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遠兵
摘要:科學哲學轉向是科學哲學擺脫內(nèi)在危機的重要途徑,也是對科學理性進行不斷探索和批判的過程。西方心理學在科學主義引發(fā)的學科危機后,也開始通過轉向擺脫困境,以期深化對人性的認識。圍繞二者的內(nèi)在關聯(lián),從科學哲學經(jīng)歷的社會-歷史轉向、文化轉向和后現(xiàn)代轉向切入,分別探討了科學哲學轉向對心理學研究主題、研究線索和路徑選擇所產(chǎn)生的影響。概而括之,科學哲學的轉向引領著西方心理學學科的自我探尋。
關鍵詞:西方心理學;科學哲學;科學哲學轉向
中圖分類號:B84-05;B84-09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5.05.005
當今科學哲學領域既沒有形成重大的方法論觀點,也沒有出現(xiàn)在影響和聲譽上能與孔德、波普爾和庫恩同日而語的人物??萍颊軐W式微,甚至有走向終結之憂。何以解憂?唯有實現(xiàn)科學哲學的轉向。無獨有偶,西方心理學正日益卷入“康德式難題”:標榜科學,但總遭致懷疑;屢遭懷疑,卻總被寄予厚望。紛亂中,西方心理學也在尋求轉向。
所謂“轉向”,就是改變原有主題和觀念, 實現(xiàn)研究重點的轉移和研究方法的變換。心理學脫離哲學,但不能夠回避哲學,尤其無法回避對科學作哲學反思的科學哲學。葉浩生先生主編的《心理學通史》中,言及流派歷史,則必討論科學哲學背景。因此,科學哲學的轉向勢必影響到心理學對研究主題、研究線索和路徑的選擇。
20世紀以來,西方科學哲學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三次主要轉向: 社會-歷史轉向、文化轉向和后現(xiàn)代轉向。本文循著科學哲學轉向和西方心理學史的脈絡,試圖逐一解析科學哲學轉向對西方心理學發(fā)展的影響及心理學的反響。需要強調(diào)的是,包括科學哲學在內(nèi)的很多學科,盡管各種紛爭激烈,但都一定程度走向了兼容并蓄的整合進程。因此,科學哲學的三大轉向對西方心理學的影響是歷時性和共時性并存。
一、社會-歷史轉向與心理學人文社科化
就現(xiàn)代科學哲學而言,從實證主義到歷史主義是20世紀西方科學哲學發(fā)展的第一次轉向。實證主義摒棄了一切理論成見和形而上學,認為直接觀察的事實才是唯一不證自明的知識,建立了靜態(tài)的關于科學證明的現(xiàn)代邏輯方法論。西方心理學在其引導下,在追求科學身份上走出了關鍵一步。心理學從哲學中分離出來而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但是,心理學卻走了極端:鐵欽納將高層次心理活動排在研究之外;華生使心理學失去了意識。盡管,第二代和第三代行為主義心理學借鑒了稍微溫和的邏輯實證主義。但是,西方心理學在20世紀初的科學劃界標準是絕對的實證標準。格式塔心理學和精神分析學派在此標準下被置于非主流。這一標準至今還深入人心。
事實上,科學哲學不是研究科學家應該如何做,而是描述他們實際怎么做。于是,歷史主義將科學因素和社會因素聯(lián)系起來,反對超歷史的方法論原則和標準,反對靜態(tài)分析與機械“積累觀”,從而推動了科學哲學與人文解釋學、科學社會學以及認識心理學等一大批學科的相互滲透。在歷史主義影響下,弗洛伊德在其生命后期越來越認識到心理學有著不同于物理學、生物學等自然科學的性質;第二代和第三代精神分析學派認識普通人的動機、情緒和人格, 用以理解人性及社會文化生活。這也直接影響后來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產(chǎn)生。
心理學流派時期,心理學對社會-歷史轉向所做的回應還不夠充分。但是,在20世紀70年代,心理學界開始了學科危機的大討論,并反思實證主義自然科學思維模式,認識到心理和意識的社會歷史特征。Gergen就指出,人的心理不同于自然科學所研究的物質,缺乏一般物質所具有的不隨時空的相對穩(wěn)定性。因此,因果關系模式不適合心理學。Sampson甚至直接提出要從自然主義模式向社會文化模式轉變,以實現(xiàn)一場“范式”的革命。
如今,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轉向社會文化模式的心理科學觀,承認心理學的文化歷史特性,承認心理學知識和理論觀點必然反映特定的歷史文化內(nèi)容。在研究方法和線路上,以更加寬容的態(tài)度對待各流派的研究方法,還大膽地借鑒社會學、人類學等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社會-歷史轉向惠及心理學的各個學科,使心理學的說明力和解釋力更強,為心理學爭取到更多的合法地位。
歷史主義轉向強調(diào)科學的時代性和歷史性,該見解無疑是深刻的。歷史分析法、歷史觀察法和發(fā)生學法等歷史方法在本質上是辨證的,比邏輯實證主義的“科學邏輯”要合法得多。然而,過分強調(diào)科學的價值性,輕視真理性,可能為相對主義和非理性主義趁機而入打開方便之門。要警惕西方心理學的科學主義傾向,但是也不能從一個極端滑向另一個極端。
二、文化轉向和心理學文化主義
科學哲學的文化轉向在對邏輯經(jīng)驗主義的批判和歷史主義的發(fā)展過程中進行,是由科學史、科學哲學和科學社會學研究共同匯成的一股洪流。歷史主義轉向將科學主題注入歷史社會維度,為科學理性加入多樣的價值理性;文化主義轉向則將科學作為一種文化意義來解析。換言之,科學哲學開始走出單純的社會歷史局限,預示著進一步走向人文主義,帶有濃厚的文化哲學色彩。曹天予認為,科學哲學中,分析哲學的邏輯語言要淡出,歷史、社會和文化方法要興起。
