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東東
[摘要]大跨徑黃土隧道施工風險在于隧道若不能選用正確的施工措施,很容易發(fā)生沉降,甚至還有可能會坍塌,造成嚴重的社會影響和巨大的經(jīng)濟損失。本文以王村隧道為例探討了黃土隧道雙側壁導坑法施工技術的應用。
[關鍵詞]大跨徑;黃土;塌方
一、工程概況
王村隧道起點位于陜西黃陵縣橋山鎮(zhèn)王家溝附近,穿越黃土殘塬溝壑區(qū),隧道右洞起訖樁號為YK11+510~YK12+645,全長1135m,為長隧道,其中明挖36m,IV級圍巖464m,V級圍巖635m。隧道開挖寬度17.85米,兩洞中軸線最大間距約149m,隧道埋深從0到95m漸變。隧道設計為雙向六車道,開挖寬度17.85m,緊急停車帶開挖寬度20.25m。隧道主體結構采用曲墻帶仰拱復合式襯砌,襯砌采用60cm厚C30鋼筋混凝土結構。隧道初期支護由鋼拱架,鋼筋網(wǎng)、錨桿和噴射混凝土組成。隧道進口采用削竹式洞門,設置有26m明洞,洞口段基礎采用φ12.5cm鉆孔樁加固地層,并設置鋼筋混凝土承臺。隧道出口采用斜切式洞門,設置有32m緩沖結構。洞口邊仰坡采用拱形骨架護坡,拱形骨架的上緣設排水槽,在拱形骨架內植草綠化。
隧址區(qū)屬于黃土殘塬溝壑地貌,塬邊緣溝壑林立,受水流沖刷侵蝕,形成“V”型葉脈狀溝谷。隧址區(qū)揭露地層由老至新依次有第四系下更新統(tǒng)午城組黃土、中更新統(tǒng)離石組黃土和上更新統(tǒng)馬蘭組黃土。
二、黃土隧道施工塌方機理
隧道塌方的原因多種多樣,但地質因素是決定性的。從力學機理上,塌方是其圍巖的自承能力不足的結果,而對于黃土隧道,其圍巖的自承能力不足源于黃土的類型及其物理力學性質、結構、構造以及
滲流場狀態(tài)的特殊性。黃土的強度特性是施工塌方的關鍵因素。隧道開挖的過程也是地層內應力重新分布的過程,在隧道開挖前,土體處于天然的應力平衡狀態(tài);隧道開挖后,土體原有的天然應力狀態(tài)被破壞,圍巖應力在洞周一定范圍內產生了重新分布。黃土強度較低,在開挖后,當圍巖應力超過其強度后,產生徑向塑性位移,形成塑性松動區(qū),應力一部分釋放,另一部分向外傳遞,導致松動區(qū)周邊繼續(xù)產生塑性變形,松動區(qū)向外擴大,黃土隧道周邊松動范圍擴展較快,隨著這些變形的逐漸擴展,圍巖的整體強度降低,在圍巖土體內部出現(xiàn)空洞導致局部發(fā)生坍塌,淺埋時在地表出現(xiàn)下沉,塑性區(qū)進一步擴大,土壓力的劇增最終導致整體失穩(wěn),大面積塌方。
黃土垂直節(jié)理發(fā)育,垂直方向滲透性強,地表水很快滲透至地下,使深部黃土處于飽水狀態(tài),其原有結構完全喪失,從而使強度和承
載力降低。當隧道開挖至飽水黃土層時,圍巖隨即因失去支撐而塌方。
另外,黃土易崩解和濕陷,導致隧道周圍側壓力劇增,圍巖失去自穩(wěn),沿兩個破裂面向隧道空間移動,導致支護拱腳收斂變形異常,一般情況下,黃土隧道塌方僅表現(xiàn)為洞頂?shù)魤K,或者坍塌至一定高度自行穩(wěn)定。但是當隧道跨度較大,且遇到黃土飽和時,或者隧道埋藏較淺,也可坍塌到地表。
三、黃土隧道施工塌方風險
在大跨徑黃土隧道施工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塌方問題。隧道的塌方,不僅影響工程進度和施工期間及使用期間的安全,更直接影響到隧道的投資費用,如何減少隧道塌方,是施工的難點。要想實現(xiàn)塌方的控制,首先須明白塌方出現(xiàn)的原因。
本隧道掌子面處全部為粉狀黃土,含砂量較大,含水量小,土
體自穩(wěn)性極差;隧道淺埋段開挖過程中擾動較大,容易出現(xiàn)坍塌;地下水的軟化、浸泡、沖蝕、溶解等作用,加劇巖體的失穩(wěn)和塌萬。
地質勘察不準,而施工人員經(jīng)驗又不豐富,在不良地段沒有做好鉆探工作,施工不認真容易引起塌方。施工方法選擇不當或工序間安排不合理,各工序拉得較長,圍巖暴露時間過久,引起圍巖松動、風化容易引發(fā)塌方。支護措施采取不當或支護工程施工質量控制不到位,達不到支護效果也會造成塌方?,F(xiàn)場信息反饋滯后同樣是引起塌方的關鍵。
總之,隧道施工原則上不應出現(xiàn)塌方,應從施工技術、工藝,監(jiān)控量測、地質超前預報等手段加以控制。
