涂料中的天然熟壩子油和柿子水更要依古法調配。
傘骨的制作很講究,一開春師傅就得出門去尋覓優(yōu)質的毛竹,鋸成大小合規(guī)的竹筒,鋸的時候可不能冒冒失失地一鋸到底,要翻轉著來鋸,否則容易毛邊。毛竹表皮粗糙,因此還得拿定制的刮刀做“刮青”,等竹筒刮得滑溜光凈了,才能劈開做傘骨。
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們戴上老花鏡,踩上吱呀作響的車床便開始在傘骨上鋸槽,此時卻是做傘的“一大難”,而一把傘的好壞也就全看這一道工序了。等這道工序完成,經驗豐富的老師傅才會放心地把手里的活交給心細的女師傅們做打眼、穿傘和倒骨的工作,自己躲在一邊吧嗒吧嗒抽幾口。等女師傅們忙完,傘骨的工作才算完成了。
傘骨做完以后,還要做傘面。余杭紙傘一般選用上好的桃花紙,在柿子漆里浸透,一張一張的黏貼在傘骨上。剛黏好的紙傘不能直接在太陽底下曬,而要在室內吊起來陰干。撐開的紙傘就像蘑菇似的,一朵一朵地開在家里。等傘干透了,就要上桐油漆,桐油和清油一層層均勻地刷上去,紙傘就再不怕風吹日曬了,雨點落在傘面上就會爆掉,而傘面卻能保持最初的柔軟,堅牢不裂。
制作工藝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一個手法嫻熟的匠人,一天也只能做一把傘。制作精良的油紙傘一般以云華、古永等地出產的毛竹和當地的木料為傘柄、傘骨,傘面用界頭買來的構皮紙蒙上,涂上壩子油或桐油制成。
最初的油紙傘只講究實用并不講求美觀,自從有了布傘之后,制作油紙傘的手工藝人開始琢磨加上作畫環(huán)節(jié)來增加油紙傘的觀賞性。匠人們往往喜歡點綴梅花、杜鵑等花卉,或是添幾筆很寫意的山水,每把傘自由發(fā)揮,少有雷同處。除了制作小巧的油紙傘,老鄭有時候還會制作直徑3米的巨傘,露天商鋪喜歡買這類大傘,不僅可以擋風遮雨,也可以招攬客人,因此有“照鋪傘”之稱。
另外,在中國人的傳統(tǒng)習俗里,油紙傘除了遮雨,也因為繁體字“傘”的字形內有四個人字而被賦予“多子多孫”的含義。因此,在中國的傳統(tǒng)習俗里,舊時女子結婚嫁妝中必有兩把油紙傘,寓意“早生貴子”。在結婚典禮中,新娘下轎時避邪所用的器物,也少不了油紙傘。此外,油紙傘的“油”諧音“有”,所以當地人在女兒出嫁后一個月內,娘家還會帶油紙傘、竹凳、雞籠到女婿家拜訪,祝福小兩口有子有孫。
一把油紙傘,集合了瀕臨失傳的手工技藝和富有中國文化元素的典雅造型,雖歷經千年風雨,依舊能不斷傳承,娓娓道來的似乎還有千年一瞬的惆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