自馮特建立科學心理學以來,一直以科學主義的邏輯語言為標榜,預言要以物理學語言統(tǒng)一心理學,追求實驗方法的精致。這種對人自然品性的追求使心理學陷入了難以擺脫的窘境。在何去何從的路口,文化轉向無疑為拯救心理學開出了一劑良方。
通過跨文化心理學、文化心理學和本土心理學,文化轉向為心理學開疆辟土,極大地擴展了心理學的研究視域。同時,文化轉向也為當代心理學家們提供了一個了解人類行為的新方法論。因此,Pedersen指出, 以文化為中心的觀點提供了除精神分析、人本主義和行為主義對人的行為進行解釋之外的第四個解釋維度,它的意義就像三維空間之后發(fā)現(xiàn)的作為時間的第四個維度。
文化轉向除卻為心理學帶來全新的主題和研究線路外,還為心理學注入了一種“文化反思精神”。通過心理學文化反思,對每一種心理學生存和發(fā)展的文化現(xiàn)實和土壤予以全面的理解。從文化學的視角, 將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使用概念、心理學者的生存方式、心理學常識性、心理學民族性和心理學理論等元素置于文化框架下進行具體而細致的文化學分析和探討后, 揭示出心理學各個元素的邏輯、理性和理智層面的自然科學品性遮蔽下若干重要的文化特征, 將被遮蔽的文化品性彰顯出來, 還原心理學本來的真實面目。
因此,心理學文化轉向一方面在嘗試去回答“心理學到底是什么”、“心理學向何處去”等深層次問題,另一方面也是心理學自我批判和挑戰(zhàn)現(xiàn)代心理學的重大體現(xiàn)。實際情況也證明這種轉向的合理性和進步性。雖然文化轉向為心理學向廣度和深度邁進開創(chuàng)了局面,但是能否作為心理學的一種歸宿和終極目標,目前還不便枉下結論。
三、后現(xiàn)代主義轉向和心理學多元化
科學哲學的前兩次轉向是從框架內(nèi)部修補過度追求科學理性造成的缺陷, 試圖繼續(xù)捍衛(wèi)科學的理性與進步。后現(xiàn)代轉向則直接告別理性,否認科學經(jīng)驗,消解基礎主義和實在論。
實現(xiàn)科學哲學后現(xiàn)代轉向有不同方案:修辭語言學轉向、認知轉向、女性主義轉向、價值論轉向、社會建構主義轉向和信息哲學轉向等。同樣,后現(xiàn)代心理學也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它包括社會建構論或社會建構心理學、敘事心理學、解構心理學、多元文化論思潮、后現(xiàn)代女性心理學等。
現(xiàn)代科學哲學是一種對待科學的信任態(tài)度。后現(xiàn)代科學哲學則拒斥科學,是一種不要科學的科學哲學;同樣,現(xiàn)代心理學建立在實在論基礎上,認為心理具有客觀規(guī)律。后現(xiàn)代心理學反對實在論,消解了客觀規(guī)律。科學哲學的后現(xiàn)代轉向為應對科學的現(xiàn)代性危機提供了方向;心理學的后現(xiàn)代轉向則為分析人性提供了新的視角,如女性視角、弱勢群體視角和建構主義視角等。
在評價科學哲學的后現(xiàn)代轉向時,哲學界一直對之莫衷一是。后現(xiàn)代主義者在顛覆科學主義的同時,也顛覆了整個科學哲學。在分析心理學的后現(xiàn)代轉向時,關于其存在前提、理論構想、觀念轉換和未來發(fā)展等問題, 學界也是議論紛紛:一是持科學主義的反對態(tài)度,認為心理學的后現(xiàn)代傾向是一種值得警惕的危險傾向。二是以人文主義立場肯定后現(xiàn)代心理學的合法性和價值,認為其正在并終將發(fā)生顯著和深遠的影響。三是折衷主義, 既肯定進步與合理的成分,又持觀望態(tài)度。
就該問題的評價,赫根漢認為心理學應該積極接納多樣性和包容差異性;如此這般,心理學將繼續(xù)是一門令人激動的學科。因為,所有正確的觀點,不管是經(jīng)驗的還是非經(jīng)驗的都得到聆聽,并被接受為可行的解決方法。后現(xiàn)代理論將對心理學理論差異的寬容推向極致,人們可以在概念與邏輯、價值觀與意識形態(tài)、修辭與敘事、應用與實踐等不同的層次和水平上對理論展開評價。
四、結語
通過對科學哲學轉向和西方心理學演變的歷史考察,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其一,科學主義的浪潮使科學哲學走向興盛,也使西方心理學走上歷史的舞臺。同時,科學主義也使科學哲學陷入困境,同時也讓西方心理學面臨合法性危機。
其二,“科學的邏輯”無法解決歷史問題和文化問題,歷史主義轉向和文化轉向對科學主義的批判有其邏輯必然性。人性既有物性,也有歷史性和文化性。強調(diào)人的自然性,不能排斥人的社會性和人文性。
其三,后現(xiàn)代主義不是科學哲學的最終歸宿;后現(xiàn)代心理學也不是西方心理學的最終出路。只不過,我們需要更多的視角來整合性地看待哲學和看待人性。這是時代的要求和趨勢。
其四,科學哲學的三次轉向以及心理學隨后的回應都是主題的轉換:轉向理解歷史性、人文性和非實在性。這三個主題雖然相互聯(lián)系, 但并不能相互替代。
心理學在科學哲學的指導下既取得了成果,也吞噬了惡果。但是,科學哲學在20世紀進行的幾次重大轉向,無疑是學科內(nèi)外部矛盾共同作用的結果。三次重要的轉向是大勢所趨,也是學科發(fā)展的必然步驟。緊隨其后,西方心理學作出的轉向選擇在研究對象的擴展、方法的深入和線路的選擇上體現(xiàn)出巨大的進步。這也為更好地認識人性積累了大量的知識。
Feyerabend宣告科學哲學是一門有偉大過去的學科??茖W哲學是一門沒有未來的學科。無論論調(diào)是否危言聳聽,危機卻真實存在,惟有實現(xiàn)研究轉向才能得救。誠然,新近的文化轉向、語言轉向、解釋轉向和修辭轉向已然為科學哲學注入了動力。同時,心理學亦出現(xiàn)認知轉向、文化轉向、語言轉向等潮流。