四、大跨徑黃土隧道塌方控制
本段施工采用雙側壁導坑法施工V級軟巖,為了保證施工安全性以及連續(xù)性,工段開挖需要遵照先開挖大面,再開挖小面,開挖時應該注意邊開挖邊支護。本段軟弱斷層位置屬于較為松散的巖體,為了保證施工質量和進度,項目安排了多臺小型挖掘機開始配合人工修邊的非爆破施工方法,這樣不僅可以保證巖體穩(wěn)定性,還能夠避免出現(xiàn)斷層欠挖現(xiàn)象出現(xiàn)。根據(jù)設計文件要求,本區(qū)段開挖進尺為1.1m,也為了考慮到安全因素,施工單位在施工時把進尺調整到了半米。具體施工步驟如下:
(一)先開挖拱頂環(huán)形Ⅰ部
用洋鎬沿開挖輪廓線由上向下開挖,配合鐵耙將松土扒離掌子面,每次掘進2.4m。拱頂中心處掌子面要向前多掘進0.5m,以備混凝土一次支護封頂。如果開挖時發(fā)現(xiàn)頂部土體有裂紋或疏松現(xiàn)象,應邊開挖邊支撐,支撐用楊木背板加φ40鋼管,鋼管底部撐在核心土上。
(二)管棚超前支護
黃土隧道土質比較松散,且層厚一般為20-60cm,開挖后易形成分層坍塌,故需較強的初期支護,采用管棚方案較適宜。
(三)開挖Ⅱ部
首先用挖掘機將一側Ⅱ部的土體由上至下開挖1.0m,并將土扒出核心土范圍以外,便于裝載機裝碴。開挖時側面開挖輪廓線處預留厚50cm土體,原因是挖掘機開挖時對土體的振動比較大,如果直接按輪廓線開挖易造成土體坍方,形成超挖。然后人工用洋鎬將預留的50cm土體沿輪廓線開挖,邊開挖邊支撐,同時出碴,而此時,挖掘機則換至另一側Ⅱ部進行開挖,如此左右側交替。注意開挖時,拱腳處至少留深20cm土用人工開挖,嚴禁拱腳超挖,防止因拱腳原狀土被破壞造成混凝土襯砌時拱架下沉。黃土隧道拱腰處土體最易發(fā)生坍方,所以在進行Ⅱ部開挖時,應邊開挖邊加固,加固方法為簡易支撐,即用楊木板緊貼開挖輪廓表面,用φ40鋼管支撐在核心上。支撐間距1.0m,交錯布置。
(四)鋼架支撐
黃土隧道土體松散,超前管棚打入前方土體中時,需在管棚尾部加設鋼架支撐,加強初期支護。鋼架采用I20型鋼鋼架,分3段組裝,通過鋼墊板用φ20螺栓將3段連成整體。
(五)開挖Ⅲ部,核心土整形
格柵支撐安設完畢后,用挖掘機將Ⅲ部土挖除,核心土頂面修成平臺,平臺沿隧道縱向寬度3.6m,并在核心土的中間高度處再修一縱向寬度約為1.2m的二級平臺。這樣核心土縱向長度約4.8m,可對前方掌子面土體起支撐作用。
(六)立鋼拱架和模板
拱部開挖完畢后,進行襯砌寬度和拱腳高程放樣,然后立模工班按放樣點位將鋼拱架立好。鋼拱架用工字鋼制作。模板用120cm×30cm鋼模。
(七)初期支護
黃土隧道初期支護一般由超前支護、鋼支撐、錨桿、鋼筋網(wǎng)及噴射混凝土組成。施工時,應嚴格按照“初噴、施作鋼拱架、超前支護、安裝錨桿、鋪設鋼筋網(wǎng)、復噴”的工序進行。黃土隧道錨桿孔鉆孔較困難,經(jīng)過多次選型,采用洛陽風動工具廠生產的KHYD75A型礦用電動巖石鉆,由電動機、減速箱和跑道等組成,螺旋葉片鉆桿、干式排粉,主機重75Kg,額定輸出功率3KW,鉆孔速度320mm/min,鉆桿推進力10KN。鉆一個孔約需10~15分鐘,效率提高一倍以上,解決了鉆孔難的問題。
(八)仰拱及填充施工
仰拱應及時施作,盡早封閉成環(huán)。仰拱開挖采用挖掘機開挖,預留30厘米人工清底的方法。初期采用過車梁全斷面開挖,因速度太慢,干擾大,后期改為半幅(3/5、2/5為界)開挖,加速施工進度。填充施工縫應與仰拱施工縫錯開50cm以上,防止地下水上滲。
(九)開挖下導坑
下導坑邊墻施工與上導坑之間的距離保持60~80m為宜,下導坑邊墻施工采用四部跳躍法,左、右邊墻錯開,每個馬口開挖長度為2.4m。先用挖掘機挖中槽,中槽寬4.0m,長20m,不宜過寬、過長。
五、結束語
黃土隧道施工前應查明地表情況,必要時可提前采用注漿加固、回填夯實等方式進行處理。如果隧道跨徑較大,而覆蓋層又較薄或偏壓很大,就輕易發(fā)生較大的坍塌或滑坡現(xiàn)象,就更需要提前采取措施處理。大斷面黃土隧道施工,宜根據(jù)隧道斷面大小、埋深,考慮圍巖的自穩(wěn)能力,適宜采用雙側壁導坑法或弧形導坑預留核心土法施工。大斷面黃土隧道施工應遵循“先預加固、嚴治水、短開挖、少擾動、強支護、早成環(huán)、快封閉、勤量測”的原則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