科學主義,尤其是邏輯實證主義科學哲學,回答了科學理性問題,為西方心理學的科學化、精致化和合法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社會-歷史主義轉向、文化轉向和后現(xiàn)代轉向繼續(xù)對科學進行反思。用科學理性說明自然性;用社會和人文理性理解歷史性和文化性。科學哲學的研究領域和理論定位日趨模糊了自然的、社會的和人文學科之間的界限。因此,也只有將人的自然性、社會性、人文性和超越性相結合,才可能無限接近對人性的理解。這也是科學哲學轉向給予西方心理學自我探尋的最寶貴啟示。
[參考文獻]
[1]晏如松.科學哲學將走向終結嗎?科學技術與辯證法[J].2003,20(5):2729.
[2]孟維杰.從心理學文化轉向到心理學文化品性探尋[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6,28(1):1621.
[3]葉浩生.心理學通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204.
[4]洪曉楠.20世紀西方科學哲學的三次轉向[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20(5):5761.
[5]Staats AW. Unified positivism and unification psychology: Fad or new field? [J]. American Psychologist,1991,46(9): 899912.
[6]Gergen K. Teaching psychology of gender from a social constructionist standpoint[J].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2010,34(2):261264.
[7]Sampson RJ. Gold Standard Myths: Observations on the Experimental Turn in Quantitative Criminology[J].Journal of Quantitative Criminology,2010,26(4):489500.
[8]劉珺珺.科學社會學的“人類學轉向”和科學技術人類學[J].自然辯證法通訊,1998,43(1):25.
[9]曹天予.西方科學哲學的回顧與展望[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1,17(11):57.
[10]Pedersen P. Multiculturalism and the paradigm shift in counselling[J]. Canadian Journal of Counselling,2001,35(1):1525.
[11]孟維杰.從哲學主義到文化主義:心理學時代發(fā)展反思與構想[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7,9(2):7984.
[12]Smith MB. Selfhood at risk: postmodern perils and the perils of postmodernism[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4,49(5):405411.
[13]Slife BD,Williams RN. Toward a theoretical psychology: should a subdiscipline be formally recognized? [J].American Psychologist,1997,52(2):117129.
[14]赫根漢.心理學史導論[M].郭本禹,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978.
[15]Indick W. Fight the power: the limits of empiricism and the costs of positivistic rigor[J].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2,136(1):24.
[16]Hong YY,Chao MM,Yang YJ,Rosner JL. Building and testing theories: Experiences from conducting social identity research[J].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2010,42(1):2236.
[17]車文博.西方心理學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640,653.
[18]Feyerabend PK. Farewell to reason[M].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5:2028,269.
[19]約翰·洛西.科學哲學歷史導論[M].邱仁宗,譯.武漢: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2:227.
[20]郭貴春,殷杰.在“轉向”中運動:20世紀科學哲學的演變及其走向[J].哲學動態(tài),2000,23(8):2932.
[21]殷杰.當代西方的社會科學哲學研究現(xiàn)狀、趨勢和意義[J].中國社會科學,2006,27(5):2638.
(責任編輯文格)